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智慧 08-29
彭剑锋:AI算得快,人心走得远,未来最稀缺的是心力人才!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以下文章来源于华夏基石管理评论 ,作者彭剑锋

   导读   

在 AI 席卷全球的时代,什么才是人类不可替代的竞争力?管理学者彭剑锋指出,答案藏于千年禅宗智慧——「心力」。AI 算得快,人心走得远。

作者 | 彭剑锋

来源 | 华夏基石管理评论

在数智化时代,随着数字人、智能人大批量登场,成为组织新的生产要素和新生产力,硅基人与碳基人的异同、替代、人机共生就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焦点。

从资源开发的角度看,硅基人与碳基人都是一种生产要素,都是一种可开发、可挖掘的价值创造的资源,可以相互替代。某种意义上,硅基人也是一种新人力资源或新质人力资本。

碳基人与硅基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按禅宗智慧,碳基人类有 " 脑 "、有 " 心 "、有 " 心力 ",而AI智能人则有 " 脑 "、有 " 算力 ",但没 " 心 ",没 " 心力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 " 心 ",有觉知、愿心、慈悲、共情,有想象力、有灵感、有创造力。将人作为一种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开发,是人类认识的一大进步。

但如果将人仅仅作为一种资源,人力资源这个词就是一种生产要素属性,人还是一种生产工具,没法给人力资源安上一颗灵动的 " 心 "。而人才这个概念,其本身就是碳基人类独有,人才自带 " 心 " 与 " 心性 "。

心是什么?禅宗所言的心,并非指肉体的心脏或一般意义上的思维心、情绪心,而是指众生本具的 " 自性 "" 本心 " 或 " 佛性 ",是未被污染的本性,能生万法的本心。

禅宗认为 " 心即是佛 ",这里的 " 佛 " 不是指某一个外在的偶像,而是指 " 觉悟 " 的状态以及 " 佛 " 所具有的慈悲、智慧、自在等功德妙用。就是说我们的本心天然就具足觉悟、慈悲和智慧的全部属性,此心是众生与佛无别的本性,众生的本质是佛,是超越二元对立,绝对的自由与觉性。

它意味着生命的终极答案和最高价值,不在外界,而在我们内心深处,成佛的主动权和可能性取决于我们自己,等待我们去发现、去证悟。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才不是工具,是觉悟自性之人,是清静自性之人,是自带 " 本心 " 之人。

禅宗是心宗,修行修的是明心见性,传道是以心印心,以心传心。由心出发,"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禅宗智慧给人才安上了一颗智慧而灵动的心,使碳基人有了不生不灭的 " 灵魂 " 与无穷的 " 灵感智慧 ",以及具有人文温度的 " 共情与情感价值 ",这是智能机器人与数字人永远超越不了的。

那么,有觉悟、有心力的人才具有什么特征呢?

禅宗以明心见性为目标,使人回归本然觉悟的状态,强调 "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注重人的内心觉悟和心力的培养,让人成为有觉悟、有心性的人才。按禅宗观点,真正的人才是觉悟自性,自觉觉他,见性成佛的修行者。

这种觉悟不是依赖经典的教育或者外在的权威,而是通过修炼本心,回归本性来实现的。真正的人才是能够觉悟自性的觉悟者、自觉者。

觉悟者的六大特征

什么是有觉悟的人才?按禅宗智慧,觉悟者有六大特征。

一、觉悟者的第一大特征:有信仰,有信念。

禅宗认为,觉悟者是 " 认知觉醒 " 与 " 破除我执 " 者,是有信仰、有信念者。人的觉悟(" 开悟 " 或 " 见性 ")的基础,是认知觉醒本自俱足的 " 自性 "(佛性),禅宗认为 "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 人人皆可成佛 ",这是觉悟的先天基础。

六祖慧能提出:" 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俱足 ",所以觉悟的起点是向内认知和相信这一本自俱足的清净自性。不需外求,只需反观自心,即可触及觉悟的根源。

同时,破执是觉悟的根本方法和唯一途径,觉悟者觉醒于当下的实相,破除对 " 外相 " 与 " 自我成就 " 的执着,从以 " 自我为中心 " 到 " 无我利他 ",从 " 小我 " 到 " 大我 ",以自觉觉他、利他,普度众生、服务大众为使命。换言之,觉悟者首先是有信仰和有信念者。

中国禅者的信仰是什么?它不是外求,不是去信仰一个外在的神,它是内求,信仰本自俱足的内在 " 佛 " 性,是彻头彻尾对自身内在 " 佛 " 及 " 人人皆有佛性 " 的绝对信任与信仰。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人是绝对有信仰的,只是与西方信仰的根基不同。

西方信仰的是外在的 " 神 " 或 " 救世主 "、人要靠外在的 " 神 " 才能得到救赎,而中国人信仰内在的 " 神 " 即 " 佛性 "," 即心是佛 "," 佛 " 在心中,这是真正的内在信仰;中国禅者的信念是什么?内在的使命感是什么?这就是 " 破我执 "" 入现世 "" 活在当下 ",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这个大事就是突破 " 小我 " 融入 " 大我 "," 普渡众生 ",全心全意为大众(人民)服务,就是中国禅者与生俱来的信念和使命。

