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鸿蒙智行凭借问界、智界等品牌大放异彩,华为的技术赋能与营销模式创新成为行业焦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与华为深度合作过的北汽极狐,却逐渐被市场遗忘,销量与声量均陷入低迷,让不少人疑惑极狐究竟为何掉队?
回溯合作历程,造车模式的分歧成为极狐与成功失之交臂的关键起点。鸿蒙智行力推的智选车模式下,华为从产品定义、设计研发到销售服务全链路深度介入,车企主要承担生产制造环节,这种紧密协作让华为得以精准把控产品节奏与市场定位,如问界 M8 通过华为强大的渠道与品牌影响力,迅速打开市场。反观极狐,坚持华为 HI 模式,华为仅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北汽在产品主导权上不愿妥协,拒绝华为深度参与生产流程,致使技术整合仅停留在表面,车名后缀的 "HI" 更多成为一种象征,难以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体系差异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劣势。鸿蒙智行依托华为灵活高效的决策体系,能够对市场变化迅速做出反应。而极狐身处北汽国企体系,决策流程冗长繁琐,审批环节层层嵌套。华为提出工厂管理优化方案,北汽内部数月论证,而赛力斯仅数周就能落地实施,这种响应速度的巨大差距,使得极狐在产品迭代、市场策略调整上总是慢人一步。并且,北汽旗下品牌众多,资源分散,极狐难以获得足够的资源倾斜;而问界、尊界等品牌背后的赛力斯、江淮,则将与华为的合作视为生命线,倾尽全力投入,资源集中程度的不同,让极狐在竞争中愈发吃力。
价格定位的偏差,也让极狐在市场竞争中陷入被动。极狐 αS Hi 版售价高达 42.99 万元,然而北汽品牌长期以来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与品牌溢价能力,远不足以支撑如此高昂的定价。相比之下,问界 M5 借助华为品牌背书,以 25 万元左右的价格切入中高端市场,精准击中家庭用户对性价比与品质的双重需求,上市后迅速引爆销量。极狐在价格与价值感知上的失衡,让消费者在购车选择时毫不犹豫地将其排除在外。
华为战略方向的转移,更是让极狐雪上加霜。华为造车的三种模式中,零部件供应、HI 模式和鸿蒙智行(智选车模式)并行发展,由于与极狐合作磨合不顺,华为将主要精力转向更易掌控的智选车模式,余承东明确表示 " 五界之后不会有第六界 ",彻底关闭了极狐重回华为体系核心的大门,极狐失去了借助华为强大势能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尽管深陷困境,极狐并非毫无自救的努力。近年来,极狐开始调整策略,试图通过降价提升性价比,推出阿尔法 T5、阿尔法 S5 等更具价格竞争力的车型,并且在营销上更加务实,与抖音头部直播间合作,学习小米等品牌打造总裁 IP,增强与消费者的互动。在产品技术方面,极狐与宁德时代深化合作,获得极光电池等新技术支持,提升产品硬实力。
不过极狐要想重回赛道,仍面临诸多挑战。售后体系不完善、门店数量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品牌形象重塑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倘若极狐能够继续深挖产品特色,仍有机会实现从被遗忘到重新崛起的逆袭。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