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7 月以来,境外输入继发的基孔肯雅热聚集性疫情持续引发关注。西安市作为西北交通航空枢纽,直航东南亚航班密集,加之本地优势蚊种——白纹伊蚊分布广泛,防控知识储备则成为市民健康的必修课。
感染性疾病科团队在此呼吁:认知风险、科学防蚊,是抵御基孔肯雅热的黄金法则。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发的、通过媒介伊蚊(埃及伊蚊或白蚊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 基孔肯雅 " 在非洲土语中意为 " 弯着腰 ",得名于患者因剧烈关节疼痛无法直立行走的典型症状。
传播链:蚊子是唯一 " 快递员 "
主要传播媒介
白纹伊蚊(花斑蚊):白天叮人。
埃及伊蚊:热带 / 亚热带常见,背部形似竖琴。
传播途径
病毒携带者(人或动物)→蚊吸血→蚊带毒→叮咬健康人→感染。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潜伏期
1-12 天,常为 3-7 天。
传染窗口期
发病后 2-6 天(血液带毒,最易传染蚊子)。
不会通过咳嗽、握手、供餐传播;
不会通过水源或食物传播;
偶见母婴垂直传播或血液传播(罕见)。
预警识别
若出现以下这 3 个症状 +2 周内去过东南亚 / 广东 / 云南等疫区,速来感染科!
突发 39 ℃以上高烧(持续 3-5 天);
手脚小关节 " 爆炸痛 ":晨起僵硬、肿胀难握拳(持续数周至数月);
热退后全身红疹(按压褪色,伴瘙痒)。
高危人群特别警示:
65 岁以上慢性病患者(糖尿病 / 高血压)或孕妇,可能进展为心肌炎、脑膜炎等!
防护指南
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治,不必恐慌,但需高度警惕,积极防控。防蚊是根本措施,关键在于清积水、防叮咬、早诊治。
个人防护:不给蚊子开 " 饭局 "
穿衣 " 武装 ":户外活动,尤其清晨和傍晚(伊蚊活跃高峰),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
驱蚊 " 护盾 ":暴露的皮肤及衣物上喷涂驱蚊剂,并按说明书要求足量、定时补涂。居家安装纱门纱窗,睡觉使用蚊帐。
避免 " 高危地 ":减少在草丛、竹林、积水等蚊虫孽生地附近长时间停留。
环境清理:截断蚊子 " 生命链 "
空调托盘周周倒;
花盆底盘日日瞧;
废弃容器填碎石;
瓶罐轮胎倒置放;
产生垃圾及时清;
社区死角电话报。
化学防蚊:科学使用驱蚊产品
选择合适的驱蚊剂:可选含有避蚊胺、驱蚊酯、派卡瑞丁、精油类(如柠檬胺)等成分的产品,按产品说明涂抹或喷洒在暴露的皮肤表面,但要注意避免接触演眼睛和嘴巴,儿童使用时应选低浓度产品,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旅行防护:行前查疫情,途中严防蚊
暑期旅行前了解目的地疫情,旅行期间严格执行防蚊措施。
基孔肯雅热虽无特效药,但我们绝非束手无策,让我们共同行动
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快速响应通道
发热门诊:院前急救西侧感染性疾病科一楼,24 小时开诊。
基孔肯雅热咨询专线:17309272984
来源 /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