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大半年的陕股,迎来新动向。
8 月 14 日,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西安奕材)科创板首发申请成功过会,将成为陕西第 83 家 A 股上市公司、第 15 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同时,其也是 " 科创板八条 " 公布后,首家获得受理并成功过会的未盈利企业。
来源:上交所官网
西安奕材背后,站着京东方前掌门人王东升和一支庞大的投资队伍。
2019 年,开启 " 芯 " 事业的王东升受邀掌舵北京奕斯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奕斯伟集团),并于次年将核心的 12 英寸半导体硅片生产基地,押在了西安。两座工厂,总投资逾 200 亿元。
按西安奕材估算,全部达产后,其全球产能占有率达到 10% 以上。这也引发资本的密集簇拥,成立至今,西安奕材已累计融资超百亿元,60 余家 VC/PE 机构进场,最后一轮融资估值 240 亿元。
此番登陆科创板,西安奕材拟募集资金约 49 亿元,全部投入西安第二工厂的建设。
再收获 IPO
谈到西安奕材,离不开灵魂人物王东升,其也是京东方创始人。
1993 年,王东升创立京东方。在其掌舵的二十余年里,京东方从无到有,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制造商,解决了中国大陆 " 缺芯少屏 " 中屏的被动局面,他提出的显示产业 " 生存定律 " 被业界尊称为 " 王氏定律 ",其本人亦被誉为 " 中国半导体显示产业之父 "。
来源:奕斯伟集团官网
2019 年,时年 62 岁的王东升功成身退,将京东方交棒下一代,随即投身 " 芯 " 事业。他受邀加入北京奕斯伟科技随后担任董事长,并重组创立奕斯伟集团,将业务分拆为硅片、芯片、解决方案、封测四大板块。
其中,北京奕斯伟计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 " 奕斯伟计算 ")专注智能化系统级解决方案。而专注生产 12 英寸大硅片的北京奕斯伟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则在 2020 年 4 月迁址西安,并更名为西安奕材,即如今登陆科创板的主角。
来源:西安奕材招股书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西安奕材自创立至 2023 年 2 月,董事长一直由王东升担任。但考虑人才梯队建设,2023 年 3 月股份公司设立时,王东升推荐杨新元先生为公司董事长,自己则转任公司董事及董事会战略与投资委员会主席。
从股权结构来看,奕斯伟集团是西安奕材的控股股东,与其一致行动人奕斯欣盛、奕斯欣诚、奕斯欣合、宁波奕芯和重庆奕芯直接控制公司 25.68% 的股份。西安奕材实际控制人为王东升、米鹏、杨新元、刘还平四人。除王东升外,其余三人均有深厚的京东方高管背景。
2023 年,西安奕材启动 IPO,4 月与中信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完成辅导后,其 IPO 申请于 2024 年 11 月 29 日获上交所受理;同年 12 月 24 日,公司收到首轮审核问询函;此后至 2025 年 8 月,西安奕材完成了两轮审核问询的回复。
2025 年 8 月 14 日,西安奕材科创板首发过会,将成为陕西第 83 家 A 股上市公司、第 15 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更是王东升继京东方之后收获的第二家 IPO 企业。
每经记者注意到,王东升的 " 芯 " 事业版图仍在扩张。今年 5 月,奕斯伟计算已向香港联交所递交招股书,若成功上市,或将是其第三个 IPO。
各路资本涌入
" 投资就是投人 " 的箴言,在西安奕材身上再次得到印证。
凭借王东升这位业界 " 金字招牌 ",叠加公司在半导体硅片领域的技术壁垒,西安奕材获得了各路资本的高度认可。
据其招股书披露,西安奕材的股东结构堪称豪华。62 名股东中,机构投资者占据 61 席,仅 1 名为自然人,机构股东中 41 名股东为私募基金,还有 20 多家具备国资背景。
来源:西安高新官微
阵容之盛,可见一斑。
据不完全统计,西安奕材自成立以来至少完成 5 轮融资,累计吸金超百亿元。
其中,2021 年 7 月底的 B 轮融资,融资金额超 30 亿元人民币,由中信证券投资与金石投资联合领投,兴业基金、众为资本等多家知名机构紧随其后。
2022 年 12 月,西安奕材完成近 40 亿元的 C 轮融资,该轮融资由中建材新材料基金领投,渝富控股、金融街资本、长安汇通等机构跟投,创下了中国半导体硅片行业最大单笔私募融资纪录。
2023 年 5 月: C2 轮融资落地,包括二期基金在内的 8 名投资者以 23 亿元认购新增股份。2024 年 6 月,公司再添 5 家新股东,推动其最新估值攀升至 240 亿元人民币。
陕西本土机构亦在深度参与。
