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青年博士 17小时前
搭理“投诉鲁迅夹烟”,常识已经输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摘要:实际上,什么时候都有这种人存在,他们特别喜欢拿着 " 毒害青少年 " 的放大镜和帽子对一切进行审查。只不过,在观念水位较高、常识比较坚挺、正常人思维强势的时候,没人搭理它们,不被正眼看待,根本无法形成被讨论的议题。让人担忧之处正在于此,当下这种声音很容易就能制造出议题,以一种貌似革命的姿态 " 硬控 " 舆论,并倒逼官方回应

很多问题," 无视 " 其实是最适宜的态度——哪怕你是否定,但你搭理它了,配合它设置了议题,看了它一眼,你已经输了。在 " 投诉鲁迅吸烟形象 " 问题上,就是如此。这种明显碰瓷的声音,根本配不上被搭理。

绍兴鲁迅纪念馆有一面鲁迅手里夹着香烟的网红打卡墙,有游客会到这面墙点燃打火机或香烟,拍一张 " 给先生点支烟 " 的打卡照。有游客在社交平台发文认为这幅鲁迅抽烟的墙画不妥,而且还会误导青少年,她投诉到了 " 浙里办 ",建议将鲁迅抽烟换成鲁迅右手握拳的画面。记者联系了绍兴鲁迅纪念馆,工作人员回复,已经在处理了。全国各地的来电都表示这是历史的客观现实,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投诉盲目做出决策。文旅局会在广泛听取民意的基础上做出决策。是否修改目前还没有通知,会在全面统筹后再做出决策。

这个回应不太好,模棱两可,缺乏基本的原则性——又是全面统筹,又是等上级通知,一点实事求是、基本的是非判断都没有了吗?实际上,做这种投诉,回应这种投诉,讨论这种投诉,本身是一种巨大的公共资源浪费。不仅是浪费,更是对常识的一种拉低,当公众在把一个无聊的投诉当成 " 议题 " 在讨论时,虽然多是否定和批评的声音,但 " 成为议题 " 本身,就已经是对常识水位的拉低。

噢,因为鲁迅有这个著名的吸烟形象,就会误导青少年?——青少年哪这么容易被误导,如果说 " 误导 ",那鲁迅后人是最容易被 " 误导 " 喽,应该个个是烟鬼了。实际上,鲁迅的孙子周令飞就不会抽烟。他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中学毕业后去参军,新兵连结束后分配工作,我居然被分配到卫生所。我问为什么,他们说鲁迅原本学医,后来弃医从文,你要完成祖父未完成的事业。" " 要我写通讯报道,我最不会写的就是作文,他们不信,就得写,因为我是鲁迅的孙子。"" 没辙,写吧,起了一个头,写不下去,已经半夜两三点钟,太困了,排长拿根烟给我抽,我说不会,他说怎么可能,鲁迅抽烟 ……"

孙子都没影响到,怎么能影响到其他孙子。管不好自家的孙子,不能甩锅到鲁迅身上。对于神经过敏的审查制,马克 • 吐温有一句著名的俏皮话:这种审查就是告诉一个成年人不能吃牛排,因为婴儿嚼不动。

用鲁迅杂文《小杂谈》中两句话批判这种荒诞的 " 投诉逻辑 " 是最合适不过了。1、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一见吸烟形象,立刻想到 " 误导青少年 "。2、要上战场,莫如做军医;要革命,莫如走后方;要杀人,莫如做刽子手。既英雄,又稳当。——要树立 " 禁烟天使 " 形象,莫如投诉鲁迅。吸烟的历史名人多了去了,比鲁迅这个形象影响广泛的大有人在,也就只敢投诉鲁迅,既英雄,又稳当。

制造一种新的政治正确,把历史上名人手上的烟都掐上,拿烟的形象全部替换成革命形象,迎合你当下的 " 无烟期待 ",这还是历史吗?法律还讲究 " 不溯及既往 ",怎么能对客观的历史现实制造一种虚无主义。这种无烟的洁癖,并没有体现什么在对待烟草上的观念进步,而是在看待客观历史事实上的巨大观念退步。如果拿出科学的数据统计来支撑观点,如这种吸烟形象在怎样一种传播机制中影响青少年,也不失为一个可讨论的议题,但人们没有看到科学依据,只有丑陋的大帽子。用一种臆想出的 " 负面影响 " 去剪裁历史、阉割史实,拿上纲上线的帽子去扣到一种深入人心的鲁迅形象之上,这是把文明观念的水位狠狠地往下拉。

上一次让人目瞪口呆的是在对待《水浒》的态度上。在教科书内容上,有些人有一种 " 动辄指挥教育部门删这个删那个 " 的审查热情,他们当时盯上了《水浒》,在浙江省府网站上留言称这部作品无原则地歌颂滥杀无辜,毒害青少年,应该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物中删除。浙江教育部门当时是这么回复的:第一,《水浒》文学价值巨大,中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从文本的语言、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等方面赏析作品,提升语言技能和鉴赏水平。第二,《水浒》是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阅读《水浒》是否必会造成中学生误入歧途?目前并没有证据显示期间有直接的因果关联。第三,《水浒》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它没有给我们展现一个 " 正确 " 的世界,而是一个多样的世界。学生带着这些思辨性的视角,能培养他们的个性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

删除鲁迅吸烟形象,换成革命拳头,跟删除《水浒》的逻辑如了一辙。如何任由这种逻辑泛化,任何一本书、一张画都能找到删除的理由,并能给出绞死作者的罪名。泛化这种逻辑的话,鲁迅的 " 罪名 " 何只吸烟?恐怕得掀棺材板批斗了。

实际上,什么时候都有这种人存在,他们特别喜欢拿着 " 毒害青少年 " 的放大镜和帽子对一切进行审查。只不过,在观念水位较高、常识比较强势的时候,没人搭理它们,不被正眼看待,根本无法形成被讨论的议题。让人担忧之处正在于此,当下这种声音很容易就能制造出议题,以一种貌似革命的姿态 " 硬控 " 舆论,并倒逼官方回应,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对常识和共识的挑战与消解。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鲁迅 统筹 绍兴 孙子 作文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