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08-07
smart感知项目合作已终止?元戎启行回应:假消息,已报警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8 月 5 日,据相关报道,国内智能驾驶供应商元戎启行与奔驰 smart 在感知项目上的合作已于原定项目交付量产后终止。报道称,终止原因涉及元戎的感知产品性能未达预期,且后续定制化支持不足。

对于上述情况,元戎启行方面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予以明确否认,称其为 " 假消息 ",并表示已报警处理后续事宜。值得关注的是,报道还提到东风岚图正与元戎启行接洽合作,推动基于国产芯片的智驾方案。对此,元戎启行方面回应称:" 不予置评 "。

今年 1 月 16 日,元戎启行宣布与 smart 达成战略合作,共同研发具有 "AI(人工智能)基因 " 的智能驾驶系统。根据元戎启行公告,双方合作聚焦端到端算法模型,旨在实现车位到车位的全场景智能驾驶功能,包括应对环岛、无车道线道路等复杂场景。

图片来源:元戎启行 DeepRoute 公众号

事实上,smart 品牌近年市场表现并不乐观。公开信息显示,2024 年 smart 全球销量虽同比增长 7% 至 12.97 万辆,但中国区销量同比下滑 19.37% 至 3.3 万辆,未达 5 万辆的年度目标。为提振销量,smart 在 2025 年多次推出 " 限时一口价 " 政策,但促销效果有限。根据乘联分会发布的销量数据显示,2025 年 6 月,smart 精灵 #1 的销量为 2436 辆,smart 精灵 #3 的销量为 653 辆,smart 精灵 #5 的销量为 543 辆。

这一销量困局也在迫使 smart 在智能辅助驾驶技术上寻求帮助,以提升市场关注度。据智研咨询预测,到 2025 年,我国 PA(L2 部分自动驾驶)和 CA(L3 有条件自动驾驶)级智能网联汽车的渗透率将超过 50%,到 2030 年这一比例预计将超过 70%。

事实上,随着车企越来越关注智能辅助驾驶,通过投资、合资智驾供应商的同时,车企也在持续攻克自研智驾方案,比如早在 2021 年底,比亚迪就先后与速腾聚创(RoboSense)和 Momenta 达成战略投资协议及合资成立公司,专攻智驾技术突破。

在这场产业变局中,智能驾驶供应商面临严峻考验。此前,一位智驾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 目前智驾公司开启一个新的量产项目,先期需要做大量投入,等到量产交付后,智驾公司能获得的授权费往往也直接与车型的销量相关。" 当车企既想掌控核心技术又不愿放弃外部合作时,供应商就需要在技术实力与商业灵活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不过,根据记者观察,在与供应商方案的较量中,车企自研近年 " 声量 " 逐渐降低。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乘用车市场,第三方供应商的城区 NOA 搭载量占比从前年的 5.19% 升至 25.35%。同时,大多数搭载车企自研方案的车型价位在 30 万元以上,10 万至 20 万元主流价位车型的城区 NOA 则以供应商方案为主。

面对车企与智驾供应商之间的博弈选择,四维图新 CEO 程鹏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智能驾驶成为标配,车企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其余部分则是供应商的工作。这并不意味着车厂就要放弃主导,对于高阶、差异化的东西,程鹏认为车厂仍要坚持自研。

面对车企 " 全栈自研 " 的执着,地平线创始人兼 CEO 余凯告诉记者:" 用户不关心技术是谁的,只关心体验是否足够好……无论是自研还是合作,唯一的检验标准是能否为用户创造真实价值。"

余凯认为," 行业的终局一定是收敛的—— 20% 的车企选择自研,80% 拥抱供应商。而地平线要做的,是成为那 80% 中的‘最大公约数’ "。J.D.Power 中国区汽车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杨涛则认为,如今智能化配置逐渐普及,主流消费者必然更加关注配置的实用性;相应地,车企竞争焦点已从单纯比拼是否拥有配置,逐渐转变为考量配置的实用性和性价比。

而元戎启行与 smart 的合作争议,或许正是这一转型阵痛的缩影。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将成为所有智驾企业的必答题。

每日经济新闻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smart 元戎启行 供应商 智能驾驶 报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