ZAKER-黔中书 08-04
茅盾故居开放40周年——从故居到新文学展示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茅盾故居内的茅盾塑像

今年是位于北京东城区交道口后圆恩寺胡同的茅盾故居开放 40 周年。这个曾经的文学巨匠的家,如今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居,而是成为了一个新文学展示馆,见证着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变迁。

故居资料得到完好保存

北京茅盾故居是茅盾生前最后的居所,先生于 1974 年 12 月搬入,在这里走过了人生最后 6 年多的时光。1981 年 2 月 20 日,茅盾因低烧离家住进医院,这一去便再也没有回来。现在茅盾故居原状陈列的书桌上,日历还停留在 1981 年 2 月 19 日。

1981 年 3 月 14 日上午,茅盾自知病将不起,便口述两封信,由儿子笔录。其中一封写给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提到捐赠自己积蓄的 25 万元稿费,作为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的基金。3 月 27 日 5 时 55 分,中国文坛的巨星、伟大的革命作家茅盾与世长辞了。

△一九八一年三月十四日,茅盾在写给中国作协书记处的信中提到,拿出自己的稿费成立基金,奖励长篇小说佳作

经过多方筹备并得到茅盾亲属韦韬的大力支持,1982 年 6 月 11 日,后圆恩寺 13 号四合院由茅盾先生的个人住宅转变为中国作家协会管理的 " 茅盾故居 "。茅盾的儿子儿媳韦韬陈小曼夫妇慷慨捐出了包括《子夜》手稿在内的茅盾大部分文稿、资料和生活用品,连茅盾的电视机、冰箱都一齐贡献了出来。留在茅盾故居的遗物总计 9100 多件,品类多、数量大,整座院子真实再现了茅盾生前生活居住时的样子。

1983 年 3 月,中国作协向社会透露,正在筹办三项事宜:(一)编辑、出版《茅盾全集》;(二)筹建 " 茅盾故居 ";(三)成立 " 茅盾研究学会 "。当月,在北京召开全国茅盾研究学术讨论会,宣布成立全国茅盾研究学会(后更名为 " 中国茅盾研究会 "),该会最早的办公地址设在北京茅盾故居中," 茅盾全集编委会 " 也曾在这里短暂办公。

1985 年,在巴金等人推动下,中国现代文学馆成立,作为中国作协直属单位。茅盾故居划归中国现代文学馆,作为其内设部门。茅盾与巴金两任作协主席完成了对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又一次 " 合作 "。1985 年 3 月 27 日,茅盾故居作为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后院东西耳房、后院东西厢房、车库作为茅盾故居管理处与中国茅盾研究会办公用房。书房、卧室、会客厅原貌陈列,倒座房、西厢房、前院正房成为展厅,展览茅盾生平事迹,奠定了后来 40 年的空间格局,展览展陈、维修修缮、藏品保护均据此开展。

展示文学大家生平成就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作协提出 " 要把文学馆打造成为人气活跃的文学现场,令人敬重的研究阵地,数字赋能发展的靓丽窗口 "。中国现代文学馆聚焦国家一级博物馆 " 藏、研、展、宣 " 核心业务,结合茅盾故居定位与职能,着力打造茅盾文艺成就的展示中心、茅盾文化遗产的研究中心、茅盾文学精神的传播中心。

2021 年,茅盾故居成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以此为契机,故居开始对旧的常设展进行更新,同时对院落进行修葺。

2024 年 3 月 27 日,茅盾逝世 43 周年纪念日,茅盾故居面向公众重新开放," 万里江山一放歌——茅盾生平展 " 同期开展。展览共设三个展厅,依时间线索,为观众展现茅盾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和名垂史册的创作成就。第一展厅为 " 从文学青年到革命者 ",从 " 青年时代 "" 新文学的弄潮儿 " 和 " 最早的一批党员 " 三方面,用置景、照片和手稿等,展示茅盾早年投身革命的故事。第二展厅为 " 子夜与大地 ",从茅盾小说的整体社会背景到《子夜》的相关实物展品,还原茅盾小说创作的概况与文化意图,展现茅盾各类文体创作的成果。第三展厅是 " 霜叶红似二月花 ",以 " ‘人民文艺’的代表 "" 作协三十年 "" 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 等内容,展现新中国成立后茅盾的工作与生活。

△ " 万里江山一放歌——茅盾生平展 " 展厅一角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在内容上增加了新时代文学相关内容,展示了在茅盾文学精神鼓舞下,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为代表的新时代长篇小说取得的成就。在展览形式上,引入博物馆界流行的答题、打卡、盖章等形式,精心设计文创产品,与观众互动。展览共放置了 6 种小卡片,包括纪念印章钤印、茅盾相关知识问答、茅盾书法描红等,全部集齐,即可装订为小纪念册。

