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1号 08-22
同人创作如何拯救金庸IP?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yule1.html

 

作者|五月

经典翻拍年年有,金庸 IP 占大半。

金庸笔下的武侠小说一直是改编与翻拍的「兵家必争之 IP」。仅《射雕英雄传》主线就被翻拍过「无数」的版本。

电视剧有 1976 年米雪、白飚的《射雕英雄传》;1983 年黄日华、翁美玲版的《射雕英雄传》;1994 年张智霖、朱茵版的《射雕英雄传》;2003 年李亚鹏、周迅版的《射雕英雄传》;2008 年胡歌、林依晨版的《射雕英雄传》;2017 年李一桐、杨旭文版的《射雕英雄传》;还有 2024 年的《金庸武侠世界 · 铁血丹心》……除此之外,还有数不清的电影:《东成西就》《东邪西毒》《射雕英雄传 · 侠之大者》……

(图片来源:豆瓣截图)

如此多的翻拍剧,就让《射雕英雄传》这个 IP 陷入了显而易见的翻拍改编困境,即「原著党」与「改编派」就「魔改」还是合理创新争论不休,演员选角因角色符号性强,难达所有观众期待……但没人想到一年后这个 IP 会靠「同人创作」逆风翻盘。

2025 年「华山论剑系列」一口气抛出《九阴真经》《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五绝争锋》四部单元剧集,在翻拍经典 IP 热潮渐退的当下,基于原著角色二次创作的《东邪西毒》单元竟意外收获好评。

同人创作如何拯救金庸 IP?

在经历过「无数」翻拍后,2017 年翻拍的《射雕英雄传》便陷入了极大的口碑争议,一部分网友觉得这部翻拍剧被低估,一部分却觉得它豆瓣 8.0 的评分是买了水军。可见,如果继续翻拍射雕的主线剧情,想要完全征服观众的心,具有较大的挑战。

而 2025 年的《华山论剑》系列则换了赛道。不碰主线剧情,专挖配角「冷门前传」。这种「同人思维」恰恰避开了与经典版本的直接比较,为 IP 注入了新鲜血液。

「同人」被广泛用于指代爱好者用特定文学、动漫、电影、游戏作品中人物再创作、情节与原作无关的文学或美术作品,即同人小说与同人画作的合称。

那么,为什么同人创作能够拯救金庸 IP 呢?最关键的一点是「填补空白」。

例如,黄药师真正出场是在原著中的第十四回「桃花岛主」出现,尽管前面章节中时时都有黄药师的影子,但是这些塑造是侧面的,是借助了一部分读者或观众想象的,与主角郭靖、黄蓉的人物塑造相比略显些许飘渺。

当黄药师还没有成为性情乖戾的「黄老邪」;当欧阳锋还没成为心狠手辣的「西毒」,他们的故事是如何发生的呢?或者说他们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原著中初登场的模样的呢?

而《华山论剑之东邪西毒》让黄药师不是「桃花岛主」,而是不想比武、没有朋友的社恐纯爱青年。欧阳锋不是「西毒」,而是初入中原、连方言都听不懂的「西域憨憨」。两人因卷入盐帮、柴家、紫金堂的三方纷争结缘,从互相看不顺眼到「过命兄弟」。

这种「人物前传式」创作不仅忠实于原著精神,还赋予角色血肉丰满的情感弧线,让观众在熟悉中体验新鲜。这种策略巧妙规避了主线剧情的审美疲劳,转而挖掘配角未被书写的空白人生,既满足了「原著党」对角色内核的执念,又吸引了年轻观众对人性复杂性的好奇。

更重要的是,同人创作通过「支线扩展」而非「主线复刻」,为金庸宇宙注入了多元视角,如《南帝北丐》中段智兴与洪七公的早年纠葛,揭示了他们为何走向不同道路,这种深度填补让 IP 从单一英雄叙事升级为群像史诗。

最终,这种基于「空白挖掘」的同人思维,不仅复活了老 IP 的活力,还开辟了翻拍市场的新蓝海,证明创新不必颠覆经典,只需在原著缝隙中播种想象力。

当「工具人配角」拥有完整人生,那些在原著中为推动主线而存在的模糊身影,便瞬间拥有了撼动观众情感的力量。

经典 IP 改编的「同人启示录」

这场「华山论剑」俨然成了内娱 IP 改编的「同人试验田」,也抛出一个核心命题:当经典 IP 翻拍陷入「难超越」的魔咒时,同人文创作会不会是破局的新解法?

