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谢斯临
图片来源:Pixabay
AI 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创造财富,就连明星艺人也从中获益。
比如,知名歌手邓紫棋。近期,邓紫棋为宣传其新书——长篇科幻小说《启示路》,登上了脱口秀演员李诞的播客。节目中,邓向外界传递了一则意想不到的信息:除去歌手身份之外,邓紫棋还是一名 AI 投资人。
据邓紫棋解释,跨界投资其实是机缘巧合。" 一个与我有同样信仰背景的兄弟,介绍了另外一个有同样信仰背景的一个兄弟给我。这个人刚好很喜欢我的音乐。他是做 AI 相关。我了解到他们公司在干什么。于是,我就有了这个投资的机会。"
为了这次投资,邓紫棋进行了大量阅读和研究,进一步理解被投公司的业务以及 AI 背后的逻辑,并在 2019 年完成了对相关公司的投资。2022 年末,ChatGPT 横空出世,其惊艳的文本理解和生成能力震惊世界,随之带动整个 AI 产业快步发展。作为 AI 投资人的邓紫棋也因此获益,据其透露,如今已获得 10 倍收益。
邓紫棋的故事,只是大 AI 时代的一个缩影。生成式 AI 被普遍认为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各路资本也因此愿意为之投入真金白银。这样的背景之下,不仅大量 AI 初创公司展现出惊人的融资能力,各家科技巨头的股价也接连飙升。
以 AI 时代的 " 卖铲人 " 英伟达(NVDA.NASDAQ)为例,其股价在过去 6 年时间里飙升超过 4500%,成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 4 万亿美元的公司。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忍不住感慨,AI 创造的百万富翁数量有望超过互联网 20 年创造的百万富翁数量。
AI 时代的造富速度,要比任何时代都来得惊人。
疯狂 AI 造富潮
这场造富风暴核心,毫无疑问是那些备受关注的 AI 初创企业。它们成立往往不过数年,却因为赶上风口而身价大涨。
比如,由两位 90 后华人 Alexandr Wang 和 Lucy Guo 创立的数据标注服务公司 Scale AI。今年 6 月,他们将公司 49% 的股份以约 150 亿美元的对价卖给了 Meta。此次交易后,Scale AI 的估值翻倍提升至 290 亿美元。创始人之一的 Lucy Guo 身价因此倍增,成功以 12.5 亿美元的身价取代歌手 Taylor Swift,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白手起家女亿万富豪。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如由 90 后程序员 Maor Shlomo 创办的 AI 初创公司 Base44,仅成立 6 个月,就被以色列互联网巨头 Wix 以 8000 万美元现金收购。
即便没被收购,不少 AI 初创企业也能在创投市场上收获惊人的估值。比如,由 Meta AI 应用强化学习团队负责人朱哲清创立的 Pokee AI,仅在公司成立不到一年,团队规模不足 10 人的时候,就拿到了 1200 万美元的种子轮投资。
据全球市场数据研究平台 CB Insights 统计,目前全球共有 498 家人工智能 " 独角兽 " 企业。这些估值不低于 10 亿美元的私有人工智能公司的总估值已经达到 2.7 万亿美元。其中,有 100 家人工智能公司成立于 2023 年后,占比超过 20%。
在这些初创公司之外,AI 还以其强大的生成能力创造出不少超级个体。2023 年,从大厂离职的徐伟(化名)就依靠 AI 强大的编程能力,创造出一款备受欢迎的拍照 App。该 APP 一度登上苹果应用商店付费榜榜首,为其带来不少关注。
不过,与海外直接靠 AI 应用变现方式不同,徐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这款 App 并未给其带来多少实际上的收益。真正让他赚钱的还是咨询的业务。因上述 App 在业内出名之后,不少大厂向其抛去橄榄枝,希望徐伟能够分享自己使用 AI 的经验,以便帮助团队搭建更好的 AI 办公流程。而从这些工作之中,徐伟一年内获益近百万。
在这背后,市场普遍认为,AI 时代,多年来互联网行业 " 拉新 - 迭代 - 变现 - 拉新 " 的大厂范式已经有所动摇,创业团队开始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只要做出足够好的产品,就能争取到足够的机会,让一个产品迅速长大。
