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之家 08-09
网友称小学语文教材颠覆性修改 司马光砸瓮、大羿射日、掩耳盗钟等:官方回应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8 月 9 日消息,近日,话题 " 辅导不了孩子的语文了 " 引起热议。一些视频称,语文教材的部分内容出现了所谓的 " 颠覆性修改 " 。

从一些网友晒出的案例来看,教材和类似的辅导材料中居然出现了:什么羿射日?" 脱口而出 " 后羿 "?错!答案是 " 大羿射日 ";凿壁什么光?" 秒答 " 偷光 "?错!正确答案是 " 借光 ";" 司马光砸什么?"" 缸啊 "!结果,课本写着 " 砸瓮 "....

连岳飞背上刺的字,都不是耳熟能详的 " 精忠报国 ",而是 " 尽忠报国 ",不少网友看完之后纷纷表示,这如果要是真的,那现在的教材真的是颠覆三观啊 ....

对此,官方给出的回应是,所谓 " 颠覆性修改 ",大多是自媒体的夸张!教材在保留大众约定俗成用语的基础上,对一些表述进行了更为严谨、规范的微调。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仙鹤门分校语文教师施玉洁接受采访时表示,就拿 " 掩耳盗钟 " 和 " 掩耳盗铃 " 来说,这个成语的原典出自《吕氏春秋 ? 自知》,原文里写的确实是盗钟。后来因为钟和铃形制相近,在民间流传中慢慢变成了 " 盗铃 "。

不过教材里还是保留了 " 盗钟 " 的原始出处说明,教学的时候我们会把两种表述都提一提,还会对比《吕氏春秋》原文和后世的演变,让学生明白语言在传播过程中是会变化的,理解成语的流变过程。

" 后羿射日 " 在现行语文教材中,确已改为 " 羿射九日 ",这是为了区分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一个是帝尧时期的射师大羿,另一个是夏朝有穷国君主后羿。为避免混淆,教材采用了更严谨的表述。

" 司马光砸缸 " 改 " 砸瓮 " 也是被误传的。《宋史》记载的是司马光 " 破瓮救儿 ",因为宋代的 " 瓮 " 指的是小口大腹的容器," 缸 " 是后世的泛称。实际上教材里还是沿用 " 缸 " 这种通俗的说法,只是会在注释里标注原文,这是兼顾了普及性和准确性。

长远看,说清 " 学术版 " 和 " 流行版 " 的区别,比如 " 后母戊鼎 " 的改名原因,能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而不是死记硬背,适度争议能开阔眼界,不会成为额外负担。

相关教育专家直言,没必要较真的:" 司马光砸缸 ",宋代叫 " 瓮 ",但 " 缸 " 更通俗,不影响理解,教学标注原文就行;" 七月流火 " 原指天凉,现在常形容天热,日常聊天没必要纠正,显得迂腐。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