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一首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道出游子久别回乡的亲切感。昨天,在《回乡偶书》的童声吟诵中,诗人的故乡杭州萧山举行了 2025" 贺知章 · 文笔峰会 "。钟振振、康震、卢盛江、林在勇、赵剑英、胡可先、黄亚洲等国内顶尖专家学者,与杭绍甬三地文化研究者齐聚一堂,共探贺知章文化的当代价值。
会场内摆放的莲蓬与莲花,采自杭州湘湖、宁波月湖、绍兴鉴湖——三泓碧水曾见证贺知章的行迹,至今仍流淌着与他相关的逸闻佳话。这份巧思既是对其《采莲曲》中 "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 的千年呼应,更以清雅意象纪念这位精神偶像。
文笔峰下 文脉所系
贺知章的一生,与故乡的文笔峰有着不解之缘。
这位盛唐文豪的出生地位于今杭州市萧山区蜀山街道知章村,其故居 " 贺家园 " 便坐落于文笔峰北麓。文笔峰作为当地木尖山的最高峰,因山形远望宛如笔架,被古人以 " 文峰拱秀 " 列为萧山八景之一。清代郭伦在《萧山赋》中所载 " 文笔环季真之宅 "(季真为贺知章的字),更是直接点明了其宅邸为文笔峰所环绕的独特地理风貌。
" 青山绿水总归是能够颐养性情的。" 会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来到知章村,他指出,尽管文笔峰下的具体风貌已不尽相同,但浙东的山水形胜与优雅环境,对贺知章性情的养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里的民生富庶、商贸发达,为培育人才提供了坚实基础。"
本次活动以 " 文笔峰 " 为名,既因知章故里所在地的标志性山峰——文笔峰,更意在汇聚贺知章研究的点点 " 星火 ",燃成 " 火炬 "。正如萧山区政协主席叶建宏所说,贺知章曾用 " 碧玉妆成一树高 " 写尽春日的蓬勃生机,今日的萧山,正以同样的生机拥抱文化复兴的新征程。
群贤论道 何以寻章
文笔峰会上,一段饱含深情的祝福视频串联起跨越时空的乡愁:98 岁的韩济生院士宛如《回乡偶书》中的 " 贺知章 ",倾诉故土眷恋;蒙曼教授引领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漫行;旅居日本的蒋再鸣与远在美国求学的高大为,以及三位希腊留学生共同编织起跨越山海的浓浓情思。
贺知章的乡愁及其文化 IP,无疑是一座蕴藏丰富的精神富矿。现场,多位国内专家分享他们的真知灼见,将这份深植于乡愁沃土的精神价值与处世智慧,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贺知章是中国历代乡愁文化的顶级代表。"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原社长赵剑英和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黄亚洲都是贺知章的 " 家乡人 ",他们呼吁家乡萧山整合贺知章故里、渔浦古渡等资源,让贺知章的研究融入数字时代的新发现,推动 " 文化 +" 产业融合。
杜甫曾写:" 贺公雅吴语。"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提到,无论是自称 " 四明狂客 ",还是晚年回归故土,贺知章始终有一种 " 越地情怀 ",其身上带有家乡萧山的深深烙印。在康震看来,贺知章以洒脱应对复杂,以才情超越功利,这种 " 入世而出尘 " 的平衡,对困于内卷的现代人,仍是一剂清醒良方。
会上,马晓才、卢盛江、陈尚君、林在勇、赵剑英、胡可先、钟振振、黄亚洲、康震、韩济生被聘为杭州市贺知章研究会学术委员会特聘专家,为系统推进贺知章研究奠定学术基础,为贺知章文化的传承创新注入强劲动力。
浙东文脉 千年共响
众多专家的声音中,绕不开因运河水脉串联的文化渊源。
" 大唐神探 "、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特别提到,贺知章自号 " 四明狂客 " 体现了他对宁波山水的挚爱与向往。" 贺知章是浙江文化的重要代表诗人。推进贺知章研究,需要浙江学者秉持在地视角,综合运用文献发掘与文本细读等方法,深化理解,从而全面提升贺知章研究的整体水平。"
作为宁波月湖后人,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也从文化感召力角度阐释贺知章的深远影响:" 若无贺知章这样的诗坛领袖,浙东在唐代难以形成如此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其对明州(今宁波)文脉的启承意义深远。"
南开大学教授卢盛江认为,贺知章的 " 名士精神 " 深刻影响了浙东唐诗之路,其地位值得重新审视。这也成为与会专家的共识:贺知章的价值不仅在于 " 少小离家老大回 " 的乡愁共鸣,贺知章文化的魅力跨越地域,贺知章文化的研究更需要一种超越地域的开放视野,以文化共同体之力,让 " 贺知章 " 成为一条穿越时空的精神纽带。
正如康震所说,现在讲贺知章不只是为了回顾贺知章,是希望在萧山能够出现千千万万的 " 贺知章 ",进一步把贺知章及其所代表的盛唐文化、吴越文化、萧山文化推向前行。从文笔峰出发,浙东唐诗之路将因一位唐代诗人而文脉相连,共谱华章。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