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文烨豪
编辑 | 王 潘
过去十年,智能头显一直是悬在科技行业头顶的预言,不断出现在行业讲座、研究报告和实验室里,但距离消费端的爆发,却总是隔着一层厚障壁。
直到最近两年,一些变化悄然酝酿。IDC 数据显示,2025 年,全球智能头显出货量预计将突破 1200 万台,国内市场的增速甚至可能翻倍。
对消费电子世界而言,这不是一个庞大到足以将其改变的体量,却足以说明,曾经的预言正在一步步兑现。
在此时间节点,vivo 发布了首款混合现实头显—— vivo Vision 探索版。此消息一出,便有人解读为 " 手机厂商追逐风口的一次新尝试 "。
可如果仅是如此,这根本不值得被单独拿出来讨论,毕竟过往类似的尝试太多,更不乏离经叛道者。而 vivo 此举之所以值得关注,是因为其背后的逻辑,在当下的 MR 赛道并不多见。
对 vivo 而言,MR 或许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战略自洽的必然。
过去,手机解决了人与信息的关系,未来,机器人要解决人与物理世界的关系,而 MR 正好处在两者之间——像 " 三角 " 中的一角,既呼应着当下,也承接着未来。
因此,当外界把 vivo Vision 解读为 " 追随苹果 " 的产品时,忽略了一件事—— vivo 并不是为了抢跑,而是在闭合自己的未来路径。
对 vivo 而言,MR 不是一道选择题
过去 5 年间,消费电子赛道的张力略减——原有需求依然稳定,但智能手机普及率接近天花板后,行业内反复讨论的 " 新入口 ",却都未能兑现预期。
智能手表试图接管健康与运动场景,但终究仍属手机配件;渴望扮演家庭智能中枢的智能音箱一度卖出千万台,却未能成为刚需;而车机虽被寄望为 " 第二手机 ",可渗透率同样受限。而 AI Pin 等前沿终端,亦局限在特定的垂直场景,很难黏住广泛的用户。
没能成为 " 下一个智能手机 ",不是因为其 " 不好 ",而在于它们多多少少,在某些方面欠缺成为下一个全民终端的潜力。
智能手机之所以能在短短十余年间颠覆人们日常生活,一是它承载了信息交互的最广泛需求,二是其触发了硬件、内容与生态的良性循环。正因如此,消费电子语境才对 XR(MR、VR、AR)赛道寄予了厚望。
秉持着乔治 · 马洛里 " 因为山就在那里 " 的精神,多家巨头、无数创业公司在撬动 XR 的路途上反复尝试,但期望与现实,难免有落差。
虽然这么些年,标准答案迟迟没有出现,但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赛道还是发生了明显变化——从早期的手柄操控,到如今趋近自然的手势识别与眼动追踪,交互门槛不断降低;元器件的逐渐成熟,亦使硬件性能提升,成本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AI 领域的突破,更是从多个维度,为 MR 软硬件生态的加速成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一众因素叠加,使得 MR" 预言 " 愈发逼近临界点,有如当年的智能手机一样,一旦跨过去,便能完成从 " 尝鲜 " 到 " 必需 " 的跃迁。
前述逻辑,虽能解释深入头显赛道的诸多玩家,却无法彻底解释 vivo。
很多企业的选择,往往带有 " 投机 " 色彩——风口到来时蜂拥而上,退潮时又急忙撇清关系。vivo 却与之不同,其选择 MR,并不是基于热度的下注,而是因为,这条赛道与 vivo 自身的积累与价值观,天然契合。
首先,是能力圈的延伸。过去十年,vivo 围绕智能手机构建了深厚的护城河——影像技术、操作系统、交互设计、供应链管理。这些能力看似分散,但在 MR 产品中几乎一一对应。
另一方面,vivo 一贯强调 " 坚持做正确的事并力求把事情做正确 " 的价值观,这看似抽象,但在 MR 和机器人赛道上却相当 " 具体 " ——二者都决定着未来人与技术的相处方式,尽管路途或许会曲折、漫长,但整体趋势却不存在争议。
对 vivo 而言,只要方向正确,能覆盖最广泛用户的高频需求,就值得走下去。
因此,对 vivo 而言,MR 从来都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条与其自身能力圈、价值观、产业角色都高度契合的必然道路。而这份坚定,或许将推动 MR 长赛道逐渐走出迷雾,早日迎接更清晰的未来。
低门槛与高壁垒
现阶段,智能头显赛道上空的迷雾,仍未全部散去。
如果以一字长蛇阵,把过去十年间的智能头显产品摊开,便能从中发现端倪——技术虽不断刷新,但愿意长时间佩戴的用户却始终寥寥。
原因并不复杂——大多数头显厂商在定义产品时,倾向于先强调分辨率、刷新率等性能参数,却容易忽略最基础的第一性问题,即人们是否愿意长时间把它戴在头上。
事实上,头显过重或压力分配不均,会加剧颈椎负担,而延迟过高,则会让用户眩晕和恶心——生理层面的门槛,或许比任何技术炫技,都更能决定 MR 产品乃至赛道的命运。
