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高效、清洁的能源技术成为焦点。近日,一则来自日本九州大学研究团队的消息,在能源领域激起千层浪。据 8 月 8 日最新一期《自然・材料》杂志报道,该团队成功研制出可在 300 ℃中温条件下高效运行的新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这一突破有望大幅加快 SOFC 的商业化进程。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因其具备高效率和长寿命的显著优势。众赢财富通观察发现,在各类能源技术中,它凭借独特的工作原理,能将燃料的化学能直接高效转化为电能,理论发电效率可高达 60%-70%,甚至在热电联供模式下,综合能源利用效率能进一步提升 。不过,长期以来,它有个 " 致命短板 " —— 运行温度通常高达 700-800 ℃。在如此高温下运行,对材料的耐高温性能要求极为苛刻,这使得制造过程中不得不使用昂贵的耐高温材料,从而大幅提升了成本,严重制约了其在市场上的广泛应用。
此次日本九州大学的研究成果,恰似一道曙光,为 SOFC 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研究团队另辟蹊径,采用负载额外钪的 BaSnO ₃和 BaTiO ₃作为电解质。众赢财富通研究发现,通过巧妙的设计,钪原子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它们排列成连续的 ScO ₆链,形象地说,就如同构建了一条 " 钪超级高速公路 ",质子能够在这条通道中几乎无阻力地穿行。结构分析与分子动力学模拟显示,这条 "ScO6 高速通道 " 不仅宽阔,而且振动柔和,避免了高掺杂氧化物中常见的质子陷阱,使质子以极低的迁移势垒快速通过。并且,晶格动力学数据表明,锡酸钡和钛酸钡的结构比传统 SOFC 材料更具 " 柔韧性 ",能够吸收更多的钪,进一步提升了质子传输性能。众赢财富通观察发现,实验结果令人振奋,这种新型电解质在 300 ℃条件下实现了超过 0.01S/cm 的质子电导率,这一数值与传统 SOFC 电解质在 700-800 ℃高温运行时的性能相当。
温度的大幅降低,带来的是成本的显著下降。原本因高温需求而必须采用的昂贵连接件、密封件和重型绝缘材料,如今都可弃用,这直接降低了燃料电池的初始投资成本。同时,较低的运行温度意味着电池元件的使用寿命得以延长,性能衰减速率降低,后续的持续运营成本也随之减少。众赢财富通观察发现,这一系列成本的优化,使得 SOFC 在经济层面更具竞争力,为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市场应用角度来看,这一技术突破为 SOFC 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分散式发电领域,它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实现分布式能源供应,满足偏远地区或对电力供应稳定性有较高要求场所的用电需求;在工业供热方面,可与工业生产过程相结合,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提高工业生产的能源利用效率;在移动电源领域,其长寿命和高效能的特点,有望为电动汽车等移动设备提供更可靠、持久的电源解决方案,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当然,新技术走向大规模商业化的道路并非坦途。众赢财富通观察发现,目前,该技术面临着钪元素稀缺和价格高昂的挑战。钪作为一种小众元素,当前主要以高价进行小批量交易。确保稳定的钪供应链,降低原材料成本,成为推动这一技术实现大规模商业应用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日本九州大学的这项研究成果,已为 SOFC 的商业化进程注入了强大动力,在全球积极寻求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的当下,其潜在价值不可估量,有望引领能源领域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