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的胡杨树满是翠绿,几只奶牛悠闲地踱步,公路旅馆门前,一位老伯热情地和住客打着招呼……这里是哈萨克斯坦卡尔巴套的一个小镇。一栋二层小楼,是中建六局交通建设公司 TKU 国家公路项目部。
不远处,就是宽阔平坦的高等级公路—— TKU 国家公路。以此为起点,往东北方向直到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的 102 公里,即中建六局交通公司承建的 14-16 标段。面对工期紧促、一年长达 5 个月冰雪期的 " 最难 " 工程,项目团队顶住压力,实现了当年接手、当年通车的卓越成就。
" 就没有中国企业干不成的事!" 通车仪式上,哈萨克斯坦合作伙伴这样说。
全是 " 难干的活儿 " 当年即通车
兰学志是项目经理、总工 " 一肩挑 ",85 后的他第一次做海外项目,便被派往了北纬 50 度的中亚草原腹地。
2024 年 4 月 11 日,兰学志接到任务后首次抵达哈萨克斯坦。当乘车来到标段简单踏勘后,即便是经验丰富的他,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摆在他面前的,是工期紧迫、条件复杂、几乎全是 " 难干的活儿 "。
项目部
102 公里的漫长标段,有的路段老旧破损,机动车几乎无法通行,而一些已完工段落,由于各种原因,在投入使用前就出现了损坏,亟待翻新重修,要修好必须铲除,这样一来,为项目带来了额外的工作量和更高的修复标准。
28 天内,他们勘察完全线,为每一处路段制定了相应的作业方案,拟定了整体施工组织方案,协调机械,人员进场。5 月 20 日,伴随着装载机的轰鸣,标段正式开工。
项目开工,兰学志心里踏实了些,可是没过几天他就被一个现实而且重要的环节愁住了:物料!在异国他乡,不像做国内项目,人员、机械、材料都有极成熟完善的供应。以路面铺设所需要的沥青、矿粉和碎石为例,前二者还好一些,碎石供应出现了严重不足。作为大宗物资,碎石虽然价格不高,但是需求量大,如果从国内运输,性价比太低,而如果就地寻找,也缺少途径和人手。
兰学志向公司求助——紧急增派材料物资专职人员,张彦彪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紧急从沙特项目驰援哈萨克斯坦 TKU!
张彦彪年纪轻轻,但已经是一名 " 老物资人 " 了,他在斯里兰卡、沙特等多个中建六局的海外项目上,均从事物资材料工作。抵达项目部,他没有一刻停留,和同事开车一头扎进草原深处,寻找碎石。
张彦彪似乎对材料有一种灵敏的嗅觉,他经常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发现哪里在采石,哪儿有料场。打听、搜索,一个月间,他们跑遍了项目部周边方圆 200 公里的广袤地域,找到了 20 多家料场,和五六家谈妥了供料合同。
当地工程项目多,石料属于抢手物资。在一家料场,他看见了堆成小山似的碎石料,激动之余,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一单谈下来。果然,经过一番耐心的谈判,张彦彪以合适的价格敲定供货细节,现场督促发运,前后总计约 70000 吨碎石源源不断运到了沥青站,保障了施工连续不断。
" 公司派我来项目,任务就是为了找料,我绝不能因为缺料耽误工程进度。" 张彦彪说。
精心准备、周密组织、人员齐整、物资到位……中国速度、中国技术在中亚草原上再次上演。当年 12 月,14-16 标上百公里公路竣工交付,全线上千公里 TKU 国家公路通车仪式,也放在了该标段。
岿然屹立的防雪栅栏
中亚草原,没有大型山脉的阻隔,西伯利亚寒流可以轻易光顾这里。每年适宜的施工期很短,几乎有 5 个月的时间在下雪……公路在草原上延展,处于风口和山丘间的路段就容易堆积更多的积雪,普通路段积雪半米,这些特殊路段可能会高达一米多甚至更深,对交通大动脉造成严重堵塞。根据业主方的设计,这些重点路段规划有一种特殊的设施:防雪栅栏。可是,某国外建筑商貌似预知了困难,面对堪称全线最难的这一环节,直接选择 " 跑路 "!
