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5 日,在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理念提出二十年之际,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交所)发布中英文版本《贯彻 " 两山 " 理念 沪市 ESG 实践二十年》(以下简称《ESG 实践》),向境内外市场参与者系统介绍沪市二十年来 ESG 实践探索的阶段性进展。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沪市超过 1300 家公司单独披露 2024 年度 ESG 相关报告,披露率达到 57%,创历史新高;沪市绿色债券累计发行 8627 亿元,沪市成为全球主要绿色债券市场之一。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 相关成果表明,沪市上市公司 ESG 实践在‘质’与‘量’两个维度均实现显著跃升。上交所作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载体,其样本表现既体现了监管、交易所与上市公司自上而下的协同推进,也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可持续准则的加速接轨。" 他认为,未来关键在于将日益完善的制度框架真正转化为企业的可持续行动,实现 " 知行合一 "。
2024 年度 ESG 相关报告披露率达 57%
《ESG 实践》显示,二十年来,上交所以可持续信息披露为基石,提升上市公司可持续竞争力。
早在 2008 年,上交所就发布了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工作的相关通知和环境信息披露指引,引导上市公司增强社会责任意识。2019 年,上交所在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中专设社会责任章节,对科创板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情况提出强制披露要求。2024 年 4 月,上交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并于 2025 年 1 月发布报告编制指南,形成了统一、规范、与国际接轨的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制度体系,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迈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
2024 年 11 月以来,上交所先后发布《推动提高沪市上市公司 ESG 信息披露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4 — 2026 年)》和《推动提升沪市上市公司 ESG 评级专项行动方案》,系统开展上市公司 ESG 信披能力建设和服务监管,以披露促治理,提升上市公司可持续竞争力。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沪市超过 1300 家公司单独披露 2024 年度 ESG 相关报告,披露率达到 57%,创历史新高;上证 50、科创 50 指数成分股公司实现 100% 披露。
截至 2025 年 7 月,MSCI(注:国际 ESG 评级机构明晟)ESG 评级受评对象中,31% 的沪市上市公司在最新一次 ESG 评级中实现评级提升。2022 年至 2024 年,沪市上市公司中证 ESG 评级为 A、AA 及 AAA 的公司数量分别为 348 家、420 家和 440 家,累计增长 26.44%。
施懿宸表示:" 相关成果表明,沪市上市公司 ESG 实践在‘质’与‘量’两个维度均实现显著跃升。上交所作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载体,其样本表现既体现了监管、交易所与上市公司自上而下的协同推进,也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可持续准则的加速接轨。"
上交所累计发布可持续发展指数 155 条 相关指数产品规模超过 3200 亿元
《ESG 实践》显示,二十年来,上交所以畅通绿色产业融资为核心,优化市场资源配置:一方面,支持绿色产业股权融资及再融资;另一方面,支持绿色产业及绿色项目债券融资。
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7 月末,上交所市场共发行 8627 亿元绿色债券,其中绿色公司债 4924 亿元,绿色 ABS(绿色资产支持证券)3703 亿元。此外,已上市 7 只投向清洁能源及环保领域的公募 REITs。
同时,二十年来,上交所以指数和基金产品为载体,丰富可持续投资工具箱:一方面,夯实 ESG 评价体系及数据基础;另一方面,创新绿色金融投资工具。
数据显示,目前中证 ESG 评级已覆盖近 5000 家上市公司、近 2500 家发债主体,并已拓展至涵盖基金 ESG 数据服务及气候转型评价。
自 2020 年 3 月起,上交所联合中证指数公司陆续发布沪深 300、中证 500、中证 800 ESG 等指数系列,2022 年 1 月发布中证高股息 ESG 指数,逐步构建了多种投资策略的 ESG 指数系列。
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7 月底,上交所已累计发布 ESG 等可持续发展指数 155 条,涵盖股票、债券、多资产指数。可持续发展指数跟踪产品共计 90 只,规模合计 731.92 亿元;基于中证 A500 等 "A 系列 " 指数、上证 180 指数等使用中证 ESG 评价的宽基指数产品共 157 只,规模合计 2528.48 亿元。
上交所表示,随着 ESG 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深化和拓展,沪市 ESG 投融资得到极大促进,助力中国资本市场全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在施懿宸看来,上市公司进行 ESG 有效实践的核心是从 " 知 " 迈向 " 行 ",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目前,证监会、三大交易所等均已出台系统的信息披露文件,对披露范围、深度和时效提出了更高要求。
" 披露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披露内容所反映的数字、目标与改进是否真实、可验证,并能够被企业切实内化为管理流程、生产工艺、运营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施懿宸建议,监管方、投资者与媒体应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上市公司将 ESG 理念与要求真正转化为可持续的经营行为,实现 " 所言即所行,所行即所言 " 的知行合一。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