在这点上,vivo 思路很明确,从多个维度解决 " 能戴多久 " 的问题。
据悉,vivo Vision 探索版整机控制在 400 克以内,对比 600 余克的苹果 Vision Pro,以及当下的同类产品,其均属轻量级。而基于重心分布优化、多面型设计,其在佩戴舒适度上亦有着大幅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vivo 不是抽象地谈 " 舒适 ",而是基于大量中国用户人因数据的打磨,相比现阶段的一些主流厂商,其显然更贴近国内用户的生理特征。
vivo 在算法层面的积累亦作用到了 MR 上—— vivo Vision 采用了低延时 VST 算法,将延时降低到用户难以察觉的水平,从而减少用户眩晕感。
这些创新看似 " 朴实无华 ",实则更接近 MR 普及的关键门槛——因为只有当佩戴舒适度、延时控制等最底层问题被真正解决,后续的应用生态扩展与探索才具备现实土壤。
值得一提的是,除却对产品底层的打磨,vivo Vision 亦在产品观上,呈现出有别于国内现有玩家的独特性与前瞻性。
在讨论 vivo Vision 的产品观之前,一个背景值得梳,即过去几年,智能头显成了多家互联网巨头的共同执念。
对其而言,这番叙事急迫而宏大,它们错过了智能手机,便试图用头显来兑现硬件野心——如果手机是上一代全民终端,那么新一代入口必须被自己掌握。
然而,这样的逻辑,始终有些拧巴。毕竟,智能手机经过十余年演化,早已深深扎根于用户,无论是社交、支付,还是内容消费,迁移成本都极高,接近 " 无可替代 " 的程度。在此背景下,想要用头显去完全取代手机,无疑是一个过于昂贵且不现实的押注。
这亦解释了为何头显赛道在一轮又一轮的冲刷后,却没有迎来用户爆发——因为它背负的是 " 颠覆手机 " 的使命,而不是 " 补足手机的不足 "。
相比之下,vivo 则更为务实。作为国内首家同时布局手机与 MR 的科技企业,vivo 没有陷入 " 替代 " 的叙事陷阱,而是将 MR 看作现有硬件生态的拼图,用空间能力去承接二维屏幕难以满足的沉浸体验。
具体实现上,vivo Vision 选择了兼容与开放,比如先快速吸收既有的应用资源,再在其基础上延展出空间化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vivo Vision 亦在空间影像上联动了自家手机,形成了从创作到回看的内容生态链。
因此,vivo 的 MR 打法,不在于推翻现有硬件生态,而在于用更温和的路径,让 MR 自然而然地融入用户日常。而这,是 vivo 与别的玩家最大的不同,亦是其另一重壁垒所在。
自洽的 vivo,绵延的长路
事实上,对 vivo 而言,MR 并非独立的业务矩阵,而是承载着其更长远的路径规划——那条通往机器人时代、但至今仍坑洼不平的感知路径。
机器人赛道的竞争逻辑,并不像智能手机时代这般,遵循着传统体育的竞技逻辑——所有选手在同一条跑道上,遵循相同规则,最终比拼谁跑得更快。
相比之下,其实更接近一场艺术表演——没有唯一的评判标准,百花齐放,路径各异。一部分厂商专注于高度结构化的工业场景,让机器人常驻流水线;另一部分厂商则选择物流领域,换取效率与规模——不同的舞台、不同的观众,都可能孕育出各自的答案。
vivo 的答案颇有分寸感——家庭。
家庭作为典型的 " 非结构化场景 ",既具烟火气,亦是流动的、模糊的,夹杂着人与物偶发的 " 混沌 "。比如同一个位置,昨天是沙发,今天成了孩子的游乐区,明天则可能堆满着快递箱。
相较于遵循既定模式的工业场景,家庭场景既需机器人去 " 行动 ",更需其透过大脑和眼睛去 " 看见 "、理解。而连接着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 MR,正是搭建理解、感知力的重要环节。
因此,MR 对 vivo 的价值,绝非产品层面的补充,而是其未来路途的前置条件——如果把机器人抽象成一具身体,AI 是大脑,运动控制与平衡系统是小脑,机械臂是躯干,那么 MR 与影像就是眼睛。
值得注意的是,vivo 没有贸然同工业巨头或车企去争夺小脑或躯干,而是选择专注于 " 大脑与眼睛 ",试图通过自身的能力圈,去解决家庭机器人的关键难点。而这,既是对产业逻辑差异的尊重,亦是其能力布局的自洽之处。
其实,纵观消费电子产业的演化史,少有企业能够连续跨越三个时代——走到今天的厂商,大多只在一个周期扎下根系。而从手机到 MR,再到机器人,vivo 试图将自身放进一条更长的时间线里,去讨论技术与需求间的关系。
这是一条绵延的长路,而在 vivo 的推动下,一个逻辑自洽,但尚未真正闭合的三角,如今已然显出雏形。
或许,今天其还只是一个轮廓,但随着 MR 产业逐渐成熟,机器人逐渐进入家庭,这个三角终会更清晰、坚固,成为 vivo 对现在与未来,最完整的回答。
微信号|TMTweb
公众号|光子星球
别忘了扫码关注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