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榆林 08-06
发现榆林|抗美援朝老兵李义冠:岁月沉淀的爱国与奉献之光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在米脂县城郊镇赵家山村,有一位年过九旬的抗美援朝老兵李义冠。历经战火洗礼的他,将保家卫国的信念融入家风,用一生践行 " 听党指挥、无私奉献 " 的誓言,将红色基因在平凡生活中的代代延续。

▲李义冠(右)与老伴合影。杨晓慧 摄

战火淬炼:家国情怀生根

李义冠出生于 1930 年,童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度过。17 岁那年,他毅然参军。一次战斗中,他所在部队在敌人的猛烈进攻下,不幸被冲散,李义冠掉入悬崖,虽被老乡救回,保住了性命,但双脚、脊柱严重受伤,落下了终身二等甲级残疾。即便如此,1952 年,李义冠义无反顾随部队奔赴抗美援朝前线,负责通讯工作。在冰天雪地里,他穿梭于枪林弹雨中,为战友运送物资、传递情报。

" 那时候,我们心里就一个念头:保卫祖国,守护家园!" 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李义冠的眼中仍闪烁着坚定。在战场上见过太多战友的牺牲后,李义冠觉得,自己应该替他们继续守护这片土地。这份信念也成为他日后教育子女的精神底色。

1955 年,李义冠转业回到家乡。工作中,李义冠任劳任怨,无论任务多艰巨,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在儿子李志周的记忆里,父亲永远是忙碌的。" 小时候,父亲总说‘党员就得吃苦在前’,他干活从来不让别人帮忙。" 李志周说。李义冠用行动教会儿子:奉献不是口号,而是融入血液的选择。

言传身教:优良家风成范

家风是传承精神的最好载体。李义冠常对子女说:" 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了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要明白自己是祖国的一份子,要有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这种教育在儿子李志周、李志熙身上结出果实。 1977 年恢复高考后,李志周和李志熙相继考上西安交大医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后,他们始终铭记父亲的谆谆教诲,回到家乡,造福人民。李志周成为榆林市第一医院的一名医生,深耕外科三十余载,完成手术近两万台,是榆林市首批优秀科技专家。李志熙作为榆林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同样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岗位上贡献力量。

三十多年来,父子之间的对话常围绕 " 责任 " 与 " 奉献 " 展开——父亲叮嘱儿子 " 别给组织添麻烦 ",儿子则用行动回应 " 绝不丢父亲的脸 "。每次回家探亲,李志周还会热心地为乡亲们义诊,大家经常评价他 " 有李老兵的影子 "。

代代传承:家风绽放光芒

从个人的坚守到家族的传承,李义冠用一生诠释了 " 家国情怀 " 的厚重。他以言传志,点燃了子孙心中的报国火种;以身作则,塑造了后辈挺直的脊梁。

李义冠的孙子李伟是武汉大学博士,专注于电力系统前沿研究,在防雷、接地领域成果斐然,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国网重大科技项目,多项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荣获省级青年科技人才称号;李煜祥是华中科大在读博士;李瑞祥是上海交大博士,他们皆在各自的领域闪耀光芒,将 " 感恩奉献、报效国家 " 的家风薪火相传。

" 从小就听爷爷讲红色故事,这让我特别感动,也使我更加坚定了服务社会的信念。" 李伟说," 我们要把‘记恩情、肯奉献、报国家’的好家风,一代代传下去。"

影响深远:家风引领风尚

" 人活一辈子,重要的不是你兜里有多少钱,而是你帮了别人多少,给社会添了多少力。" 李义冠这样说了一辈子,也做了一辈子。2000 年,他向村里的小学捐款 5000 元,给孩子们购买工具书;平时村里谁家需要帮助,他总是跑前跑后。李义冠忙忙碌碌的身影,就是 " 为大家 " 最好的样子。在他的影响下,村里涌现出许多乐于助人、热心公益的人。李义冠的家风故事也在城郊镇广为传颂,成为村民们学习的榜样。

从战火硝烟到平凡生活,李义冠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 " 家国情怀 "。他的家风,既是对抗美援朝精神的传承,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

在李义冠家庭里,爱国与奉献在家庭成员中代代相传,不仅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更传递了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来源:榆林日报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誓言 抗美援朝 红色基因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