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展 08-24
清华硕士毕业当文眉师月入 3 万,她的“叛逆”你认可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在广州,还真的有一位这样的文眉师,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硕士毕业于清华美院,曾经获得了深圳稳定的教师编制,也在互联网大厂呆过。

最后却选择了文眉师的职业。

她的故事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千万家庭正在经历的困境:

如果 16 岁前没帮孩子找到兴趣锚点,哪怕名校毕业,也可能在职业迷宫里兜兜转转

01

从电影美术到文眉针尖

一场被 " 体面 " 耽误的十年探索

五华柚,2012 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电影美术专业时,她的专业课作业总带着 " 出格 " 的细节:给古装片设计妆容时,会特意研究不同眉形对角色性格的影响;拍毕业短片时,把一半预算花在主角的眉妆造型上。

她常常对着镜子琢磨:" 眉毛太重要了,能瞬间改变一个人的气场。"

2016 年的夏天,还是大学生的她,攒了两个月生活费去文眉,3000 元的价格让她咋舌 —— 要知道,她一个月的生活费才 2000 元。

躺在操作台上,看着文眉师用刻板的模板在她脸上比画,她突然冒出个念头:" 我的色彩学、人体结构课不是白学的,我肯定能做得更好。" 但这个想法刚冒头就被压了下去:" 清华美院的学生,怎么能去做这种 ' 小生意 '?"

2018 年考上清华美院服装设计硕士后,她离 " 体面职业 " 的标准更近了一步。

毕业论文研究非遗刺绣在礼服中的应用,却在参考文献里夹着几张眉形设计草图;

导师推荐她去巴黎时装周实习,她却偷偷报名了美妆博主的线下工作坊。

2022 年,她拿到深圳某重点中学的美术教师编时,全家人在老家摆了三桌酒。

可站在讲台上的第三个月,她就开始失眠 ——  

教案要求 " 临摹 100 张素描几何体 ",她却想教学生用布料拼贴;学校要评 " 优秀教师 ",标准是 " 学生统考通过率 ",而她更在意那个总在课本上画小人的男孩有没有找到自信。

2023 年初,她跳槽到某互联网大厂做视觉设计,却陷入更深的焦虑。" 总监指着她的设计稿说:" 别搞艺术创作,我们要的是转化率。" 那天晚上,她在公司楼下的花坛边坐了很久,突然想起 2016 年躺在文眉床上的念头。

2024 年春天,她做了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从大厂离职,开文眉工作室。

五华柚为客人文眉

第一个月只接了 5 单,其中 3 单是父亲的朋友 " 捧场 ";第三个月开始排队预约,客人说 " 她设计的眉毛,像给脸开了柔光滤镜 "。

如今,她的工作室墙上挂着两幅画:一幅是自己设计的眉形手稿,另一幅是清华美院的毕业作品。" 以前觉得这两个世界水火不容,现在才明白,它们都是用美创造价值的方式。"  

只是这场顿悟,她用了整整十年。

02

那些被忽视的兴趣信号:

孩子 16 岁前,家长该看懂这些细节

五华柚的母亲至今记得:

女儿小学时总偷用她的眉笔,在作业本背面画 " 公主的眉毛 ",被发现后还振振有词:" 白雪公主的眉毛应该是弯弯的,像月牙;巫婆的要尖尖的,像钩子。" 当时只当是小孩子瞎胡闹,现在才惊觉,那或许是最早的兴趣信号。

16 岁前的孩子,其实一直在用行为 " 喊出 " 自己的特质,可惜很多家长(甚至孩子)只盯着成绩单,只希望孩子从事门槛高的职业,社会认可的职业,而不是从孩子自身去出发,去观察孩子,去打开视频了解自己不了解的职业,不要随便设限。

从五华柚这个个案,我想起最近的一次职业访谈,我采访了纪录电影《风起前的蒲公英》的几位导演:总导演梁君健(清华新传学院的博导)、两位联合导演刘张铂泷和唐韬。

有意思的是,他们都毕业于化工和材料相关专业,梁导来自化工学院,刘张铂泷和唐韬来自于材料学院,他们都是到了清华之后才开始寻找自己的职业兴趣的。

几位导演都说,由于自己的学习能力比较强,考清华就成了一个执念,可能是自己的,也可能是父母的。但是,考上了之后,才发现自己对化工和材料专业毫无兴趣,更不喜欢在实验室里折腾。

他们反而对人的世界更感兴趣,所以经过了数年的转型,他们重新把自己的职业锁定在影视创作上。

在《斯坦福的人生设计课》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一个概念—— " 成功灾难 "

人们经常花费大量时间在错误的问题上,这种现象已经屡见不鲜。

如果他们足够幸运,便会很快遭遇失败,然后迫于无奈去探寻真正的问题。

如果他们没那么幸运,而且非常聪明,那么他们将取得成功——

我们把这种成功称为 " 成功灾难 "。

十年后才会醒悟过来,不断地问自己:" 我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我为什么不幸福?"

