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用 AI 不应追求 " 一步登天 ",而是先从高价值、易集成的场景切入,再逐步深化数据应用,最终探索流程的自动化重塑,打开通向智能化未来的大门。
撰文|张贺飞
编辑|沈菲菲
如果说过去两年是大模型的技术狂欢,现在潮水的方向正在改变。
经历了技术创新的兴奋期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理性思考 AI 的价值,不再聚焦于大模型的参数竞赛,在炫技到实用的转折中,一个终极问题渐渐浮出水面:AI 如何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增长?
日前举办的阿里云上的 Salesforce AI CRM 大会上,作为和 " 增长 " 关系最密切的赛道,阿里云上的 Salesforce 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一份关于企业如何驾驭 AI、重回增长快车道的清晰战略与可行路径。
01.
企业AI的"冰与火之歌"
早在 2024 年,头豹研究院就在《2024 年中国 AI Agent 行业研究》中写道:中国 AI Agent 市场预计至 2028 年将达 8520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72.7%;在 To B 端,AI Agent 将逐渐把 SaaS 应用全面进行改写重构。
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企业级 AI 赛道确实有了爆发的迹象:头部的金融机构纷纷部署了千卡乃至万卡算力集群,以满足万亿参数大模型的高并发推理需;制造业的单项冠军们,陆续将大模型落地到了生产环节,实现了异常事件预警、生产工艺优化等能力;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将 AI 融入到软件开发生产线,进一步提升了研发效率……
但在 AI+CRM 的场景上,企业却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克制。并非是蓝图不够诱人,而是落地过程中的种种阻碍。
一是信任问题。
和消费级场景最大的不同,AI 在企业级场景中不能是一个 " 允许出错的玩具 ",而是直接影响业务决策、用户体验甚至品牌形象的生产力工具,对输出结果的准确性要求极高,对幻觉近乎 " 零容忍 "。
比技术更复杂的,其实是企业的信任问题。AI 必须确保结果可控、可解释、可追溯,只有经得起内部风控审查和外部监督问责,才能真正融入业务流程,而非停留在 " 辅助演示 " 或 " 试点项目 " 的阶段。
二是数据痛点。
在 CRM 系统中,客户信息、交易记录、跟进日志等结构化数据,构成了企业数字化管理的基础。然而真正沉淀企业知识、体现客户情感、反映业务细节的,却是客服聊天记录、产品使用反馈、内部知识库文档等非结构化数据。
非结构化数据体量庞大、格式多样,却蕴含着丰富的上下文、问题链条与用户意图。如果不能有效处理这些数据,企业的 AI 系统将始终局限在 " 静态信息 " 中做判断,无法形成深层理解,更谈不上个性化洞察与智能决策。
三是流程断裂。
如果 AI 的落地脱离了业务主线、是需要频繁切换窗口和上下文的 " 新工具 ",恐怕难以提升效率。因为体验上的割裂,不仅打断了员工的工作流,还极大地降低了 AI 的使用频率和场景粘性,甚至成为新的操作负担。
有价值的企业级 AI,必须做到 " 无感融入 ",比如和 CRM 系统深度集成,在业务流的关键节点上主动提供智能辅助,让员工在不知不觉中用上 AI、用好 AI。只有让 AI 成为流程的一部分,效率提升才不是一句口号。
相较于战略层面的高举高打,战术层面上必须要沉下心打通堵点,毕竟大多数企业并不渴望一场颠覆式的 "AI 革命 ",需要的是务实、可落地的解决方案,一套能稳扎稳打、见效可控的增长组合拳。
02.
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
2016 年就试水 AI 的 Salesforce,可以说是全球范围内最有话语权的 CRM 企业:最初只是将 AI 作为 CRM 的功能补充,现在已然进阶为驱动企业运营的自主智能产品,成为整个行业的创新风向标。
深耕中国市场的阿里云上的 Salesforce,并未照搬海外产品,而是打造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 AI 解决方案。
原因并不难解释。中国市场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数据,有着独特的基础设施、数字生态与数据合规要求,想要满足中国市场的客户需求,照搬海外模式注定行不通,必须要针对中国市场的习惯和需求 " 量身定制 "。
相应的,阿里云上的 Salesforce 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因地制宜。
第一个是对中国数字生态的适配。
时间回到 2024 年初,阿里云上的 Salesforce 正式发布为中国客户打造的本地化扩展组件互联网关(CXG),帮客户解决了与微信、小程序、企业微信、高德地图等中国本土数字生态的联通。
在阿里云上的 Salesforce AI CRM 大会上,公布了两个新动态。
一个是阿里云上的 Salesforce 企业微信应用程序的 AI 能力。企业微信的 Salesforce 应用可以作为企业常用的 AI 功能入口,支持在销售、服务等场景中与客户进行智能互动,帮助整合和激活非结构化数据,提升运营效率和客户体验。
另一个是灵活、适应性强的小程序插件模板,企业可以通过预构建的插件模板,轻松定制应用,同时保持一致的安全性和专业支持,使开发团队能够专注于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业务流程和操作。
第二个是在可信度和安全性方面。
在 AI 落地的过程中,数据安全和合规始终是企业不可触碰的底线。一旦在数据处理、传输,或 AI 调用过程中出现泄露、滥用、越权访问等问题,企业所面临的将远不止技术层面的失误,而是监管处罚、用户信任流失、品牌声誉受损在内的多重打击。
阿里云上的 Salesforce 和阿里云百炼在安全方面进行了深入合作,涵盖数据采集、模型训练、评测、部署到使用的每一个环节,确保内容、数据与系统的全面安全,致力于为客户打造一个信、可控、合规的 AI 使用环境 。
做一个总结的话:在AI CRM的布局上,阿里云上的Salesforce没有仓促上线新功能,选择在安全合规上下苦工,同时为企业打通了让AI贯穿客户生命周期的路径,帮助企业持续释放AI的强大潜能。
03.
