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高原,迢迢古道,边关烽燧,号角声催,曾几何时,它矗立于边疆之地,肩扛着历史的重量,胸怀着不灭的忠诚,以其坚不可摧的姿态威震四方,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01 边关云起,威武而立
威武堡,坐落于横山西南 28 公里处的塔湾镇塔湾村的杨小川沟口的东山畔上。明朝时期,正值国家北部边防亟须强化之际,威武堡应运而生,成化五年(1469),巡抚王锐由大兔鹘(今艾蒿峁乡一带)移建于今址,筑威武堡,城周长 " 二百八十步,楼铺一十四座 "。隆庆六年(1572)加高城垣,万历六年(1578)用砖砌牌垣、垛口,并建南、北、东三门,分别称 " 威武 "" 镇朔 "" 震福 "。
岁月如梭,织就了威武堡的铁血史诗,每一砖一瓦,都镌刻着昔日将士的铮铮誓言与不屈信念。明代威武堡驻军丁及守瞭共 640 名,配马骡 274 匹,设操守、坐堡、守备各 1 员,守瞭巡防大边长城 " 四十三里零三十七步,墩台二十七座 "。清康熙年间驻守兵 50 名,设把总 1 名统领。民国年间,该堡曾为威武地方政府的驻地。
威武堡西与塔湾河相望,东邻大寺洼沟,山体延展成长条形状,环抱着这片古老的土地,东西北三面被深邃的沟壑紧紧包围,仅南面与邻近的山峦相依相傍,形成了一道天然且险峻的屏障。
02 山河依旧,历史回响
威武堡,昔日矗立于边疆之巅,如磐石般坚不可摧,精兵铁骑,啸聚山河之间。城垣高耸,箭楼林立,每一砖一瓦皆透出凛然之气。堡内军旗猎猎,甲胄鲜明,士兵严阵以待,刀枪林立,彰显着一股不可侵犯的庄严与力量。山风过处,仿佛能听见战马嘶鸣,战鼓隆隆,那份雄浑气势,穿越时空,至今仍令人肃然起敬。
流沙年复一年地轻抚过它的身躯,为这座古老的边陲要塞披上了一袭神秘的面纱。昔日坚固的城垣,如今只余下断断续续的痕迹,在风沙的雕琢下,更添几分悲壮与孤寂。尽管如此,威武堡的轮廓依旧清晰可辨,其平面宛若一方巨大的印章,深深烙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更添一份历史的深邃与凝重。
威武堡不仅是军事历史的见证,更是边疆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缩影。这种独特的文化融合,让威武堡成为研究明代边疆社会、经济、文化的珍贵样本。每一块石碑,每一处古迹,都是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在这段历史的沉静与壮美之中。
03 古迹残阳,苍茫守望
时至今日,威武堡的军事硝烟已经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派宁静祥和的田园牧歌景象。古堡城墙外,绿意盎然,田野广阔,春种秋收,古老与新生在这里和谐共融,若隐若现的轮廓仿佛是时间留下的注脚,静默地守护着五百多年来的烟火人间。
在威武堡境内,具有盛名的古迹,当数响铃塔。据《陕西延绥镇志》载:" 三捷关又西六十里为威武境,境之西有响铃,元泰定年间 ( 1324 — 1328 ) 建,时有白鹤巢其上 "。作为一座典型的密檐式砖塔,塔体为空心八角形结构,共有十一层,高约 27 米。片石砌筑塔基和底层,底周 24 米,以上逐层收缩变小,形如圆锥。
塔身采用不同材质建造,底部三层用厚重的石板精心砌成,往上则是红褐色砖块垒砌,这一独特的工艺使其在陕北地区享有 " 铁塔 " 的美誉,体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技艺与巧妙构思。红褐色的塔身,在岁月的洗礼下更显古朴庄重,历史的风吟与铃韵交响,谱写着千年不绝的古雅序曲。
城墙、楼铺、街巷,转瞬即逝,被时光风化的基因,构成了威武堡的辉煌过往。古木幽香,风过留踪,尘沙轻扬间,那些想象中已经褪色的历史,如今依然清晰地封存在这片土地上。这一砖一瓦,承袭着英雄豪杰的壮志未酬,这一墙一垣,铭记着五百年来的春夏秋冬。
来源 / 榆林文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