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用车就找 SUV 大咖
当美团 CEO 王兴在 6 月减持理想汽车股份时,或许未曾想到,这一系列合计套现 6.5 亿港元的操作,会在一个多月后成为资本市场的 " 神预判 "。
这位理想汽车的早期重要投资人,自 2022 年起已通过减持累计套现约 28 亿元,而其最新减持均价(109.86-117.1 港元)与 8 月 14 日 95.6 港元的股价相比,堪称精准的高位离场。
减持与危机的时间暗合
港交所披露数据显示,王兴在 6 月 10 日至 13 日期间减持的 573.7 万股,使其持股比例降至 20.61%。彼时理想汽车尚未爆出销量雪崩的颓势,但资本市场的敏感神经已捕捉到一丝不安。
7 月 30 日,理想港股单日暴跌 12.84%,市值蒸发近 330 亿港元,这距离王兴完成减持仅过去 47 天。
这种时间上的微妙衔接,让市场不禁猜测:作为深度参与理想发展的早期投资人,王兴的减持是否暗含对其基本面变化的预判?毕竟,他曾经在关键时刻多次出资助力理想。如今持续减持,背后折射的或许是资本对这家新势力企业增长逻辑的重新审视。
销量雪崩:新势力王座的崩塌
王兴减持完成后的次月,理想汽车交出了成立以来最难看的成绩单:7 月交付 30,731 辆,同比暴跌 39.74%,不仅创下品牌历史最大跌幅,更首次被挤出 " 新势力前三 "。回溯上半年,下滑趋势早已显现 —— 6 月销量同比降 24.1%,1-7 月累计交付 234,669 辆,同比下滑 2.21%。
更严峻的是目标完成度。距离下调后的 64 万辆年度目标(原为 70 万辆),目前仅完成 36.7%,这意味着剩下 5 个月需月均交付超 6.8 万辆,而其历史最高月销仅 5.5 万辆。如此巨大的差距,很难让资本市场对其业绩产生期望。
理想 i8:从战略旗舰到舆论风暴眼
就在销量雪崩的同一时段,理想寄予厚望的第二款纯电车型 i8,上演了一场 " 品牌史上最狼狈 " 的上市闹剧。7 月 29 日发布会上,i8 与乘龙重卡的对撞测试视频引发轩然大波。
雪上加霜的是,新车上市即陷入 " 高价低配 " 的争议。导致新车 上市仅一周便被迫 " 重新发布 ",取消三分之二车型版本并变相降价。8 月 5 日,理想汽车董事长李想在微博宣布:" 听大家劝!咱们不纠结了,以后 i8 只有一个版本,标配即顶配,一口价 33.98 万元 "。
这个调整既暴露纯电车型规划的预判失误,也凸显理想从增程式到纯电转型的艰难。
销售体系震荡:半年两度颠覆的焦虑
与产品端混乱相呼应的,是销售体系的剧烈震荡。今年 3 月,理想汽车将原有的销售体系调整为 " 五大战区 " 模式,各大区对各自区域的销量、利润及 NPS(净推荐值)负责。
这一模式给予各区更多自主权,使其可以根据当地政策因地制宜制定销售策略。然而,实际运营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
8 月 14 日,理想被曝出撤销五大战区的消息,改由总部直管 23 个省级区域,新增销售运营、市场营销中台部门。业内人士认为,此次调整的背后是理想希望解决战区制带来的资源分配不均以及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但理想目前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回应。
半年内两次颠覆组织架构,如果处理不当会让一线团队陷入混乱。在即将到来的 " 金九银十 " 购车高峰期,理想该如何抵挡竞品的攻势?
增长逻辑的失灵与自救困局
近年来,理想汽车的增长压力日益增大。曾经,理想凭借增程式动力和精准定位中产家庭的 " 冰箱彩电大沙发 " 等卖点,迅速打开市场局面。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这些卖点逐渐被竞品学习," 半价理想 " 不断出现,拥有华为标签的问界等品牌也对理想汽车造成了极大冲击。
在一系列调整之后理想如何重建增长曲线,不仅关乎 64 万辆年度目标的达成,更是对其能否走出 " 至暗时刻 " 的生死考验。
免责声明: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UV 大咖》立场。)
--THE END--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