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元机器人选择机器人本体、小脑、大脑全栈自研。
16 个交易日,连续 11 个 20% 的涨停板,股价大涨 10.83 倍,市值暴增超 340 亿元。这是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688585.SH)在 7 月内创下的纪录。也因此,上纬新材成为今年首只,以及截至目前唯一一只 " 十倍股 "。
这场资本狂欢背后,追捧的是一家成立不到 3 年的具身智能公司——智元机器人。
早前的 7 月 8 日,上纬新材发布公告称,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智元机器人运营主体,现已更名为智元创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拟通过公司及核心团队共同出资设立的持股平台,作价 21 亿元,收购上纬新材不超过 63.62% 股份。
收购完成后,上纬新材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智元机器人及其管理团队共同持股的主体,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邓泰华,核心团队包括彭志辉等。
智元机器人最早因为前华为 " 天才少年 " 彭志辉,而受到资本和行业的关注。彭志辉 1993 年出生,网名 " 稚晖君 ",是 B 站的百大 UP 主,拥有 282 万粉丝,曾在华为从事昇腾 AI 芯片和 AI 算法相关工作。
在华为期间,彭志辉曾被任正非在演讲中表扬,称其是 " 华为创新的动力 "。但 2022 年底,彭志辉发文宣布离开华为,参与创办智元机器人,担任 CTO。
随后,智元机器人创始团队不断扩容。2025 年 3 月,智元创新法定代表人变更成邓泰华,邓曾是华为副总裁,主导华为 5G 战役、构建昇腾 AI 生态。邓不仅是彭志辉在华为时的上司,还是他电子科技大学的校友;2025 年 4 月,罗剑岚出任首席科学家,罗曾是 Google DeepMind 的研究科学家,也是伯克利大学机器人大神 Sergey Levine 团队的核心成员,他曾主导研发出世界上第一个超人类的机器人强化学习系统;2024 年,姚卯青加入,任合伙人兼具身业务部总裁,姚曾在 Waymo、蔚来负责自动驾驶算法。
摄影:赵东山
智元机器人的融资速度和金额,创行业之最。成立不到一年,其估值快速抵达 10 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快跻身独角兽的一家具身智能公司,投资方包括高瓴创投、经纬创投、鼎晖资本、比亚迪等知名机构。
截至目前,智元机器人已完成了 11 轮融资。2025 年 3 月,智元机器人获得了由腾讯领投的新一轮融资;2025 年 5 月,京东、上海具身智能基金参与了其新一轮融资,上汽等多家老股东进行了增资。此轮融资完成后,第三方调研机构对智元的估值已高达 150 亿元;2025 年 8 月 1 日,智元机器人再次宣布获得国际集团的战略入股,本次投资由 LG 电子(LG Electronics)、韩国未来资产集团(Mirae Asset)联合领投。
近期,因为与宇树共同拿下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首笔 1.24 亿元订单,智元机器人再次被推至风口。
根据中国移动采购与招标网显示,智元机器人以 7800 万元中标中国移动全资子公司的人形机器人采购项目。7800 万的大单,对智元机器人而言,不仅是短期收入的突破,更是推动其技术、供应链、市场战略全面升级的关键催化剂。
" 具体是中国移动定制的一款双足人形机器人,主要会应用在中国移动运营商的门店、营业厅里,去做一些接待讲解等交互的工作。后续还会在运营商、酒店、银行等地方看到有类似服务接待的场景,其实都有海量的需求。" 关于订单详情,姚卯青告诉《中国企业家》。
目前,智元机器人已进入 " 集中商业交付阶段 "。" 智元线下量产的机器人已超 2000 台,预计今年出货量将达到数千台,现已在工业制造、仓储物流、电力巡检、交互引导四大场景实现突破性落地。" 姚卯青称。此外,他透露智元已启动出海计划,且在北美、欧洲、中东、日韩、东南亚等市场实现布局。
全栈布局
在部分机器人领域创业者寻求单点突破时,智元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像苹果、特斯拉一样,进行彻底的软硬件全栈优化与闭环布局。
在产品布局上,智元机器人旗下拥有远征、精灵、灵犀三大机器人家族,产品覆盖多种商业场景。其中,远征系列,定位工业级应用;精灵系列,面向商业与轻工业场景;灵犀系列,聚焦科研与前沿探索。
在技术布局上,智元机器人选择机器人本体、小脑、大脑全栈自研,构建机器人在交互、作业、运动智能三方面的核心能力。这并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一方面,资金投入量巨大;另一方面,任何一个环节的瓶颈都可能成为全公司的制约。
摄影:赵东山
关于为什么选择全栈式布局,姚卯青告诉《中国企业家》:" 智能机器人落地是一个紧闭环的飞轮,很难把其中一块完整地外包出去。在实践过程中,它是循环往复的,从本体设计,到数据搜集,再到迭代模型,等完成部署之后,你又会发现有很多新的需要提升的地方,所以,目前团队在各个方向都在饱和式投入。"
在资本运作上,智元机器人同样走了完全不同的路。一方面,智元机器人在 2 年时间里接受了 11 轮的外部投资;另一方面,智元机器人也通过投资的方式积极布局上游供应链。
根据《中国企业家》统计,智元机器人目前已经对外投资了数字华夏、灵初智能、千觉机器人、富兴机电等,超过 10 家具身智能机器人相关企业。这其中,既包括机器人零部件、具身智能系统、仿生机器人等上游公司,也包括智元跟博众精工、大丰实业、卧龙电驱、软通动力、富临精工等上市公司联合打造的合资公司。
