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银行下调存款利率
近日,浙江、贵州、吉林等地的多家村镇银行宣布将下调存款利率,降幅在 10 至 20 个基点不等。
如,2025 年 8 月 19 日,吉林龙潭华益村镇银行发布公告称,自 8 月 20 日起调整存款挂牌利率,调整范围包括活期存款、通知存款和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年利率由 0.20% 调整为 0.15%;1 天通知存款年利率由 0.65% 调整至 0.55%;7 天通知存款年利率由 1.05% 调整至 0.95%,下调幅度分别为 5BP、10BP、10BP。
在个人储蓄定期存款方面,该行对整存整取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二年、三年、五年期存款利率进行下调。其中,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二年期年化利率下调 10BP 至 1.15%、1.35%、1.6%、1.65%,三年、五年期下调 20BP 至 1.75%、1.7%。
同日,吉林省白山浑江恒泰村镇银行也发布公告称调整存款利率,将个人定期存款整存整取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二年、三年、五年的年利率由 1.25%、1.45%、1.70%、1.75%、1.95%、1.90% 调整为 1.15%、1.35%、1.60%、1.65%、1.75%、1.70%。换言之,该行将两年期以下对应品种的存款利率分别下调 10BP,将三年、五年期存款利率下调 20BP。
同时,嵊州瑞丰村镇银行发布存款利率公示,该行人民币个人定期存款整存整取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二年、三年、五年的年化利率分别调整为 0.8%、1.1%、1.15%、1.15%、1.3%、1.3%,较调整前下降 10 到 20 个基点不等。
数据显示,2025 年 7 月,银行整存整取存款 3 个月期平均利率为 0.943%,6 个月期平均利率为 1.149%,1 年期平均利率为 1.278%,2 年期平均利率为 1.369%,3 年期平均利率为 1.702%,5 年期平均利率为 1.531%。与上个月相比,3 个月期下降 0.6BP,6 个月期下降 0.7BP,1 年期下降 0.9BP,2 年期下降 0.3BP,3 年期上升 0.7BP,5 年期下降 0.7BP。
存款利率处于下行不是短期趋势,低利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是一种长期趋势,业内分析认为,从宏观经济看,产出缺口和通胀缺口等周期性因素,决定短期利率波动,产出低和物价低迷导致周期性利率下降。当前我国利率下行既有结构性因素也有周期性因素,叠加全球利率趋势性下行背景,整体看低利率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可能是一种常态。
《清华金融评论》封面专题:应对低利率:机遇与挑战
低利率是指市场借贷资金的成本或回报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的情形 ?,通常表现为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国债收益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等多维度、关键指标在较低水平波动。
低利率成因可归结为 " 长期结构性制约 " 与 " 经济周期性波动 " 两类机制或现象:前者源于经济潜在增速下降、人口老龄化、资本回报率下降等深层变量,例如日本自 20 世纪 90 年代开启的 " 失去的三十年 ",其名义利率长期徘徊在 0 左右,反映的是自然利率的系统性下移;后者则往往体现经济的周期性衰退而形成的低利率情形,如 2008 年美国因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而形成的低利率情形,2010 年后欧元区因美国金融危机的溢出效应叠加欧债危机和经济衰退而形成的低利率情形。
2025 年前 7 个月,我国在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多增 5.12 万亿元的同时,主要的贷款规模,如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以及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等的增速,却都有程度不同的下降。
当前要着力做好金融 " 五篇大文章 " 尤其是科技金融。金融 " 五篇大文章 " 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金融部门要加强聚焦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大领域,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以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和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来源,是抬升全社会资产回报率的基础。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在提供科技金融服务中是竞合关系,可以形成合力,为科技企业、创新项目和产业升级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金融服务。
在此背景下,《清华金融评论》推出 " 应对低利率:机遇与挑战 " 封面专题,聚焦低利率环境下宏观经济治理与金融体系转型的现实命题,系统探讨低利率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加强政策协调、同向发力,不断增强宏观经济治理能力,同时理顺各种价格关系,尤其是物价、利率、汇率的价格关系,并重点围绕金融机构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以满足社会的金融需求,同时积极引导金融需求,实现宏观和微观的一致展开系统研判。希望本期封面专题,能为构建适应低利率环境的稳健金融生态,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凝聚智慧共识。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丁志杰表示,在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下,近年来我国利率不断下行。从国际经验看,技术进步放缓和老龄化、少子化等人口红利消失等结构性因素,导致自然利率下降,形成趋势性低利率。从宏观经济看,产出缺口和通胀缺口等周期性因素,决定短期利率波动,产出低和物价低迷导致周期性利率下降。