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 887 天等待 GPT5 终于来了,却没有带来多少惊喜。
相比之前的版本,它的编程能力提升了、幻觉率降低了、价格便宜了,但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招。行业普遍认为,它的确变强了,却谈不上颠覆。
憋了两年半,山姆 · 奥特曼算是放个了哑炮。
GPT5 反应平平,友商最开心。这两天硅谷不少大佬们,难得睡了个好觉。
最先锣鼓喧天出来庆祝的,是马斯克。发布会还没看完,马总就开始在社交媒体吐槽:"GPT5 还没我两个星期前的 Grok 4 Heavy 聪明哩 "。
对手拉胯,就意味着自己又多了几分胜率。在拉踩对家方面,马斯克从来都不遗余力。
同样卸下压力的,应该还有扎克伯格。GPT5 表现不给力,跟他疯狂挖人多少有点关系。
为了抢夺行业人才,今年小扎砸下了数十亿美元。有十多名 OpenAi 的核心成员已经转投 Meta 门下,直接导致 OpenAI 团队动荡,许多项目研发延期。
搞商战,砸钱永远最具威力。估计深夜复盘之际,小扎会暗暗窃喜自己的 " 钞能力 ",给自家大模型 Llama4 换来了喘息之机。
实际上,马斯克和小扎可能都开心不了太久。因为不止 OpenAi 这一家公司,正面临技术卡壳的困境。
过去一两年,不断有核爆级的 AI 产品诞生,外界习惯于把 AI 的每一步都想象成颠覆。但实际上,技术变革通常是以缓慢的方式逐步推进的。
GPT5 的不及预期,其实是整个行业都在进入深水区的标志。经济学上有个术语叫边际效应递减法则。
这一概念在 AI 领域主要表现为:随着模型规模扩大和技术投入增加,性能提升的幅度逐渐放缓。
今年,斯坦福出过一个 AI 指数报告,报告显示,头部大模型的性能差距已从 2024 年的 12% 锐减至 5%。各家大模型都没有力压群雄的本事,实力比较接近。
这意味着单纯比拼参数规模和通用能力的时代行将终结,大模型的进化已触及边际效应递减的天花板。
也代表着,整个 AI 大模型领域都将迎来自己的冰河期:技术方面瓶颈普遍存在,短期内可能很难有突破式的发展;资本市场方面,正逐渐回归冷静,开始投资退潮。
想在 AI 行业苟住,需要从营造技术神话,转向实打实的商业肉搏了。
事实上,今年以来最新的行业机会已经不是做大模型,而是基于行业做应用整合。
唯有低成本商业落地,才有活下去的可能。面对行业冰河期,山姆 · 奥特曼们只能缓慢发育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