这个说法很有趣,但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那些考上了 985、211 名校的人,因为学霸体质,反而会忽略掉 " 寻找自我 " 的过程,当他们重新去寻找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时,一样要花费很多的时间。

唐韬导演回想自己的中学阶段,其实他更喜欢参与主持和话剧工作。

我让唐导做了一个职业兴趣测评,他的职业兴趣代码是   A(艺术型)R(现实型)I(研究型)

如上图,一个艺术型超强的人,特别喜欢以创造性活动来表达自我情绪的人,你让 TA 去学材料学,去按照流程来做实验(常规型 C 比较强的人适合),这就有点强人所难了。唐导的 AR 最强,用镜头剪辑语言,来讲述一个故事,正是他最适合的职业。

回到我们文章一开始的故事,五华柚的职业兴趣大概是怎么样的呢?

艺术型(A):最强,喜欢用美术语言来表达自己

现实型或实用型(E):喜欢操作性的工作,动手能力强;

社会型 (S):喜欢帮助人

企业型(E):估计不是太高,并不是一个结果驱动型的人,不喜欢在大厂里的 KPI 导向。(不喜欢在大厂)

常规型(C):估计也不是很高,不喜欢按部就班的工作(不喜欢当常规性的老师)

现实中,太多家长像五华柚的母亲一样,把   " 不务正业 "   的标签贴在这些信号上,直到孩子在错误的轨道上撞得头破血流。

发展心理学研究显示,16 岁是青少年兴趣特质的 " 凝固点 ",此时的职业倾向测试准确率较高。这不是说要 16 岁就定终身,而是帮孩子排除明显不匹配的选项,在未来职业选择时少些盲目。

就像五华柚,如果当年有人告诉她 " 艺术型特质适合自由创作类工作 ",或许她就不会在教师编和大厂里消耗那么久。

又如唐导,如果当年有人提醒他,你喜欢艺术类的工作,可以不把时间浪费在拼数理化上,可以尝试考艺术类大学的编导系,例如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他是不是更快地走向自己喜欢的道路,而不是先考上材料工程,再筹划转专业?蹉跎了青春。虽然说每一步都算数,但有些遗憾是完全没必要的。

03

家长必做的 " 兴趣发现三件事 ":

从观察到行动的落地指南

五华柚的父亲是个朴实的生意人,他不懂什么霍兰德理论:" 我不管她做什么,就看她眼睛亮不亮。在学校备课的时候,她眼睛是暗的;给客人画眉时,眼睛在发光。"  

每个家长都能学会这套   " 亮眼睛 " 观察法,关键做好三件事:

1. 建立 " 特质观察日记 "(12-14 岁)

不用专业术语,就记录孩子 " 忘了时间 " 的瞬间:

周末早上,他是宁愿窝在房间拼乐高(现实型 R),还是拉着邻居小孩玩角色扮演(社会型 S)?

写作业累了,他是会弹会儿吉他(艺术型 A),还是研究地图册(研究型 I)?

收到礼物时,他更在意 " 能不能用 "(常规型 C),还是 " 够不够特别 "(艺术型 A)?

2. 设计 " 职业体验盲盒 "(14-15 岁)

别只带孩子去 " 高大上 " 的地方,菜场、修理厂、工作室都能去。

五华柚的母亲后来后悔:" 如果早让她去文眉工作室看看,知道这行也要审美、要技术,我可能早就能理解她了。"

可以这样操作:

每月抽一天,让孩子随机了解或体验一种职业,或者和一位职业人士聊聊天,结束后问两个问题:" 今天最让你兴奋的一个瞬间是什么?"" 有什么事让你觉得 ' 再也不想做第二次 '?"  

排除法有时比选择法更有效。

3. 用科学工具校准方向(16 岁前)

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就像 " 兴趣翻译器 ",能把观察到的零散行为转化为清晰的代码。建议在 16 岁以后,先测试一次;但是在此之前,可以多带孩子进行多元化尝试,否则对某个事情喜欢或不喜欢,他根本就答不出。

我们的目的是让家长带领孩子在低龄时多元化尝试,到了 16 岁再进行相对科学的测评;

家长想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代码的,可以先报名读书会,一起参与霍兰德代码测试,看看你们人到中年,在职业上找到或没找到幸福感的原因是什么。

所谓成功,不过是在正确的赛道上,把天赋用对了地方。而家长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帮孩子早点找到那条赛道。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清华 硕士 美术 深圳 中国传媒大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