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在线 08-12
苹果iPhone 17系列标配:eSIM卡到底好在哪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今年秋季,苹果即将发布的 iPhone 17 系列有望迎来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化——全系标配 eSIM 卡方案,并在部分市场直接取消实体卡槽。

事实上,eSIM 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它早已在智能手表、平板电脑、部分安卓旗舰机上普及,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理解 eSIM 的优势,不仅有助于判断是否值得升级,还能帮助我们适应未来的通信方式。

1 eSIM 是什么?它和实体卡的核心区别

eSIM 的全称是 Embedded SIM,即嵌入式 SIM 卡。它并不是我们熟悉的那张小小的塑料卡,而是一颗焊接在手机主板上的微型芯片,具备和传统 SIM 卡相同的身份认证功能。区别在于,eSIM 不需要实体卡槽,所有的运营商信息、号码绑定都可以通过软件写入和更改。

在过去的通信模式里,更换号码或者运营商意味着必须取出旧卡、插入新卡,还要小心不要损坏卡槽和金属触点。对于部分用户而言,这个过程甚至需要借助取卡针或者其他工具。而 eSIM 将这些物理环节彻底数字化,用户只需通过手机 " 设置 " 菜单扫描运营商提供的二维码,或输入一串激活码,就能在几秒钟内完成切换。它让 " 换卡 " 变成一件不需要动手、完全依赖软件的操作。

2 换号、换运营商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

传统实体 SIM 的限制不仅在于插拔的麻烦,更在于它需要用户和运营商进行面对面的交互。比如,你想从移动换到联通,就得带着身份证去营业厅办理,等待工作人员帮你开通并交付新卡。这不仅费时,还常常受到营业厅工作时间、地域限制的约束。

eSIM 的优势在此显露无遗:无论你身处家中、办公室,甚至在出差途中,只要手机能联网,就能直接切换到另一家运营商的套餐。对于喜欢比价、追求低资费套餐的用户来说,这几乎等同于 " 通信自由 "。例如,在国外,用户可以随时根据当地运营商的信号覆盖情况和资费优惠,切换到更合适的网络服务商,不需要担心卡槽插拔带来的磨损,也不必携带多张实体卡片。

3 跨境出行更高效,旅行体验全面提升

如果你经常出国旅行或者有海外商务需求,eSIM 的便利性会更加明显。过去,很多人会在目的地机场购买当地 SIM 卡,或者提前在国内购买国际漫游流量包。这些方案要么价格高昂,要么需要排队购买和激活,还要小心保存那张比指甲盖还小的卡片。

而使用 eSIM,只需在出发前在线购买境外运营商的 eSIM 套餐,抵达后即可立刻联网。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同时保留国内的主号码,用来接收验证码、银行短信和重要通知,而无需在两张实体卡之间反复切换。这对于需要跨国处理工作事务、管理多地账户的人来说,几乎是不可或缺的通信利器。比如,一位经常往返于中国和新加坡的商务人士,可以同时保持新加坡本地号码接听来电、使用流量,同时让国内号码继续收发微信、支付宝验证码,做到两地业务无缝衔接。

4 优化手机设计,让防护与性能双提升

取消实体 SIM 卡槽带来的好处不仅是外观上的简洁,更是内部结构的优化。卡槽虽然体积不大,但它需要留出一定的结构空间,还要配备卡托、密封胶圈等配件,这些都会占用宝贵的机身空间。

在旗舰手机的设计里,每一立方毫米都可能意味着更多的电池容量、更大的散热组件,或者更强的影像模组。通过取消卡槽,苹果可以为 iPhone 17 系列腾出额外的空间,进一步提升续航表现,或者在摄像头、扬声器等硬件上做出更大的优化。此外,没有卡槽意味着机身多了一个天然的防护优势——少了一个可能进水、进尘的入口,让防水等级更容易达到 IP68 甚至更高标准。对于经常在户外拍摄、运动的用户来说,这是一种隐形但重要的安全保障。

最后,这是一次安全性的提升。实体卡可以被轻易拔出,导致设备失去网络连接,影响 " 查找我的 iPhone" 等追踪功能;而 eSIM 则嵌入在主板中,更难被物理移除,从而提升了防盗追踪的有效性。

5 最后:从卡槽到云端的时代转变

对于 iPhone 用户来说,eSIM 的到来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卡槽消失,而是一次从物理连接到云端身份的技术跃迁。它将让换号更自由,让跨境通信更顺畅,也让手机设计更轻薄、更安全。虽然在过渡期内可能会引发争论,但回顾历史,从耳机孔到光驱,从实体键盘到全面屏,每一次争议最终都变成了共识。

国产手机的 eSIM 什么到来呢?可能今年下半年会到来。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安卓 esim sim卡 物理 智能手表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