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08-07
鲍尔吉·原野:河流不在远方,它正从我们的生命中流过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yule1.html

 

童年,我第一次读到文学就爱上了它,但我不知我爱的是什么——它发乎文字又高于文字,像月光、像青草,像风在树林里的低语。人们说这是文学。

后来读经典作品,接触到更深厚、更广阔的东西。在故事里,在人物身上,在轻轻的慨叹和不经意的描写中,有一种东西在弥漫——像露水,像光亮,像河流装载摇晃的星斗静静流淌。我不知道怎么形容它,继续名之文学。是的,我在文学中读到了文学。杜甫和契诃夫互不相识,但他们的作品里有相通的气息,无以名之,谓之文学。它高于主题,高于故事,像夜空的星光照亮大地上的山峦。

鲍尔吉 · 原野

写作四十多年,我还在问自己:文学是什么,文学在哪里?我会为写出一句 " 文学 " 的词语而欣慰,更多时候为我不 " 文学 " 的写作而懊恼。这时又要问:文学是什么?它像水,在庄子、陶渊明、安徒生、艾 · 巴 · 辛格的笔下欢快地流淌,什么时候浇灌我的园地呢?读文学作品,有时候我会幸运地流下眼泪——合上书本,闭上眼睛,用手掌擦拭泪水。文学里除了月光、青草和树林的风声之外,还有良知和美。四十多年,对文学的追寻让我没兴趣去搞歪门邪道。文学保佑我做一个好人,像傻子一样思考 " 文学是什么 "。也许这一生也找不到答案,但这样的一生蛮幸福。

如果用一个词描摹我心目中的文学,或许叫 " 纯粹 "。既是作品的质地,也是作者的心灵。可以朴素,可以沉静,可以不随潮流。

我是个简单的人。有时别人讽刺我,大伙哄笑,我跟着大伙一起笑,过很久才知道他们在讽刺我。愚钝是我与生俱来的一个特征。但是我有一个特长,能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我喜欢长时间听鸟唱歌、听微弱的虫鸣。蚂蚁钻进洞穴,我也想钻进它的洞里看一下;我喜欢用手摸树、摸石子,我觉得万物发出的声音都有意义。大自然中的大树与小草、野兔与甲虫,共同构成庄严、和谐、活泼、美丽的世间景象。

所以,有一天我脑子里冒出替万物写信的构思时,我感到为这一刻我已经等了很久,它终于到来了:在一个名叫万度苏的草原上,八十多种动植物和没生命的风、河流,马头琴给八十多种自然造物写信,麻雀给拴马桩写信,野蜜蜂给月牙写信,蝴蝶给波斯菊写信,羊羔给马头琴写信,阿拉坦仓的上眼皮给下眼皮写信……我像一个扎满窟窿的漏水的水桶,拼命写信与回信,我相信这都是动植物想说的话——讲述大地的美好与生命的快乐。

在书里,我是动植物的一员,并为此感到幸福。在 " 万物有信 " 书系里,我获得了一个机会,以浅语写深情,以万物写人生," 致广大而尽精微 "。我曾经说过 " 全心全意为大自然写作 "," 用大自然温柔人们的心灵 "。" 万物有信 " 书系也是一个例证。

" 万物有信 " 书系

说到这里,要谈到作品的目标读者——少年儿童。我们可能忘记了,在童年,我们思考的恰恰是人生的终极课题:比如生命——什么是活着?什么是死亡?比如时间——什么是当下?什么是久远?比如空间——什么是脚下?什么是远方?这些最为本真的探寻,让少年儿童的思绪变得辽远,眼睛变得明亮,变成宇宙奥秘的探寻者。" 万物有信 " 书系回应了孩子们思考的这些问题——生命、时间、爱、信任、相聚以及别离,这些命题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动植物、鸟类与昆虫的亲历,是它们的感受与故事,让孩子们产生共情。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 " 简单而深远是美的真理 ",我力求像他说的那样写作。深入浅出,以万物写人生,用大自然温柔人们的心灵。

我相信万物有灵、万物有情。我相信动植物比人类更爱大自然,更能体会大自然的雄浑与细微。写作时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说," 我把自己看作草木虫鱼的侪辈 ",忘记了年龄和人类的身份。门在给风的信中写道:" 你能把头放在石头上,躺下睡一觉吗?" 百灵鸟说蚂蚁 " 像一片会爬的黑芝麻 "。大自然比我们想象得更美,更和谐,更有趣。

人是生灵,看到的是生机——树叶在枝头打转,仿佛要飞出去。仔细瞧,斑驳的树干上有一只橙色带黑点的甲虫往上爬,不知什么时候爬到树顶。数不清的青草在生长。如果仰面向天,过不了一会儿,头顶飞过一只鸟儿,飞着飞着,融入虚空。在大地上喧哗的草木是生灵,在河里石头上一动不动的小鱼也是生灵。

大自然里满是生机,看不到凋亡。没有凋亡就没有新生。然而我们为什么看不到呢?走进树林,见不到小鸟的尸体。草地上也没有虫子的遗骸。它们去了哪里?

事实是,一些生命像泉水,活泼地向外流动,另一些生命在静悄悄地凋亡。仔细觉察,生命并非突然离开生物的躯壳,它像光的影子那样一点点挪移,毫无声息。

往湖里丢一个石子,水的波纹一圈圈向外扩张。里圈的水纹向外伸展时,外圈的水纹已经看不见了,它永远消失了。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物与人不知不觉间消失了。生命不仅从濒危的老年人身上抽离,它正从所有人身上离去,分成一点一滴,不知去了哪里。一个孩子未来的生命很长,但分秒之间仍有旧生命从他身上离开,而后完成生长。如果真是这样,我们顿悟——当下的光阴何其珍贵,说的就是这一刻。下一秒钟,又有一寸生命将会离开我们。

好好活着,好好爱。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文学 鲍尔 杜甫 庄子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