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午间," 周志高先生去世 " 的消息从书法报公众号跃入眼帘,我猛地一坐,思绪开始倒转到十年前。
初识周老师,是在 2015 年 1 月,那时的我读研一,正参与母校华师大主办的 " 纪念马公愚先生诞辰 120 周年 " 系列活动的筹备,因周老师是马公愚先生的学生,我便随活动召集人张索老师对他进行了专题采访。
周老师的大名在当时早已如雷贯耳,这样的近距离采访接触令我这般初出茅庐的后生紧张又激动。他侃侃而谈,话师生旧事、论艺海沉浮,深情回忆向马公愚先生求学的场景,甚至当年的书信内容,他都如数家珍。每到动情处,张索老师和我都深受感染。我埋首疾书,记录那段 " 穷学生和马公愚的师生情 "(采访文字后发表于《温州日报》《新民晚报》等)。那天,窗外寒风凛冽,屋内却暖意融融。
之后,我偶尔帮周老师搜集资料、信息,以期编纂出相关传记文章,梳理他组织书法活动、推动书法复兴的印记,总以为来自方长,却未料世事如此无常。呜呼哀哉!
时光如水,感动常在。与周老师的交往虽不频繁,却清晰如昨,他的教诲铮铮作响。
跳出书法看书法,他大处着眼
2015 年 12 月,我随周老师赴太仓等地参观。每到一处,他首先关心的不是书法活动,而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其次是文化地标、老百姓文化活动,最后才聊及书画艺术。在他看来,书法从不是孤芳自赏的艺术,而应围绕社会、呼应时代。
周志高书法作品
在他的书法活动生涯中,固然有书法晋京展、书法全球行等高光时刻,但最常听他提起的,还是那 " 五个第一 ":首家书法杂志、首届群众书法竞赛、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首届学术研讨会、首届篆刻征稿评比。" 五个第一 " 无一不是开风气之先,在上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这 " 五个第一 " 打破樊篱,让书法重回大众视野。
所谓 " 跳出书法看书法 ",他不仅这么说,更用一生来践行。他不仅是书法家,更是站在浪潮前的策划人与组织者。
书法是众人的事,他孜孜以求
周老师始终强调,书法要雅俗共赏,才能让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人都参与进来。
他多次为企事业单位题字,也曾深入部队与官兵切磋交流书艺。2016 年初,我陪他到武警政治学院(现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进行书法创作交流,他现场挥毫写下巨幅草书两幅,并与学院探讨军地书法活动合作事宜。笔墨间不只是艺术,更有一份家国情怀。
2018 年上海春联大会现场,他在央视新闻联播的镜头前中气十足地说:" 老百姓最喜欢到春节时候贴春联这样一个传统文化形式,喜气洋洋地过春节!" 这句话背后,正是他一生推动书法回归民间、温暖社会的信念。
正如他为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所题 " 上海星舞台 " 五个大字,书法,也该是所有人的舞台。
年轻人要紧跟形势,他寄予厚望
周老师对上海滩的文化事件很是关注,2017 年 3 月出版的 11 期《新民周刊》有大量篇幅讲述海派文化,他看后第一时间叮嘱我去书报亭买来看看,鼓励我立足上海、好好学习研究上海本土的文化。
参加工作后不久,他还勉励我发挥文艺书画评论特长,抓紧学书法、认真临帖。2023 年一个秋夜,我携一幅入选机关书画展的楷书作品前去请教,在他寓所楼下的咖啡馆里,A3 大小的作品集把小桌铺得满满当当,他看得认真、讲得仔细,点点滴滴,至今历历在目。
周志高
2024 年 3 月,周老师作为嘉宾也来到了 " 吾道含章——华东师范大学书法篆刻办学十年展 " 现场。仪式和参观结束后,我和几位同学围拢在他身边,听他谈起几个问题:诗书画如何再度融合?老龄化、高科技又将对书法造成什么影响?的的确确,关于书法的未来,他一刻不停在思考。这也是作为 " 现代书法复兴奠基人 " 的周志高先生留给我们当下人的时代命题吧。
……
提到到周老师,脑海中满是乐观、豁达、孜孜不倦的画面。想到周老师,心里难免有不舍与遗憾。
周老师,一路走好!
8 月 20 日中午,学生王晓和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