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2 日,在水城区双水街道办沙龙社区党群服务站科普活动室内,志愿者正在为数十名孩子辅导英语,孩子们纷纷举手抢答问题。
这一幕,是沙龙社区围绕居民尤其是 " 一老一小 " 需求展开的志愿者服务内容之一。而课堂并非仅在假期和周末开展,除了暑期托管课、寒暑期作业辅导等假期课程,日常也有常态化课程,如 " 儿童之家 " 里的书法课等。
沙龙社区成立于 2018 年,是为服务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而成立的社区。这里汇聚了 10 个乡镇、2609 户搬迁群众。
近年来,沙龙社区以 " 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 为目标,用就业帮扶筑牢民生底线,用暖心服务织密幸福网络,用集体经济激活发展动能,助力搬迁群众 " 融得进 "" 稳得住 ",持续提升了群众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就业是 " 稳得住 " 的基石。针对社区 482 户建档立卡户、劳动力占比高的特点,沙龙社区每年常态化开展电工、家政等技能培训,联合辖区企业举办专场招聘会,把岗位送到了群众家门口。
社区开发的 241 个公益性岗位,涵盖护林员、网格员、社区保洁等,优先安置搬迁群众中的困难家庭,织密了 " 一户一就业 " 的保障网。如今,社区劳动力就业率稳定在 95% 以上。
如何让 " 新家人 " 融得进、留得住?每周三,社区 " 银龄教育共享空间 " 里总是热闹非凡。829 名老年人在这里学技能、交朋友,有时候社会还为他们过集体生日。
孩子的事总是牵动着每一个家长。针对 3966 名未成年人,社区联合高校志愿者推出 " 暖童计划 ",暑期托管班、书法课、心理疏导一应俱全。该举措让孩子有了安全的去处,还能学到知识。
为了让来自不同村寨的群众 " 亲如一家 ",沙龙社区创新 " 十联户 " 机制,218 个联户单元像毛细血管般延伸到各楼栋,谁家水管坏了,哪家老人需要买药,都会互帮互助。
为了让搬迁进来的群众有奔头,社区与企业合作开发了两江公园夜市摊位,还为经营群众免了前 3 个月摊位费。
此外,社区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开发了普惠式停车场、地摊棚出租、门面出租等 5 个经营项目,还入股小山社区 " 五营模式 " 项目,去年集体经济增收 132 万元。这些收入不仅用于社区消防设施升级、充电桩建设等 " 急难愁盼 " 之事,还反哺到助学助残、重阳敬老等暖心活动中。
从 " 搬得出 " 到 " 稳得住 ",从 " 有就业 " 到 " 能致富 ",沙龙社区用一个个扎实的举措,让搬迁群众在这里 " 稳稳幸福 "。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高松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