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家 " 网红 " 商超,胖东来从来不缺流量。近期,它的一则招聘计划又上了热搜。新乡胖东来三胖计划招工约 1000 人,其中 2% 的岗位面向有犯罪前科的人员。消息传开后,赞许与疑虑交织,胖东来迅速回应:" 此次招聘‘刑释人员’,是基于人性的善良和美好,希望各个群体的人们都能够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爱。"
这番回应,戳中了一个现实痛点:尽管法律早已明确,刑满释放人员与其他公民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但在现实中," 有犯罪记录 " 的标签让他们在就业市场上步履维艰,还有可能被推入 " 失业—再犯罪 " 的恶性循环,无形中加剧社会治理的压力。胖东来用实实在在的岗位,为他们搭建起回归社会的桥梁,让这些曾犯错的人有机会通过劳动重拾尊严。这不仅是对个体命运的关怀,更彰显着企业超越利润的社会担当和商业伦理。
其实,此次招聘 " 特殊员工 " 是胖东来企业理念的自然延伸。这一理念在其回应中也有所体现:" 我们共同创造和分享爱,让社会更美好。" 这意味着,商业除创造自身利润外,还需为生态链各环节创造价值——对员工,提供相对体面的收入和尊重;对消费者,注重产品品质和服务真诚度;对供应链伙伴,坚持给予合理利润空间,以共赢模式维持合作关系;对竞争对手,亦持友善态度,主动分享经验以帮助同行,助力行业生态的健康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那些看似 " 不直接生利 " 的投入,最终也都化作了市场的正向反馈。近年来,在新兴电商模式冲击下,传统商超行业经历下行周期,但胖东来在 " 寒流 " 中逆风前行,创下 2023 年 107 亿元、2024 年近 170 亿元的销售额,成了零售界的 " 现象级存在 "。其企业文化被争相研究的背后,恰是市场对 " 有温度的商业 " 的投票:人们愿意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买单,因为这样的企业,把 " 人 " 放在了商业的中心。
这种经营哲学,事实上也与中国传统商道的智慧一脉相承。儒家主张 " 见利思义 ",《论语》曰:"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这种义利观深刻影响着历代商人,形成了 " 以义取利,义内生财 " 的经营理念。这种 " 义利共生 " 的智慧,是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国企业在当代商业实践中应当继承并发扬的重要精神内核。
然而,在竞争白热化的当下,不少企业正陷在 " 见利忘义 " 的零和博弈之中。无底线的 " 内卷 " 不但违背商业伦理,也容易导致行业发展失序和生态恶化。不久前理想汽车等企业发布联合声明呼吁杜绝 " 贬损性对比 ",恪守商业道德。这无疑是行业自我救赎的一个积极信号。这也不由得让人们追问: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商业文明?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企业生长的土壤。回望历史,正是商业发展催生了契约精神与法治文明。说到底,商业文明是商业与社会达成的一种良性互动:商业因尊重人而获得认同,因反哺社会而获得更深远的意义。胖东来的故事告诉我们,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是让商业行得更远、更有价值的根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