茅盾故居重新开放前后,人民艺术家王蒙,作家莫言、陈彦、格非、阿来、毕飞宇、贾平凹、刘醒龙、刘慈欣、马伯庸等,纷纷向广大观众发出参观邀请。

2023 年,中国现代文学馆作为国内最早、世界最大的文学博物馆,开始博物馆定级申报相关工作,在年底进行文物定级时,涉及茅盾的 20 件藏品被认定为珍贵文物。其中,"1932 年茅盾《子夜》手稿 ""1945 年茅盾五十寿辰题词册 ""1948 年茅盾《锻炼》手稿、大纲 ""20 世纪 50 年代茅盾《新的现实和新的任务》手稿 " 被认定为一级文物,为中国现代文学馆定级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奠定了坚实的藏品基础。

文物背后蕴藏丰富故事

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丰富馆藏中,"1945 年茅盾五十寿辰题词册 " 较为特殊,上面集满了文学大家的题词,述说着 1945 年中国共产党在文化界统一战线工作的一段佳话,文学史研究者将其称为 " 寿茅 "。" 皖南事变 " 后,为应对国民党文化专制,党对知识分子开展形式多样的统战工作,在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等人推动下,重庆文化界在 1945 年 6 月 24 日举行了茅盾寿辰暨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新华日报》刊发由廖沫沙执笔的社论《中国文艺工作者的路程》和王若飞代表中共的祝贺文章《中国文化界的光荣,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祝茅盾先生五十寿日》。茅盾为中国的新文艺探索出一条独特的现实主义道路,他 25 年来的创作充分说明了其所主张的 " 人民文艺 " 道路," 寿茅 " 也成为茅盾一生中的高光时刻。

"1945 年茅盾五十寿辰题词册 " 复制件静静陈列在茅盾故居展厅中,20 多位文化界人士留下题词。郭沫若题词:" 兴民无极 "。巴金题词:" 我喜欢你的文章,我佩服你的工作态度,我觉得你并没有老,而且我相信你永不会老。你是我们大家敬爱的先生 "。老舍题词:" 鸡鸣茅屋听风雨,戈盾文章赴斗争 "。陈白尘的贺词引用了鲁迅的 " 像热烈地主张着所是一样,热烈地攻击着所非;像热烈地拥抱着所爱一样,更热烈地拥抱着所憎 "。叶圣陶还写了一首七言律诗,称茅盾 " 夙享文坛祭酒名 "。

来到茅盾故居的茅奖获奖作家们驻足静静观看 "1945 年茅盾五十寿辰题词册 ",想象着 80 年前中国文学界的这一盛事。大家提议,在茅盾故居开放 40 周年之际,留下自己的祝福,表达对茅盾先生的敬意。毕飞宇题词:" 愿茅盾先生的文学精神光芒永远照亮我们 "。李洱题词:"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科学主义三结合 "。徐则臣题词:"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乔叶题词:" 每当看到白杨树都会想起茅盾先生,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文学之树生生不息 "。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茅盾是 1896 年 7 月 4 日生人,1945 年 6 月 24 日并非他的五十寿辰。为何在此时为茅盾祝寿?实际上,面对国民党反动统治,重庆文艺工作者们经常通过举行庆祝知名作家寿诞活动等,来团结和联系各界人士," 寿茅 " 是当时斗争的需要。茅盾在自传中也写道," 我既没有过生日的概念,就连自己生于何月何日也弄不清楚了,只记得是在尚未入伏的某月二十四日 …… 大约是六月初,徐冰和廖沫沙到唐家沱来看望我,专程来谈给我祝寿的事。" 当时,徐冰对茅盾说," 沈先生不要以为这只是先生个人的事,这是进步文艺界的一件大事,是文艺界的朋友荟萃一堂向国民党的一次示威,对于当前的民主运动也是一个推动。" 于是茅盾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并选择了 6 月 24 日作为生日。

1981 年 3 月 27 日,茅盾去世后,茅盾故居成为重要的纪念场所之一,与茅盾文学奖、中国茅盾研究会一起,构成茅盾文学生命延续的物质与精神载体。茅盾故居对外开放、茅盾研究会的成立时间都选择了 3 月 27 日,逝世纪念日被赋予新的意义。

2026 年将迎来茅盾先生 130 周年诞辰,茅盾故居还将策划相关活动,以传承茅盾文学精神,助推新时代文学攀登高峰。

作者 姚明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茅盾 北京 文学 巴金 基金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