从公路上远远望去,建好后的栅栏似乎并不起眼,可驱车走近,才发现它的高大壮观。兰学志介绍,防雪栅栏高度达到了 5.5 米,接近两层楼的高度,人站立其旁对比格外强烈。栅栏由立杆和横向杆交叉搭建而成,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件,竖向立杆扎入花岗岩地基内达到了 1.9 米。
兰学志介绍防雪栅栏
预制件从哪里来?如何在坚硬的花岗岩钻出近 2 米的深孔?建设初期,可谓既缺物料又缺设备,一时间无从下手。兰学志和项目部同事再一次开启头脑风暴。他们在当地找到了一家预制件生产商,看到产品参数后,厂家表示可以生产。不过,合同签了,麻烦又来了!
因为工期紧,兰学志不得不到厂家去查看,敦促保质保量加快生产进度。但去的次数一多,对方负责人有情绪了," 你们是来监督我们的吗?" 有一次,双方还爆发了争吵。但兰学志没有放弃,他通过翻译转达项目部对预制件的急迫需求,以及国家公路对哈萨克斯坦的意义,最后厂家被打动了。之后的拜访,气氛不再那么紧张,双方还成了朋友。
他们从国内远程调运高功率打眼机,每台设备三人操作,每天可打 10 孔。就这样,一处处防风雪栅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草原上拔节生长。
他们还根据业主需求和设计规划,为公路配建了公交站,和国内公交站相比,这同样是富有创新性的设计,公交站采用了 12 厘米厚的墙体作为主体,看上去厚实而温暖,可以为寒冷季节为等车的乘客遮风挡雪。
讲不完的友谊和 " 故事 "
公路的竣工,当地居民和企业为中国基建竖起了大拇指。" 就没有中国企业干不成的事儿!"" 没有你们,这条路通不了。" 翻译把当地人的话说给兰学志,他深受触动。
中国企业的履约能力在当地得到了极大的认可,修建过程中,中哈员工一起工作,协同配合,增进了友谊和感情,项目部和当地群众也加深了理解。
艾多斯是一名哈萨克斯坦小伙,他来自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97 年的他只有 28 岁,身材高大,作为项目总工,他善于管理施工现场,解决问题,也善于和员工相处,深受中方同事认可和喜爱。
艾多斯
2024 年某路段,根据最新的设计变更,需要在建好的公路下方横穿一条 1.2 米直径的涵洞。由于是临时调整,相关设备准备不足,施工人员在掘进 5 米后,里层土石强度增加,难以继续掘进,整整一周的时间,大家一筹莫展。
艾多斯了解情况后,提出用横向千斤顶来实施突破坚硬的内层土石方,这个点子让大家眼前一亮。迅速行动,他们从周边企业租来了横向千斤顶,安装完毕,随着液压部件的发力,涵洞断面果然往前推进了,现场一片欢呼!时隔一年之后,项目部很多同事还对艾多斯的这个创新点记忆犹新。
今年 5 月,在一处作业路段,工段长杨欢正寻找司机巴哈,却看见一名儿童在远处向他奋力挥手。设备隆隆作响,听不见儿童所喊内容,但他本能意识到出意外了。因为,就在当天赶到现场准备作业时,他发现几名儿童在水塘边玩耍,这是一个和河流连通的水塘,正值涨水期,深水区非常危险,他专门上前提醒几名儿童不要到水里嬉戏,没想到,还是出现了意外。
他拔腿奔向水塘,跑到近处,发现一名儿童趴在司机巴哈的背上,巴哈在奋力划水,但已经没有体力了,即将下沉。正值当地开春,河水冰冷,杨欢脱掉上衣,径直跳入水中,游到深水区,拉着巴哈奋力向岸边。当脚能踩到塘底,他一步步把巴哈和儿童拉到岸边。
此时,巴哈背上的儿童安然无恙,而巴哈却因为呛水已经失去了意识。杨欢紧急按压让巴哈吐出呛水,但还是无法正常交流,紧急送医处置后,好在最终并无大碍。
得知中国工人救人的事迹,当地政府为项目部发来了感谢信,表扬他们的见义勇为行为。而杨欢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却全然记不得下水后水的冰冷,只是记得上岸后,浑身湿透的他已经在风里瑟瑟发抖。
" 当时没多想,就想着救人,他们两人都没事就好。" 杨欢说。
……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载体,一条公路就是一条纽带。草原上的中哈友谊和中国基建人的故事,讲不完。
津云新闻记者 陈庆璞 摄影 张勇
(发自哈萨克斯坦卡尔巴套)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