同人作为网络文学的一种类型,在晋江、起点等网络文学平台上一直是很重要的分支。以晋江文学城为例,仅进入二次元衍生小说就有数不清的作品正在连载或者已经完结。

(图片来源:晋江文学城界面截图)

这说明同人创作在当代网络文化中已成为一种强大的叙事补充力量,其庞大作品库不仅反映了粉丝渴望深度参与原著世界的需要。例如,《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是《歌剧魅影》的同人作品。每当小红书平台上推荐男主是阴湿男鬼类型的小说时,总少不了这部小说的身影。

仔细想来,无论是《甄嬛传》还是《步步惊心》不就是真实历史的大型衍生作品吗?

不仅如此,各大视频平台在一些剧集播出后纷纷鼓励网友二创,例如哔哩哔哩举办的《青川入梦》二创大赛,《似锦》举办「锦上添花二创大赛」等。这些成功的同人作品,以及用户对待二创的积极态度为经典 IP 的改编提供了可行性验证和创新模板。

但是,同人创作不仅可以是 IP 的「续命丹」,还可能是「催命符」。「华山论剑系列」恰恰给出了「催命符」的案例。

「武侠壳、古偶核」成为《九阴真经》的最大败笔。梅超风「降智」复仇,她盗经不是为武学,而是为治好自己因盲目复仇而被挑断的全身经脉。黄药师收她为徒,不是惜才,而是冯衡的意愿。桃花岛弟子集体「工具人化」,为衬托梅超风,师兄弟们智商下线,被反派轻易下药擒获。甚至加入了一些俗不可耐的「求爱片段」,比如,陈玄风为了引起梅超风的注意力而故意打落花瓣。

梅超风的角色底色被掩盖,沦为服务于浅薄情感纠葛的符号。原著中那个因痴迷武学、叛出师门而背负沉重罪孽的复杂形象荡然无存。她本该是阴鸷狠厉与人性挣扎交织的矛盾体,其悲剧性源于对力量的极端渴望和对师恩的悖逆。

然而,剧集却将这份深刻的宿命感,简化成了「降智复仇」的套路言情戏码。将原著中梅超风与陈玄风在黑暗中相互依存、在罪恶中沉沦的扭曲关系,庸俗化成了古偶剧式的桥段。

因此,同人文改编中「度」的把握构成核心挑战。

颠覆性改编对原著的突破常体现为角色形象、核心情节或精神内核的偏离,进而引发原著粉丝的抵触。过度保守的改编则陷入「创新不足」的困境,既难以吸引新受众,也可能因缺乏新意引发老粉丝不满。

由此可见,作为二次创作的同人依旧需要锚定角色核心。同人不是「万能药」,越经典越需要谨慎同人创作。

微短剧的爆发,为同人创作提供了天然土壤。这类时长 5-10 分钟的内容,无需承载主线叙事压力,恰好适合挖掘原著的「边角料」。无论是角色的童年趣事、支线任务的延伸,还是正片中未交代的细节补全,都能以轻量化形式触达观众,与长剧集形成互补。

以「华山论剑系列」为例,在《东邪西毒》正片播出时,同步推出微短剧用 2 集展现欧阳锋第一次喝中原酒被呛到的窘态,强化其「西域憨憨」的形象等,这些碎片化内容既能强化正片人设,又能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触达年轻观众,形成「长剧打底、短剧引流」的传播闭环。

《甄嬛传》播出 10 年后,抖音上以安陵容、沈眉庄等个人视角重新解读《甄嬛传》的二创短视频仍能引发热议,证明碎片化的同人叙事,能让 IP 在长尾周期中持续焕发生机。

(图片来源:抖音截图)

同时,微短剧的制作成本与风险远低于长剧制作,或许这是一个不错的 IP 拓展契机,尤其对于打造某个 IP 的故事宇宙而言。这种轻量化形式不仅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还便于创作者实验创新视角。

1 号结语

金庸 IP 的改编困境,本质上是经典与创新的永恒博弈。「华山论剑系列」印证了同人创作既是 IP 的「续命丹」,也可能成为「催命符」。

当创作者避开主线的机械复刻,转而挖掘黄药师、欧阳锋等配角的空白人生时,既延续了原著精神,又赋予角色新鲜的情感维度,让经典 IP 焕发新生;但当梅超风沦为古偶符号、核心人设被颠覆时,便触碰了原著粉丝的底线。

因此,经典改编的关键在于,在「尊重内核」与「拓展边界」间找到平衡。同人创作不是对原著的背离,而是以想象力填补缝隙,让配角从「工具人」变为有血有肉的灵魂。唯有锚定角色本质,在细节处创新而非颠覆核心,才能让经典 IP 在代代相传中,既留住江湖的侠气,又生长出时代的新意。

毕竟,观众爱的从来不是某个固定的故事版本,而是那些角色身上永恒的人性光辉与江湖浪漫。

《主编浅度》视频号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金庸 射雕英雄传 黄药师 豆瓣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