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资讯网 08-28
2个技术员→700万人才,深圳如何从移民城到机会城?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深圳的人怎么越来越多了?这是近两年不少人对深圳的切身感受。

回看 1979 年深圳建市,当时常住人口才 31.4 万,据说只有两个专业人才,一个拖拉机手,一个兽医。

然后,农民工、基建者、大学生、金融人、互联网科技人才 …… 一批又一批的建设者从全国各地来到深圳,使其成为我国最大的移民城市。

如今,深圳实际管理人口超过 2000 万,人才数量达到 700 万。一批 " 党外知识分子 " 和 "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 在流动中涌现成长,他们如何影响着深圳?

谭刚:研究深圳

从 1980 年 8 月 26 日建立深圳经济特区,深圳的改革开放经历了几个阶段?

谭刚的答案是四个:" 从深圳特区建立以来,整个改革的时间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基本上十几年一个台阶。目前,深圳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更高水平开放的第四阶段。"

1990 年夏天,当时还在重庆当大学老师的谭刚受邀到深圳参加一场研讨会,抵达深圳后,他心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年轻的经济特区果然名不虚传。

萦绕在这座海滨城市的朝气蓬勃和向上向新,让 " 到深圳去 " 的念头在他心底愈发壮大。

1991 年 5 月,谭刚经面试调入综研院,从此成为经济特区建设之路上的重要一员,他的研究生涯也几乎与深圳的重大发展节点同频共振。

重点之一,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息息相关的深港合作。

刚到深圳没多久,谭刚就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深港河套地区研究,其中一项成果就是深港跨境穿梭巴士的开通运营。

到了本世纪,也在继续研究河套地区开发课题。从现在的结果知道,河套地区是深港合作的重要项目,背后离不开这些研究人员的付出。

在 " 深港创新圈 " 研究中,他深耕细作,发表多篇研究成果,做出了卓越贡献。

除此之外,其他研究还包括编写深汕合作区首个五年计划、较早开展 " 粤港澳大湾区 " 研究等,三十多年研究,让他精准提炼了深圳的核心发展逻辑:

深圳过去 45 年快速发展的核心因素用三句话总结就是 " 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 ",用两句话总结就是 " 有效市场 + 有为政府 ",用一句话总结就是 " 法治 "。

同时,作为深圳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的会长,谭刚注重加强知联会的组织建设和服务优化。

他带队调研,促进不同领域人士的交流;进行授课与培训,鼓励成员发挥专业优势;还牵头设立建言献策工作室,组织 " 知 · 行 " 等活动,促进各界人士思想碰撞与合作,推动相关工作发展。

从自己服务深圳,到现在致力于让更多人才一起加入建设深圳。谭刚致力于群策群力,为深圳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能。

郑永年:选择深圳

2020 年,全球都遭遇着前所未有的风浪。一个标志性的举动却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国际著名学者郑永年回国,选择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并出任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首任院长。

图源:港中大(深圳)

2024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爱思唯尔数据库发布了《全球前 2%顶尖科学家榜单 2024》,从近 700 万名科学家中遴选出世界排名前 2% 的科学家。

世界前 2%,意味着该学者在其研究领域有较高的世界影响力,为该领域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郑永年教授名列其中,他长期致力于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的研究,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还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宝贵的智力支持。

选择来到深圳,这不仅是一位顶尖学者的个人选择,也是全球顶尖智识力量对中国、对深圳未来的一次 " 用脚投票 "。

五年来,他迅速在深圳落地生根,除了在港中大(深圳)教书育人,还担任了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这一要职。

前海,被誉为 " 特区中的特区 "。郑永年教授就前海模式、大湾区发展等核心议题发表见解、撰写报告,提出前海成功的经验在于改革、开放、创新这 " 三大法宝 "。

他曾表示,深圳前海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点。以及大湾区是中国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摇篮之一,前海在其中显得更重要。

深圳是我国的经济特区,如何看待深圳的发展,不仅仅是看一座城市本身,而是要将其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和全球格局的坐标系。