AI落地的"三步走"策略
解决了安全可信和生态适配的问题后,怎么稳步推进 AI 落地呢?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来思考下企业的核心诉求。
以一名销售人员的日常为例,需要在纷繁的数据中识别潜在客户,不断打磨沟通话术,梳理客户需求,推进合同进度,处理各种客户反馈,还要定期向上提交数据分析与汇报材料……精力都消耗在了繁琐的事务上。
理解了客户使用 CRM 系统的痛点,也就不难读懂阿里云上的 Salesforce 的策略:没有过度堆砌 AI 能力,而是顺应企业从 " 想要 AI" 到 " 用好 AI" 的转型节奏,提供了一条结构清晰、落地性强的路径。
确切的说是 " 三步走 " 策略。
第一阶段是AI Actions ( 打通基础,建立信任 ) 。
在阿里云上的 Salesforce 中,Action 是将生成式 AI 融入业务流程的最小单位,企业可以使用开箱即用的标准 Actions,也可通过 Apex、Flow 等方式构建自定义的 Actions。
其中 Prompt Builder 让管理员能够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创建、整合和管理 Prompt,用 AI 生成的数据填充字段、起草个性化的微信消息,让生成式 AI 无缝嵌入到销售、客服、营销等核心流程中。
目的是通过 Prompt Builder 和开箱即用的 AI Actions,让企业在现有 CRM 流程中 " 无痛 " 植入 AI 能力(如一键生成摘要、智能总结客户记录),帮助员工和管理者建立对 AI 的初步信任和使用习惯。
第二阶段是CXG RAG ( 盘活数据,释放潜能 ) 。
就像前面所提到的,企业的知识库文章、文档、个案笔记、演示材料、聊天记录等资料中蕴藏着大量知识。由于非结构化数据形式多样、难以标准化,组织、存储和集中管理的成本较高,一直是 " 被遗忘的金矿 "。
阿里云上的 Salesforce 将在 2025 年秋季推出由 CXG RAG 驱动的增强型 AI Actions,让 AI 在企业的非结构化知识库中进行搜索、提取信息,并注入到 Prompt 中,帮助销售和客服人员生成更准确、贴合业务的回复。
届时客户只需要点击几下,就能利用非结构化数据生成有价值的内容,进一步盘活数据资产、释放数据潜能。
第三阶段是Agentic Experiences ( 重塑流程,迈向未来 ) 。
彼时 AI 将不再是被动执行命令的工具,而是能主动引导工作流程、确保合规、自动完成任务的 " 数字员工 "。
同时也意味着,在 Agentic Experiences 的帮助下,AI 将深度嵌入日常工作流程中,让企业员工从重复性流程中彻底解放出来,放下琐事,专注于最需要人类智慧和情感的创造性、战略性工作。
按照阿里云上的 Salesforce 的规划,将提供面向不同行业与岗位的开箱即用模板,旨在以 " 看得见的智能体验 " 重塑一线工作的效率。
可以看到,阿里云上的 Salesforce 的答案并不激进,却是多数 AI 先锋企业走过的共同轨迹:企业应用 AI 不应追求 " 一步登天 ",而是先从高价值、易集成的场景切入,再逐步深化数据应用,最终探索流程的自动化重塑,打开通向智能化未来的大门。
04.
写在最后
正如阿里云上的 Salesforce 所示范的,在 " 增长 " 的现实诉求下,企业 AI 不应该好高骛远,而是从两方面解决问题。
在术的层面,通过将 AI 嵌入业务组件、工作流和数据流,显著提升各环节的执行效率,减少业务员在录入、查找、整理等重复性工作上的消耗,把更多时间还给 " 人 " 本身,用于客户沟通、方案打磨、关键节点的判断与推进。
在道的层面,AI 不只是提效工具,更是认知升级的杠杆。通过构建 " 营销大脑 ",帮助销售更早识别客户意图、及时捕捉线索变化、精准洞察行为趋势,在关键时刻提供策略建议和决策辅助,激发个人与组织更大的潜能。
" 术 " 解决执行问题," 道 " 引领思考方式的演进。一进一深的双轮驱动,将是 AI 从技术力转化为增长力的最佳答案。
友情提示:关注【Salesforce 官方】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一手资料。
主理人 | 张贺飞(Alter)
前媒体人、公关,现专职科技自媒体
钛媒体、36kr、创业邦、福布斯中国等专栏作者
转载、商务、开白以及读者交流,请联系个人微信「imhefei」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