" 我们投资比较多的往往是一些上游的供应链,比如说传感器、关节模组等等。而我们引入的一些投资方、股东,其实都是一些场景方,包括像汽车、3C 电子等等。" 姚卯青告诉《中国企业家》。
关于跟上下游合作方协同的进展,姚卯青表示:" 上游的一些供应链企业,我们已经把他们的部件往我们的整机导入,下游的场景也已经为我们打开,双方共建一些 POC(概念验证)项目,下半年有机会做一些交付。"
自建粮仓
当前,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瓶颈在于高质量场景数据的极度匮乏,这也是为什么人形机器人在不同场景下,能力表现差异悬殊的关键原因。
为此,智元机器人选择 " 自建粮仓 "。
2024 年 9 月,智元机器人自建了超过 3000 平方米的数据采集工厂,包含 3000 多种真实物品。目前,智元通过该工厂,已形成全球最大数据集 AgiBot World 并开源,覆盖家居、实验室、零售卖场等数百个场景。
" 面对具身智能数据的荒漠,我们选择栽下第一棵树,愿其能成为一片森林。" 谈及创建数据集及开源初衷时,姚卯青讲道。
2025 年 3 月,智元机器人又发布了首个通用具身基座模型—— " 智元启元大模型 GO1",该模型可以结合互联网视频和真实人类示范进行学习,增强模型对人类行为的理解。在智元的设计思路中,该模型是通用机器人策略模型,能够在不同机器人形态之间迁移,可无缝适配双足、轮式、机械臂等异构机器人本体,大幅降低智能迁移成本。
具身智能,即让 AI 模型拥有 " 身体 ",在真实物理世界中感知、决策与行动。因此,在人形机器人花拳绣腿的同时,很多人也关心属于具身智能行业的 "ChatGPT 时刻 " 什么时候到来。
在罗剑岚看来," 达成‘ ChatGPT 时刻’没什么意义,达到后训练优化后的‘ DeepSeek-R1 时刻’才是目标。让机器人在不损失性能表现的情况下同时兼备泛化性,把幻觉率降低,做每项任务的成功率都接近 100%,这才真正能让机器人在真实物理世界有用。"
" 只知道系鞋带的原理,但实际操作只有 10% 的成功率,这样三个小时也出不了家门。" 罗剑岚向《中国企业家》解释称。
为此,智元机器人在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了行业首个真正面向真实世界双臂机器人的世界模型开源平台—— Genie Envisioner。该平台以采集的 AgiBot-World 数据集为基础,利用超过 100 万条、近 3000 小时的头部与双臂腕同步视频流,捕捉机器人操作任务中的空间布局、动作演化与语义意图,可以帮助机器人完成从视觉感知到机器人动作执行的跨模态迁移。
" 如果说 GO1 模型解决的是‘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世界模型解决的则是,‘环境如何变化’和‘行动后果是什么’的问题。前者帮助机器人实现多任务决策与动作执行,而后者帮机器人构建物理环境的动态推演能力。" 一位具身智能从业者告诉《中国企业家》。
下场干活
在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评价一款机器人的优劣,主要是看两个指标:泛化性和性能。泛化性指个体在不同情境下应用技能的能力,而性能指的是机器人完成任务的成功率和速度。
" 和大模型不同,机器人对于性能的要求度非常高。如果任务执行成功率只有 50%、60%,这样的机器人是没法在现实世界应用的。好比机器人给你倒水,倒两次就洒一次,肯定大家不接受。" 罗剑岚告诉《中国企业家》。
2025 年,被很多具身智能从业者称为人形机器人的 " 量产元年 " 和 " 商业化落地元年 "。罗剑岚也认为 " 机器人行业已经过了秀 demo 的阶段,正在从炫技向产业闭环模式演进 "。
目前,智元机器人的整个应用场景和市场方向以 B 端为主,现已在工业制造、仓储物流、电力巡检、交互引导四大场景实现突破性落地。
摄影:赵东山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智元机器人还联合德马科技做了一场全球直播,智元机器人化身快递员,现场分拣快递包裹。据姚卯青介绍,智元机器人与德马科技合作不到一个月,已经让精灵 G1 的分拣速度提升至 6 秒钟一件,已经能满足部分服装类电商企业的需求。
不过,目前人形机器人下场干活虽然有了部分实践,但还有一定的场景局限性。
过去一年,姚卯青明显感觉到客户态度的变化。" 以前他们认为插上插头就可以直接用,今天他们意识到,其实需要双向奔赴,这是一个数据驱动的过程,需要机器人在实际场景中去训练,去不断地迭代,其次还要配合做一些产线的改造,才能更好地让机器人接入,同时从客户资金的角度,愿意投入很多资金跟我们做场景验证。"
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负责智元机器人的商业落地工作。他表示," 在场景落地方面,智元机器人落地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先解决传统智能化搞不定但具身智能易实现的场景,比如料箱转移,再攻克需要泛化能力的物料分拣等更复杂场景。"
对于机器人真正实现下场干活,姚卯青持乐观态度。" 今年上半年,智元已经签了一些柔性场景做落地,未来一年左右会看到很多这样的案例出现。工厂只是第一步,下一步零售服务业,最终若干年会进入家庭。"
不过,姚卯青也承认," 当下的供应链,尤其上游的关节、电机、减速器等,要想达到大产能同时保证产品一致性,还在整体提升的过程中。现阶段我们接触的供应商,偏中小型企业,我们还在陪他们成长。而机电领域真正大的玩家,还在跃跃欲试。"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