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陕西 08-12
【网观西安】《南京照相馆》:铭记历史,守护和平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最近,电影《南京照相馆》令无数影迷啜泣不已。

当遥远的历史在大银幕上被重新 " 冲洗 " 出来,观众不仅仅是在接收一段记忆,更是在凝视战争年代,普通百姓生命中刻下的难以愈合的创伤。

《南京照相馆》用一间暗房、一束光影、一帧底片,让我们直面那段沉重却不容回避的国殇。

当惨痛的历史展示在我们面前时,这部铭记历史的电影,却被个别人误读为宣传仇恨教育。

事实上,拍摄这部电影,并非为了重复苦难,而是为了让历史穿越时间的迷雾,在今日社会中重新回响。

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部作品,它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对真相的守护、对良知的唤醒、对未来的提醒。

让死难者的呼唤不被遗忘南京大屠杀不是一段模糊的往昔,而是一个民族共同经历的创痛。30 万生命不是一串数字,而是许多普通家庭的终结、许多普通人尊严的泯灭。

电影中一张张照片的显影,不是为了制造冲击感,而是要我们重新看见那些沉默的呼救。在光影之间,生命被尊重,苦难被铭记。正如《央视新闻》公众号发布的文章《日军曾悬赏 15 万美元,追杀这张照片的拍摄者!》中所言:" 无论是王小亭、王家升还是《南京照相馆》里的普通百姓,他们没有枪,没有子弹,但是为了家、为了国,他们也在抗争,如果没有这些照片,他们或许连名字都不会留下。"

发表在美国《生活》杂志上的《中国娃娃》照片 王小亭摄

如果没有《南京照相馆》,我们很多人也无法对那段历史产生切肤之痛。可以说,《南京照相馆》在当代社会语境中,重新唤醒了那份沉痛的集体记忆。

镜头是最锋利的证据武器导演申奥和团队从 300 多张历史照片出发,构建出极具 " 文献性 " 的艺术作品。从暗房构造到显影流程,从南京街头的景观重现到人物服饰细节,每一帧画面都成为真实的延续。影片通过 " 快门 " 与 " 枪声 " 的交错,使影像本身承担起历史证据的重量。

电影《南京照相馆》画面

这些不是虚构的电影桥段,而是曾经发生的铁证。在当下全球范围内仍有人质疑、否认大屠杀真相的舆论环境中,这样的作品,是对虚无主义最直接的回击。

民族良知不能被时间抹去2014 年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国家意志层面的历史表态。但仪式之外,更需要情感和记忆的深层传递。

《南京照相馆》用电影的形式,让历史不再停留于纪念馆墙上的文字,而是进入每一个观众的感官与情绪。这种沉浸式的观看体验,不只是让人 " 记住 ",更是唤起共情与担当。铭记,是为了对抗遗忘,更是民族尊严的底线。

小人物切口,映照大时代情境不同于传统战争片着眼于英雄主义,《南京照相馆》把镜头对准七位平凡人——邮差苏柳昌、演员林毓秀、巡警宋存义、翻译王广海、照相馆老板金承宗、老板娘赵宜芳以及他们的女儿金婉仪。他们在乱世中的每一个选择,构成了庞大历史的肌理。

这种 " 以小见大 " 的叙事方式,使观众得以以个体视角重新理解历史。这不再是抽象的灾难,而是具体到和观众一样的普通人深深的挣扎与觉醒,生命与死亡。如此呈现,反而更能击中人心,也让历史教育走出了说教的窠臼。

让年轻一代真正" 看见 " 历史历史教育的难题不在于有没有教材,而在于如何让年轻人愿意接近那些遥远的年代。影片上映后,可以在电影院里看到,许多家长自发带孩子观影。

这些不只是情绪反应,更是一种认知的打开。比起课本中冷冰冰的数字与定义,这样的影片更有力量去唤醒一代人的历史自觉。

教育场域与公共空间的双重融合全国多所中小学、高校组织了集中观影,将影片纳入德育和历史课程体系中。不仅仅是学校," 影院 " 这一大众空间也被临时转化为历史教育的课堂。集体观影后的沉默,成为了一种独特的 " 教学反馈 "。

这种公共性的集体记忆体验,正在以电影为媒介被重新建构、延续。历史不再是过去的事,它成为了 " 此时此地 " 的体验。

面对" 历史虚无 " 的坚决回应近年来,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了试图淡化侵略罪行、否定战争历史的声音。有的国家美化军国主义,有的学者试图为战争洗白。

在这样的语境下,《南京照相馆》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种文化立场的表态。它以艺术的形式坚定地守护史实,传递这样的共识:历史可以被研究,但不能被篡改;真相可以沉默,但终究会重现光明。

和平不是常态,而是需要守护的成果《南京照相馆》向我们揭示了战争状态下普通人可能面临的残酷境遇,也是在提醒我们:和平不是默认设置,它是无数先辈用血与泪争取来的果实。我们之所以能够在阳光下自由生活,是因为有人曾在黑暗中点亮了真相。

"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我们铭记历史,铭记那些惨痛的岁月,恰恰是为了守护和平。

让记忆成为民族精神的根基历史记忆,是一个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石。失去了共同的记忆,国家也将失去方向感。《南京照相馆》告诉我们,铭记不是为了沉湎过去,更不是为了激发仇恨,而是要建立一种清醒的国民意识:铭记历史,守护和平

在全球化语境下,电影以一种情感而非口号的方式,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历史真相的坚定守护与对和平未来的深切期望。

来源 / 网观西安

相关标签

南京 南京大屠杀 美国 快门 导演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