招股书显示,陕西集成电路基金以 9.06% 的持股比例位列公司第三大股东,亦是持股量最大的机构投资者。长安汇通则参与了西安奕材两轮融资及上市前的老股受让。此外,陕西民营基金、光子强链等本土机构纷纷 " 下注 "。
" 对西安奕材持续加码,是基于对其发展的看好。通过参与 CI 轮、CII 轮融资及上市前的老股受让,助力西安奕材从一期工厂达产、二期投产,逐步确立国内 12 英寸硅片第一的地位。" 长安汇通方面向每经记者表示。
西安奕材成功过会,不仅令背后蛰伏已久的投资机构迎来 " 收获时刻 ",对科创板自身亦具有 " 破冰 " 意义:其是 " 科创板八条 " 公布后,首家获得受理并成功过会的未盈利企业。
" 未盈利公司上市又恢复了,体现了科创板的包容性以及对优质龙头型科创企业的支持。"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向记者表示 " 对公司而言,能够在 A 股上市不仅可以融资,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一个资本运作平台,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
" 全球第六以及全球市占率这些‘硬指标’是其能够成功过会的关键。审核过程中,公司的科创属性、公司实力、行业地位这些是重要的考量因素,而不是说未盈利公司都能轻易获得上市资格。" 王骥跃进一步强调。
累计亏损超 20 亿
回到公司业务层面,西安奕材聚焦 12 英寸硅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硅片被视作芯片制造的 " 地基 ",其性能和供应能力直接影响半导体产业链的竞争力。SEMI 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前五大厂商供货占比约 80%,尤其是前两大厂商,约占全球 12 英寸硅片产能和出货量的 50%,国内自给缺口显著。
其招股书披露,基于 2024 年月均出货量和截至 2024 年末产能规模统计,西安奕材均是中国大陆第一、全球第六的 12 英寸硅片厂商,前述月均出货量和产能规模全球同期占比约为 6% 和 7%。
截至目前,西安奕材在西安拥有两座工厂。
其中,第一工厂总投资额高达 110 亿元,已于 2023 年达产,月产能已提升至 60 万片;第二工厂总投资 125.4 亿元,已于 2024 年正式投产,计划 2026 年达产。截至 2024 年末,公司合并口径产能已达到 71 万片 / 月。
其本次募资金额 49 亿元,将全部投入第二工厂的建设。
西安奕材预测,第二工厂达产后,将与第一工厂通过技术提升形成 120 万片 / 月的产能,全球产能占有率达到 10% 以上。
业绩层面,西安奕材尚未实现盈利。
2022 年至 2024 年,西安奕材分别实现营收 10.55 亿元、14.74 亿元和 21.21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12 亿元、-5.78 亿元、-7.38 亿元,净利润连续三年为负,累计亏损达到 17.28 亿元。
2025 年 1 — 9 月,西安奕材预计营收 19.3 亿元至 20.29 亿元,预期亏损 5.49 亿元至 5.71 亿元,近四年累计亏损超 20 亿元。
尽管仍处亏损阶段,但其营收规模在持续扩张。数据显示,公司 2024 年营业收入较 2022 年增长一倍,三年复合增长率高达约 41.83%。增长势头在 2025 年得以延续,仅前九个月营收已逼近上年全年水平。
关于亏损,西安奕材也在招股书中坦言,公司面临行业共性挑战:投资强度巨大、技术门槛高企、客户认证及正片放量周期漫长。两座工厂总投资超 200 亿元,叠加持续研发投入及产能爬坡期的产销量不足,均制约短期盈利。
王骥跃认为," 西安奕材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客观存在,毕竟市场占有率还不到 10%,距离全球龙头有较大距离,公司技术也并不是最先进的,之前高投入的研发成本,需要靠规模来变现回报。"
西安奕材的盈利问题成为监管关注重点,在两轮上市问询中均被提及。
其在招股书中称,公司管理层根据已有的产能建设及投放、技术研发、客户验证和销售计划,预计公司可于 2027 年实现合并报表盈利。
西安奕材表示,第二工厂 2023 年开始建设,预计将于 2026 年实现达产,并实现毛利转正,基本符合行业内 4~6 年经营毛利亏损期规律。第一工厂于 2018 年开始建设,于 2024 年第四季度开始实现毛利转正,2025 年下半年方可实现净利转正。第二工厂的建设周期及毛利、净利转正周期均较第一工厂显著缩短。
图片来源:奕斯伟集团官网
财经人士屈放告诉记者," 根据公司预计,随着未来几年产能的释放和外延片销售占比的提升,有望在 2027 年实现盈利,当然在此期间需警惕负债的增长并确保现金流是否充沛。作为近年才进入行业的新锐企业,公司在毛利率方面确与已完成前期布局的头部企业存在差距。不过,其采用的新设备与技术,亦提供了‘弯道超车’机遇。"
此外,每经记者亦联系西安奕材进一步了解情况,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处于静默期不太方便接受采访。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