即深圳的 " 先行示范 ",不仅是经济指标的示范,更应是制度文明和思想理论的示范。

郑永年教授的全球视野和思维优势,从思想者角度为我们提供更清晰的认知框架。

黄仕坤:实干深圳

思想需要落地,设计需要创意,研究需要验证,深圳精神付诸实践需要实干家。

1980 年,黄仕坤出生于广东梅州平远县。梅州素有 " 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 " 的美誉,这片土地孕育出的人,骨子里往往带着坚韧与闯劲,黄仕坤也不例外。

2002 年,大学毕业的黄仕坤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他先选择黄金作为事业起点。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历着人生最早的跌宕起伏。这段经历,极大地锻炼了他的市场敏锐度与决策能力,为日后的事业开拓埋下伏笔。

2 年后,黄仕坤回到深圳。考察发现,黄金的市场需求正迅速膨胀。

慢慢,他成立金雅福首饰制造有限公司,引进标准化设备,开发新品,打造一条产业链。

十多年过去,多少企业在市场化浪潮中折戟,黄仕坤带领的金雅福却还在焕新,正如他表示: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方向,不断创造出新的价值。

2016 年,面对千禧一代、Z 世代新消费群体重视体验、个性化表达和情感表达的消费观念,黄仕坤提出 " 新智造、新文创、新零售 " 的三新战略。

与中国航天、中国女排、皮卡丘等知名 IP 合作,开发贵金属文创产品。同时携手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非遗工艺。

深耕产业多年,金雅福已发展为中国企业 500 强,旗下智慧金店已覆盖全国近百个城市,全面拓展金雅福的业务版图。

作为深圳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会长,他所代表的这股新力量中,还有一众实干家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搏击,等待着下一个 45 年的检验。

封昌红:设计深圳

当人们谈论深圳时,始终无法绕开一个关键词——设计。

深圳作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尤其是工业设计占据了全国半壁江山,开创了许多中国设计的第一。

但荣耀不是凭空产生,最初的起点要回到深圳设计产业的 " 蛮荒时代 "。

2009 年,时任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的封昌红带领团队开始申报伦敦百分百设计展,这个展览被誉为 " 世界设计风向标 ",足见其含金量。

但连续两年申报都被拒绝,第一次评审直接甩出一句 "NO DESIGN,JUST COPY.(只有山寨,没有设计。)"

一盆冷水,浇在了所有人心上。但不服输的封昌红没放弃,她拉着团队死磕,一边全面优化申报材料和设计作品,一边真诚邀请评审委员来深圳实地考察。

团队两年的努力,叠加深圳企业的产品设计水平不断提高,2011 年总算拿到入场券。

在伦敦参展,图源:同心鹏城

这是深圳设计第一次代表中国站上世界设计的舞台," 零突破 " 来得格外曲折,但回头来看,已经从起点出发。

" 那次参展像脱胎换骨,让我们看清了差距。" 封昌红说。同去的设计师们开了眼界,回国后从作品到产品再到商品一路拓展,带动珠三角制造业升级。

设计之路行稳方能致远,封昌红清楚知道,在唯一的出路——国际化面前,只有走出去远远不够,引进来才能让深圳设计土壤真正得到培育。

2013 年,深圳办起自己的国际工业设计大展;同年,设计界 " 奥斯卡 " 德国 IF 设计大奖首个海外展厅落子深圳;2016 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双创周)在深圳举行 ……

突破性的成果不断闪过,背后是封昌红带领团队几十年的付出。如今深圳设计带着中国设计已从蛮荒中孵出生态,从跟跑冲到并跑,如何引领已成了新使命。

数据显示,深圳是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全国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最为密集的城市之一。

谭刚、郑永年、黄仕坤、封昌红是这股力量的代表,他们和而不同,彼此应和,让人看见多维深圳的四个面。

但更多这样的人士,就在我们身边。他们可能是地铁上给老幼妇孺让座的背包客、直播间助农的网红、十字路口维护秩序的红马甲阿姨 ……

每一个普通的身影来到深圳,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城市活力和温度贡献力量。深圳的未来,依然需要更多这样的他们。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深圳 经济特区 粤港澳大湾区 研讨会 互联网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