当前我国利率下行既有结构性因素也有周期性因素,叠加全球利率趋势性下行背景,整体看低利率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可能是一种常态。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原一级巡视员叶燕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博士后蔡东方指出,低利率正在成为一种新常态。应对低利率情形挑战,在宏观层面,需要积极借鉴国际经验与教训,加大经济社会结构性改革力度;在微观层面,需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做实、做好五篇金融大文章的同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表示,面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和地缘政治形势,我们仍应对人民币汇率采取 " 善意忽视 " 的政策。人民币适度升值肯定会对中国出口造成不利影响(可以采取其他补偿措施),但对中国实现 " 双循环,内循环为主 " 的战略调整;对减少外需依赖、平衡国际收支、减少贸易摩擦、稳定国内金融市场、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衍生金融产品(套期保值),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工银安盛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都富提出,低利率环境对寿险业既是经营挑战亦是转型机遇。海外市场经验表明,通过监管政策引导、产品结构优化、资产配置创新及运营效率提升的多维协同,可有效缓解利差损风险并重塑行业经营模式。国内寿险业须在坚守风险底线的前提下,加快资产负债联动机制建设,深化数字化转型,同时呼吁政策层面给予资本补充与跨境投资更多灵活性,助力行业实现从 " 规模驱动 " 向 " 价值驱动 " 的高质量转型与跨越。
招商银行资产负债部副总经理谭海鸣提出,当前中国金融体系正处于利率周期转换的深水区,低利率的 " 常态化 " 正在重塑居民资产负债行为,也对银行的经营模式提出系统性挑战。唯有真正实现从制度到机制、从策略到能力的转型,中国银行业方能在低利率这一全球经济新常态下,找到一条与本国结构相匹配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张爱武指出,低利率环境下,券商资管要突出重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既要顺应监管政策要求找准战略定位,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又要在资产端发力,以国内整个 " 大资管 " 行业整体而言相对薄弱、个体水平参差不齐的主动管理为突破口,抓住良好时机窗口加快攻坚。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蔡真表示,中国逐渐步入低利率环境,一般理论认为低利率环境会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对比日本和美国实践经验,低利率政策能否促使房地产市场 " 止跌回稳 " 取决于三大要素:降息速度、是否救助金融机构以及财政政策的配合力度。中国的政策力度大体处于日美两者中间状态,为避免中国发生 " 日本病 ",仍需多方政策加力,推动房地产 " 止跌回稳 "。
华夏理财 ESG 事业部副总经理邓文硕提出,在存款利率不断下降、" 存款搬家 " 趋势推动下,银行理财规模快速增长,但面对大资管行业日趋激烈的竞争趋势,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下行压力较大,银行理财子公司亟需建立跨市场、跨品类、跨周期的特色化、综合化中长期资产配置框架,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特聘教授、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副主任高昊宇指出,我国已进入低利率时代。当前低利率政策呈现结构性特征,应重点支持小微民营、科技创新、绿色环保等领域。对银行业而言,低利率直接冲击盈利能力,同时间接推动风险偏好上升。银行应从资产负债管理、成本控制、风险管理、技术创新等维度系统应对,并借鉴日本综合化转型和欧洲多元化经营经验,在低利率常态下实现韧性发展。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尚航飞表示,银行业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核心支柱,其能否实现可持续的稳健经营,不仅关系到金融服务的质效,更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键所在。商业银行需精准研判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的政策走向与市场变化,持续提升低利率环境下资产负债管理的效能,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部副总经理韦璐璐,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部经理薛丰昀提出,一个国家资产管理行业的兴衰与经济大环境息息相关,当市场处在资本回报下降、利率低迷这样的逆境下,资管行业难以获得机会,资管机构的投资回报很难有起色。银行、保险、公募基金、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逆境中采取不同策略予以应对。
中国银行研究院银行业与综合经营团队主管邵科,中国银行研究院银行业与综合经营团队研究员李一帆,中国银行研究院银行业与综合经营团队博士后马天娇提出,利率环境是影响银行利息业务经营策略的关键因素。国际大型银行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下沉中小客群金融服务、拓展高增长创新领域金融服务,提高部分业务的资产收益率,维持净息差在合理范围,取得良好效果。中国银行业可选择性借鉴有益经验,积极推动利息业务转型,应对息差下行挑战。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新结构金融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沙楠,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席教授周皓表示,现阶段我国经济困境是消费需求不足、房地产行业仍处于下降周期所带来的,只有彻底扭转预期偏弱现状,真正解决好内需不足矛盾,实体信贷需求偏弱与通胀持续低位运行压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化解。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