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这段话,可以说是一段经典的君臣问答。
同时,它也告诉我们,领导问你业务,千万不要说不知道,这不是领导想要的答案!
具体怎么回应,读故事的时候,你琢磨一下。
公元前 179 年,八月,右丞相周勃被免职,左丞相陈平独自承担了丞相的全部职责。
这可以说是陈平的高光时刻!
而周勃只当了十个月的右丞相,就灰溜溜地被免职了。
周勃到底是怎么了?不得不说,汉文帝刘恒确实高明,仅仅一次简单的敲打,就把周勃给拿下了。
那么,汉文帝是如何敲打周勃的呢?他又是如何与周勃交锋的呢?
《资治通鉴》这段故事,非常值得琢磨。
有时候,领导也会用类似的方式来敲打你,你就能明白如何应对领导的敲打;当然,如果你是领导,要敲打下属时,也可以借鉴这个套路。
刘恒即位后,对政务越来越熟悉。
有一天早朝,他问右丞相周勃:" 咱们一年有多少案件判决?"
周勃一听,顿时慌了,赶紧跪下谢罪,说:" 这……臣不知道。"
汉文帝又问:" 那一年咱们收获了多少钱粮?"
周勃再次懵了,只能继续承认:" 臣不知道。"
此时的周勃,可以说是又惭愧又惶恐,汗流浃背。
汉文帝对周勃很不满意,便转头问左丞相陈平:" 陈丞相,你知道吗?"
陈平回答说:" 有人专门负责这些事。"
汉文帝又问:" 那谁管这些事呢?"
陈平答道:" 陛下,您如果要问案件的事,可以问廷尉;要问粮食收成的事,可以问治粟内史。"
汉文帝听了有些纳闷,便问:" 如果这些事都有专人、官吏来管理,那你负责做什么呢?"
陈平听后,立即认罪说:" 臣很惭愧,陛下没有因为臣才智低劣,才让臣做丞相。丞相的职责,是辅助皇上顺应四时,调理阴阳,使天下万物自由成长。对内,要让百姓归附卿大夫,安心在各自岗位上尽职尽责;对外,则要安抚、镇守诸侯和四方的狄夷。"
汉文帝听后,顿时明白了丞相的工作具体是做什么的,称赞道:" 回答得很好。"
而周勃则满脸通红,非常惭愧。
出了宫门后,周勃责备陈平说:" 老陈,这些事你怎么不早告诉我?"
陈平听了,笑着说:" 你可真是个小可爱。你是丞相,难道还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吗?难道陛下问你长安城有多少盗贼,你也要勉强答出来吗?"
周勃这才明白,自己和陈平的差距确实很大。
没过多久,有人对周勃说:" 您诛杀吕氏,拥立代王为帝,功劳极大,所以得到了厚重的赏赐和崇高的地位。但这样一来,恐怕灾难很快就会降临到您身上。"
言外之意,功高盖主,请问您将何去何从?
周勃自己也觉得,皇帝在朝上问自己的那些问题,绝对不是单纯的问题本身。
于是他借口生病,上了一封辞职信,汉文帝也同意了。
到了八月份,周勃被免去职务,陈平独自担任丞相,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这个故事其实非常有意思。
仔细琢磨一下:汉文帝为什么要当众问陈平那些问题?他想知道答案,其实自己完全可以查到,为什么还要在朝臣面前这样问呢?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总结:
一,汉文帝的提问,可谓师出有名,意在敲打周勃。
周勃作为诛灭吕氏的大功臣,也是拥立汉文帝的重要人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难免会有些志得意满,这让汉文帝心中始终悬着一颗心。
因此,汉文帝通过提问来敲打周勃,也在情理之中。
汉文帝以学习的名义提问,既展现了自己精益求精的治国态度,也向群臣表明自己并非易被蒙蔽的君主。
同时,周勃这家伙一问三不知,就算汉文帝不发作,其他大臣也会觉得,这家伙就是尸位素餐,就是个草包。
周勃如果还不识趣早早退位让贤,恐怕会引来众人的围殴。
二,陈平的回答,有理有据,体现了很高的水平。
陈平的回答,不仅让汉文帝满意,也让周勃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陈平避重就轻,让汉文帝知道丞相的职责,避免了汉文帝的进一步追问,既让下属在领导面前露脸,又暗暗地强调了自己的核心价值和贡献。
三,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一个人的能力,必须与其职位相匹配。
如果能力不足而身居高位,不仅会被人惦记,迟早也会被拉下马。
周勃虽然功勋卓著,但能力跟不上,担任丞相十个月,连自己的职责都不清楚,说明他缺乏持续学习的精神。
尽管他占据了右丞相的位置,但一问三不知,最终掉进了陈平的陷阱。
陈平当初让出右丞相的位置,真的是为周勃让位吗?显然不是!
陈平不过是想踩着周勃往上爬罢了。
同时,陈平也巧妙地避开了汉文帝上任之初的人事变动风波,而周勃则完全成了他的陪衬。
这正是陈平的高明之处。
当然,周勃也并不是特别愚蠢,至少还有人提醒他,知道该退就退。
这也是周勃的聪明之处。
周勃功高盖主,眷恋高位,会让汉文帝寝食难安。
这个时候,周勃如果没有谋反的心思,就只能选择退下来,把位子让出来,让皇帝放心,这才是明智之举。
可以说,周勃也算是非常识趣的人。
你遇到的很多问题,历史上都有现成的例子和答案。
比如,领导问你最近忙不忙,你该怎么回答?
如果你说 " 忙 ",领导再问你忙什么,如果你回答得不好,让领导觉得你只是在忙一些小事、该做的事没做好,那你的答案就等于自曝其短。
如果你说 " 不忙 ",领导反而会不高兴,领导觉得自己整天忙得脚不沾地,你这个下属却一点也不忙,难免对你有意见。
再比如,领导问你每天在公司看了多少文件、多少材料、写了多少字,你也不能直接回答具体数字。
你要清楚自己的岗位和核心工作,能力要配得上自己的职责,让领导看到你的核心价值,这才是你应该回答的方向,而不是像周勃那样一问三不知。
这个故事你可以再琢磨一下。
以后遇到领导问类似的问题,你大概也就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去回答了。
观看更多《资治通鉴》解读内容,欢迎订阅我的专栏,为你解读《资治通鉴》中的领导智慧和成事之道。(点账号头像,进入主页可见)
煮酒论英雄,读史通谋略。
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读史感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