AIGC 软件 A 股上市公司万兴科技(300624.SZ)创始人、董事长吴太兵就曾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表示,AI 技术发展正从 " 资源密集型 " 向 " 效率驱动型 " 跃迁。这种变革打破了传统大厂依靠 " 算力垄断 + 数据壁垒 + 人海战术 " 构建的竞争壁垒,从而让其他企业具备在技术平权时代 " 以巧取胜 " 的可能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同样在 BEYOND Expo 2025 大会上指出,人们曾认为 AI 颠覆只能由大公司推动,但现实是,不被看好的小团队反而可能突破。" 恰恰是年轻人、小企业在 AI 领域拥有大机会。"
泡沫与机会
硬币的另一面是,动辄过亿的 AI 造富神话愈演愈烈之时,行业对于 AI 泡沫的担忧也在与日俱增。
如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就认为,AI 近年来的爆发式造富,更多是技术突破与资本热潮耦合的结果。
郭涛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表示," 技术层面,Transformer 架构的革新彻底改变了 AI 计算范式,多模态预训练模型大幅降低了 AI 开发门槛,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硬件层面,专用 AI 芯片的性能跃升使训练成本迅速下降,技术落地的边际效益显著提升;同时,在资本层面,全球风险投资每年超千亿美元涌入 AI 领域,催生出估值倒挂的独角兽生态,部分企业尚未实现盈利便已获得数十亿美元融资。这种技术可行性的质变与资本杠杆的放大效应,共同形成了短期内财富创造速度,甚至形成远超传统行业的独特窗口期。"
资本市场疯狂背后,受底层模型能力以及高昂算力成本的限制,AI 产业仍未找到真正能够大规模落地应用的场景。大量科技企业大佬因此密集发言称,如今市场情绪过于乐观,AI 投资存在泡沫的风险。
如阿里巴巴(BABA.NYSE;09988.HK)董事长蔡崇信就曾表示,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建设已出现泡沫苗头,海外许多数据中心投资公告存在 " 重复 " 或 " 相互重叠 " 的现象,这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过度竞争。而知名科技企业 Fiverr 的 CEO 更是在一封公开信中强调,99% 的 AI 创业项目会在一两年内被淘汰。
在郭涛看来,AI 产业的泡沫源自预期与现实间的错配。未盈利 AI 企业获得的超高估值已显著偏离基本面支撑区间,这反映出市场对技术商业化速度的过度乐观。当资本流动性收紧时,缺乏稳定现金流的业务模式将面临严峻考验,尤其是通用型 AI 产品在定价权争夺中的激烈竞争,可能加速行业洗牌。
类似的情况已经在国内发生。今年 2 月,DeepSeek 横空出世以后,原本备受关注的大模型六小龙开始明显遇冷,它们不得不调整方向收敛聚焦,以便可以更好地活下去。比如,由搜狗创始人王小川创立的百川智能,就在近期宣布完成了战略性瘦身,员工规模从高峰期的 450 人压缩至不足 200 人,管理层级也从 3.6 级降至 2.4 级。
泡沫与洗牌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王小川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资本的恐慌性涌入和对未来的无限畅想,是技术变革的必然序曲。
" 这有点像 Gartner 技术成熟度曲线的规律。当期望膨胀到顶峰,现实与应用之间的距离必然会导致一个调整期。当人们发现技术突破未能立即转化为应用爆发,热情冷却,行业便会安静下来重新思考。" 王小川说。
市场终将回归理性,并在调整中发现新机遇。2000 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的破灭虽然摧毁了无数公司,但也从中孕育出了亚马逊、谷歌等科技巨头。如今,席卷 AI 领域的狂热造富浪潮,也极有可能在洗牌后,诞生定义下一个时代的巨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