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通社汽车频道 08-13
二十载积淀,北京奔驰冲刺600万时代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网通社评论  二十载并非独行路。从 2005 年北京亦庄的第一声机械轰鸣,到如今近 600 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区,北京奔驰用 20 年时间书写了一段中德产业合作的典范篇章。这不仅是奔驰品牌在华的本土化历程,更是中国高端制造业从 " 合资起步 " 到 " 体系领先 " 的生动缩影。

面对整车与发动机 " 双 600 万 " 产量的目标,北京奔驰正以 " 中国速度 " 与 " 奔驰标准 " 的融合之力,开启新一轮跃升。

从 " 零 " 到 " 全球标杆 " 的智造跃迁

回望起点,2005 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期,但高端汽车领域长期被进口车型主导,本土制造能力与国际顶尖水平存在明显差距。

北京奔驰以单一 E 级车生产起步,如今已建成覆盖后驱、前驱、纯电三大平台的柔性智造体系,成为梅赛德斯 - 奔驰全球网络中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生产基地。

通过全面导入 MO360 数字化运营系统,生产线实现了全流程智能化管控。从冲压车间的毫米级精度匹配,到总装环节的 AI 视觉质检,每一个螺栓的扭矩数据都被实时监测。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对新质生产力的前瞻布局。在发动机车间,数字孪生技术将物理产线映射至虚拟空间,提前模拟生产瓶颈;AI 大模型则优化了供应链调度,使零部件库存周转效率提升 30%。这种将 " 精益制造 " 基因与数字化深度耦合的模式,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智造升级路径。

产品进化:从 " 单一车型 " 到 " 全能源矩阵 "

从最初仅有的一款燃油车,到如今 13 款车型、22 款序列产品并行生产,北京奔驰的产品谱系折射出中国消费需求的升级。

2010 年后,随着国产长轴距 C 级车的推出,其首次尝试将 " 中国专属 " 设计融入产品——针对中国用户对空间的需求,轴距加长 140 毫米,这一创新不仅收获市场热捧,更让团队意识到 " 本土化不是简单复制,而是深度适配 "。

此后,从 GLA、GLB 等 SUV 车型的国产化,到 EQC 作为首款国产纯电车型的落地,产品谱系不断丰富。

今年,随着首款搭载原生 MB.OS 架构的国产纯电 CLA 车型下线,以及即将投产的长轴距 GLE SUV,北京奔驰已完成 " 燃油 + 混动 + 纯电 " 全能源覆盖。

值得注意的是,其产品开发逻辑已从早期 " 引进车型 " 转向 " 为中国创新 "。据北京奔驰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柏睿凯透露,未来投产车型将深度融合本土技术方案,例如针对中国路况优化的智能底盘系统、更符合亚洲用户习惯的车机交互设计。这种 " 在中国、为中国 " 的深度本土化,正是其 20 年积累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链共赢:拉动京津冀 " 智造集群 "

北京奔驰的 20 年,也是一条产业链共生共荣的成长轨迹。在奔驰全球统一技术标准框架下,本土企业通过引入奔驰专利技术实现了质的飞跃,推进零部件深度国产化。

早期,不少本土供应商因技术标准不达标,难以进入高端汽车供应链。为此,北京奔驰将 " 奔驰供应商认证体系 " 完整引入中国,组建专业团队为供应商提供技术培训、流程优化指导。

产业链的升级,更离不开绿色转型的引领。当不少企业还在探索 ESG 战略的落地路径时,北京奔驰已构建起覆盖 " 生产 - 供应链 - 产品全生命周期 " 的绿色制造体系。

北汽集团与梅赛德斯 - 奔驰的合作,形成 "1+1>2 的叠加效应 "。正是在这样的产业链协同中不断显现:梅赛德斯 - 奔驰的技术标准为本土企业指明升级方向,北汽的本地化资源则让先进技术快速落地,最终形成从电池材料到智能座舱的完整汽车生态圈。

新起点:冲刺 " 双 600 万 " 的三大引擎

站在 20 周年的节点上,北京奔驰又将目光投向了 " 双 600 万 " 的新目标——整车产量冲刺 600 万辆,发动机产量突破 600 万台。这一目标的背后,是技术、智造、生态三大引擎的持续发力,更是对 " 新质生产力 " 的深度布局。

技术引擎上,原生 MB.OS 架构的全面落地将成为关键。这套专为智能电动时代打造的操作系统,能打通智能驾驶、车联服务、能源管理三大核心域,实现软硬件的深度协同。未来搭载该架构的车型,OTA 升级效率将提升 50%,意味着用户能更快速地获得新功能推送,车辆在全生命周期内都能保持 " 常用常新 "。

智造引擎的升级则聚焦效率革命,MO360 数字化运营系统与 AI 大模型的深度整合,将让生产线具备更强的 " 柔性 "。通过对生产数据的实时分析和智能调度,生产线换型时间有望压缩至行业平均水平的 1/3,这意味着工厂能更灵活地应对多车型混线生产需求,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生态引擎的发力点则放在可持续发展上,北京奔驰已明确要求核心供应商在 2030 年前实现 100% 绿电应用,并通过技术共享帮助供应商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这一举措不仅能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碳排放,更能推动京津冀汽车产业集群向 " 零碳智造 " 转型。

结语

20 年的时间,足够让一家企业完成从新生到成熟的蜕变,但对于北京奔驰而言,这只是创新之路的一个站点。

北京奔驰是德系精密制造与中国创新效率的融合实验场,这里德国的质量标准与中国的数字化技术碰撞出火花;它是跨国车企本土化的高阶模板,从 " 在中国生产 " 到 " 为中国创新 ",实现了从产品到技术的深度扎根;它更是中国汽车工业从 " 制造 " 迈向 " 智造 " 的鲜活注脚,见证并参与了中国高端制造业从追赶到并跑的全过程。

下一个二十年,随着新能源汽车赛道的深化竞争,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加速迭代,这场始于 2005 年的合作,正在打开更大的想象空间。

无论如何变化," 同心二十载,聚力星征程 " 的初心不会改变,北京奔驰的 " 智造 " 故事,也将继续为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启示与范本。

(图 / 文 网通社 王颖萍)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北京奔驰 轴距 发动机 ai suv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