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5 日,一汽 - 大众探岳家族第 100 万辆整车在天津下线,京津冀共造一辆车又有新成绩。
京津冀三地聚焦的 " 六链五群 " 产业协同工作中,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榜上有名。共造一辆车的发展蓝图上,既有小米、长城、一汽 - 大众这些知名车企在前台,更有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供应商们在背后发挥着自己的力量,成为产业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
从北京到天津
西青区,天津南站科技商务区内,经纬恒润的天津研发中心崭新的办公楼正在成为地标建筑。过去几年这家北京公司先后将生产和研发布局在了这里,成为京津冀共造一辆车的见证者也是践行者。
作为经纬恒润(天津)研究开发有限公司辅助驾驶团队的一员,贾钢也见证了京津冀共造一辆车的进程。10 年前大学毕业之后,贾钢成为经纬恒润公司的一员,一头扎进了智能辅助驾驶开发的大潮中,最开始的时候,其在公司总部的北京工作,伴随着企业向天津的扩展,贾钢也来到天津研发中心。
贾钢和同事们记得,当年公司最开始布局天津的时候,是租用的厂房,后来随着产业链的发展,公司先是在西青区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之后又在南站地区建设了研发中心,实现了从北京到天津,从制造到研发的变化。
2024 年 3 月 24 日,经纬恒润投资 10 亿元建设的天津第二生产基地新厂房封顶,新厂房总建筑面积达 11.44 万平方米,也是经纬恒润在北方地区集配套产品研发、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产品涉及智能辅助驾驶、智能网联、新能源和动力系统等领域,目前这里已经有 20 条产线同时运转,总产能提升了一倍。
2025 年一季度,经纬恒润公司营业收入为 13.28 亿元,较上年同期的 8.89 亿元增长了 49.34%,主要原因是电子产品销售订单增加。
根据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在辅助驾驶系统榜单中,中国车企包揽了 SUV 车型排行榜前三名,分别为岚图知音全球车型 Courage、吉利银河 EX5、红旗 E-HS9。这三款 SUV 车型均搭载了经纬恒润研发的智能前视摄像头一体机。
" 公司这几年招聘了大量的科研人员,既有天津本地的大学毕业生,也有从北京、从全国各地来的科研人员,团队不少人已经在天津落户买房,将根扎在了这里。"
近日,好消息再次传来,在作为汽车 " 神经中枢 " 的关键部件物理区域控制器 ZCU 领域,经纬恒润作为自主研发配套供应商,以 18.07% 的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一。
从传统到新能源
过去,京津冀地区传统汽车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积累,现在,新能源车的发展也已经进入了快车道。
武清区,京清汽车产业园,傲锐汽车部件 ( 天津 ) 有限公司瞄准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正加速三地产业布局。公司运营经理于四垒对共造一辆车和企业发展充满信心,公司在天津主要生产车用地毯、顶棚、隔音包等产品,年产量超 60 万套,其中约 80% 供给北京奔驰。不久前公司又与北汽集团、小米汽车和理想汽车签订了合作协议,其中小米汽车的年需求量是 80 万套,有 20 多万套由天津工厂生产。目前公司员工 236 人,河北省员工占到一半,北京员工占了四分之一。
地处京津冀 " 桥头堡 " 的区位优势,京清汽车园积极融入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建设,与北京顺义、河北廊坊园区按照 " 统一规划、同步开工、协同招商 " 原则,构建汽车产业生态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目前,园区已与北京奔驰、小米、理想等知名整车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产业配套能力不断提升。
" 从我们这里到北京大兴,也就是 40 公里左右,运输车可以跑多个来回,一周至少发车 6 天,差不多 24 小时不停。" 谈起京津冀共造一辆车,法雷奥汽车空调湖北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总经理刘同明侃侃而谈。现在公司销售额的 90% 以上来自京津冀," 产品整体上实现了随时生产,随时运往北京,可以说还冒着热气呢 "。
从电动到氢能
津南区,荣程新能集团司机董俊岭现在驾驶的是氢能源重卡," 和油车不一样,氢能车完全是零污染的 ",谈起自己的座驾,这位有着 20 年卡车驾驶经验的老司机充满自豪感。
京津冀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中,电动车快速发展的同时,氢能源车也在快速前行。
2021 年 8 月,荣程集团建设了天津市第一个氢能运输示范应用场景,之后成立定位为氢能产业解决方案集成商的荣程新能,围绕 " 制储运加用研及装备制造 " 一体化氢能全产业链,打造 " 源、网、车、云 " 四位一体的 " 氢 +" 经济产业格局。2025 年,公司和吉利公司联合研发荣程新能 200KW 氢能重卡下线投运,成为国内首批实现大批量上装的 200KW 氢燃料电池重卡。
作为氢能产业解决方案集成商,荣程新能集团已构建起 " 制储运加用研及装备制造 " 一体化氢能全产业链,氢能零碳运输模式覆盖京津冀晋蒙等区域。
截至 8 月 13 日,荣程新能累计投运氢燃料电池汽车 860 辆,累计投运加氢站 12 座,累计用氢 4298 吨,运输货物 5151 万吨,行驶里程 4621 万公里,减碳 4.3 万吨,持续引领氢能商用车的应用实践。
京津冀三地共造一辆车,聚 " 链 " 成势,成绩离不开产业链上的所有参与者。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京津冀先进制造产业链协同发展报告 2025》显示,2024 年京津冀地区实现汽车产量 285 万辆,同比增长 11.8%,其中新能源汽车 67.6 万辆,同比增长 154%。目前京津冀三地汽车产业实现产值已经超过 8400 亿元,汽车已经成为京津冀制造业的 " 首位产业 "。
(津云新闻记者 彭俊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