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京峰
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乡、激活乡村资源的关键纽带,正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力量。这片 " 没有天花板的生态乐土 " 不仅承载着人们对自然与乡愁的向往,更通过资源集聚效应虹吸全国游客与社会资本,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从发展现状来看,乡村旅游的热度已形成规模效应。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统计,今年上半年,8155 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 5028 个省级传统村落吸引游客超过 2.93 亿人次。全国各地的乡村用发展旅游的方式集聚能量,在乡村产业振兴的 " 百花园 " 中实现了从 " 沉睡资源 " 到 " 活力资产 " 的转变。
传统村落凭借文化活化、政策扶持的双重优势,形成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示范效应。一方面,传统村落自带独特的资源禀赋,既有历史悠久的古建民居作为 " 物理载体 ",又有独具特色的风俗民情作为 " 文化内核 ",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天然基础;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系统开发和全力宣介,叠加前卫文化创意与大众休闲需求的结合,让传统村落持续焕发新生。具体而言,游客可以在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勾蓝瑶村,通过瑶寨民居参观、民俗演出沉浸式感受民族文化;也可以在邵阳市隆回县白水洞村,购买 " 花瑶花 " 传统民族文创 IP 的扎染围巾……传统村落通过带动相关配套产业提质发展,从而吸引更多游客,进而形成良性发展循环,不仅为传统村落自身注入活力,更为全域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在此基础上,乡村旅游需进一步以点带面、立足实际,构建差异化发展格局,推动乡村旅游从 " 点状突破 " 到 " 全域振兴 " 的跨越。文化是乡村的根与魂,挖掘特色文化、延展文化故事是吸引游客的核心抓手,正如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马头桥镇坪山村,正是通过深入研究北宋谏议大夫周仪的历史事迹,传承耕读文化精神,并探索 " 共建共治共享 " 的治理新模式,让文化成为吸引游客交流学习的 " 磁石 "。
生态是乡村的 " 真实底色 ",在保护中探索绿色发展路径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比如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以 " 绿水青山 " 为发展基底,通过完善生态保护制度、形成全民保护共识,打造 " 绿水青山—生态产业—强村富民—反哺生态 " 的闭环模式,既守护了生态资源,又通过旅游吸引社会资本;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的紫鹊界梯田,以壮美的农业生产绿色景观让无数游客心驰神往,进而带动当地民俗产业、餐饮行业遍地开花。
而产业作为联动各要素的 " 纽带 ",正是通过文化与生态的差异化资源赋能,让乡村旅游从单一 " 观光 " 转向多元 " 体验 ",最终形成全域振兴的发展合力。
本质上,乡村成为新旅游目的地,源于人们对自然本真的向往、对乡愁记忆的认同,是人们对种子破土的好奇、对蓝天碧水的追寻、对乡愁乡音的共鸣。未来,以乡村旅游为桥梁,既能持续连接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更能让乡村的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乡村真正成为 "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 的振兴沃土。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