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资讯网 08-21
比起收购,更值得看津村与本土中医药的“共建”细节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收购 " 作为外企进入本土市场的常见路径之一,时常引发外界高度关注。其中,津村作为一家在中国长期经营的日本汉方药企业,其发展动向屡被置于公众审视之下,尤其引起资本层面的解读与猜测。但如果将视角从资本延展至产业,其在华布局更多体现为与本土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长期协作,在质量标准、技术研发和国际表达等方面,为中国中医药产业带来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药材源头方面,为确保中药材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与可追溯性,津村借鉴 WHO 指南,围绕药材种植和采集管理,确立了 " 津村药材 GACP"。该标准也成为其在中国推进本土协作的重要基础之一,尤其是与种植区域的地方政府、合作社及农户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引入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标准与技术,津村在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团结村,开展唐古特大黄的栽培业务,种植含有高于野生有效成分含量的大黄。在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建设目前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参种植基地,促进当地由伐林栽参向农田栽参的转型。在四川省甘洛县黑马彝族自治乡,指导当地种植柴胡。这些合作助力提升当地种植管理水平,稳定中药材原料质量,也为产区实现农业模式现代化提供了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自有标准技术的落地之外,津村也逐步深化其研发体系的协同建设,针对本土难点进行技术共研与标准共建。2014 年,津村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等合作方启动 " 无公害中药材精细栽培关键技术与应用 " 项目,围绕土壤改良、绿色防治、合理施肥、采收优化等关键环节,建立起适用于中国中药材产地的无公害生产技术体系。2018 年,津村再次与中科院中药研究所等 13 家单位共同起草和实施中国中药协会团体标准《无公害人参药材及饮片农药与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最大残留限量》,为中药材生产、监管和质量评价提供了更为清晰的参考依据。这一类联合研究不仅增强了技术成果的本土适配性与实践价值,更构建起产学研多方的共创机制。

在协同研发的基础上,津村也进一步拓展与本土合作伙伴的国际化合作,将部分共研成果延伸至国际标准体系的建设之中。2015 年,津村与香港浸会大学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 " 中药质量分级标准研究 " 和 " 中药饮片外观形状适宜性研究 "。研究成果既服务于本土药品质量体系的完善和升级,更为 ISO/TCM(中国传统医学)国际标准项目的立项提供了科学支持,助力中医药 " 走出去 "。

津村的实践,体现了外资企业参与本土产业的另一种可行路径——将自身的技术经验与中国中医药产业的资源优势相结合,形成以标准共建、技术共研、成果共享为基础的协同机制。由此可见,相比于 " 是否收购 " 这样的形式化争议,真正值得关注的,应是企业在本土发展过程中的长期投入以及与本土生态的深度融合。而这种模式会对中医药产业产生怎样的长远影响,或许值得业界持续关注和探讨。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中医药 研究所 香港浸会大学 指导 日本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