二、觉悟者的第二大特征:沿着 " 无念、无相、无住 " 修行。

觉悟者把回归心的本来状态 " 无念、无相、无住 " 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和心法。无念就是心境不染尘,不被妄念所缚,不受观念的束缚,敢于打破观念,冲破观念的牢笼,所以禅宗的无念不是 " 没有想法 "" 什么都不想 ",而是不被念头所束缚,始终保持心的流动性和自由度,让心充满动态而鲜活的生命力;无相是超越对形式的执着,认为 "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所以放下对相的执念,所以要无相;无住就是心不滞留于任何外境,了无挂碍,"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随处作主,立处皆真 ",即便置身粪堆中,觉性亦如明珠不污," 从泥坑里爬出来的人才是圣人 "。

把无念、无相、无住作为一种人生的境界。

三、觉悟者的第三大特征:" 当下即佛土 "。

觉悟者活在当下,珍惜当下,做好当下。不沉溺过去,不空想未来,专注做好眼前的事。

" 当下即佛 ",当下是觉悟的土壤,将工作场作为道场,工作就是修行,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深度专注、全心投入,有定力;禅宗主张以 " 定慧等持 " 修炼心性,"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专注与全身心投入工作是最高效的生产力。

四、觉悟者的第四大特征:" 无常中见永恒 "。

觉悟者随境而转,心不随转," 幡动心不动 "," 无常中见永恒 ",不论外部环境如何动荡不安,内心如如不动,体认变化中的不变者(觉性本身),在危机中具有冷静决策,危难中坚忍不拔的力量。

五、觉悟者的第大特征:惑于表象,直指本质,创新无碍。

觉悟者勇于打破 " 惯性思维 "," 参究疑情 ",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回归简单,直击问题核心,以直觉智慧,激发灵感,创新创造。禅宗主张 "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超越逻辑,直达本质。

六、觉悟者的第六大特征:永远自我批判、自我超越。

禅宗主张 "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直面生命的有限性,激发终极责任感,珍惜生命、珍惜当下; 禅宗最大的特点是内求不外求,强调人性本质清净无污,不需要外在的救赎。《六祖坛经》中写道:"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禅宗主张觉悟是一个内在的体验,强调有觉悟者能够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超越自我,照见本性。

心力即是愿力:心力强大的六种表现

在禅宗智慧中," 心 " 是万法的根源," 万法唯心造 ",一切现象皆由心所生,正如《六祖坛经》所言:  "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这意味着世界万物的运作,人的行为效能,价值创造的源泉均来自心的状态,来自 " 心力 "。

" 心力 " 可以理解为心灵的力量或精神的力量,心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个体乃至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心力就是第一生产力。

一、心力就是愿力。

禅宗的 " 愿力 " 超越世俗的愿望或目标追求,而是修行者内在生命方向的根本力量,它体现为:

1.超越一切形式的无相之愿,并不执着于某个具体目标,而是对自性觉醒的全然信任。禅宗主张 " 即心是佛 "" 平常心是道 ",直指众生本具佛性,心力源于对此的绝对确信,这就是信力、信仰力," 相信相信的力量 ",从而破除对偶像、权威、经典的崇拜与依附,唤醒内在觉醒的责任担当与主人翁精神,实现自我驱动。同时,心量决定财富容量,其本质是 " 无愿之愿 "。

" 无相之愿 ",从企业家的角度看,做企业就要有目标,要盈利,要挣钱,但企业家一定要有超越利润之上的追求,盈利而不立 " 挣钱 " 之相, 走出遮蔽心力的迷雾,如信息茧房、情绪淤塞、功利迷思,才能基业长青。

2.超越自我与他人、修行与生活的分别,发大悲愿:" 将功德回向众生、普度众生 ";当行为脱离功德相、悲情相、胜负相时,反而可以走出遮蔽真愿的 " 多重妄云 ",成就最彻底的愿力。

从企业家的角度看,做好企业就是在修行,纳税、提供就业、做慈善是一种自然而生的普度众生的大悲愿,不必刻意去求福报、求功名、求成败,更不要执 " 救世主 " 施舍他人身份去做慈善,正如母亲哺婴时不思 " 伟大 ",本能照护好即是菩提愿,这种不求回报的愿力的能量是巨大而无穷无尽的,所以我很推崇美的创始人何享健的愿力:以禅者心力,干伟大事业,过平凡人生活。

3.当下承担,将宏大的愿力转化为实践行动的力量。禅宗主张 " 心行不二 ",愿力即行动的当体,强调当下承担、勇于行动。禅宗继承《维摩诘经》中 "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 的思想,主张愿力非未来导向的期许,而是当下心性的自然流露,真正的愿力不会悬挂在未来的某处,而是在当下最平常的行为动作中显影。

百丈怀海 "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 的农禅并举制度,正是将菩提心转化为锄头与炊具的每一个动作,这种转化消弭了 " 发愿 " 与 " 践行 " 的间隙,使 " 愿行一体 "" 知行合一 "。苹果的乔布斯、特斯拉的马斯克都是具有 " 创新改变世界 " 的宏大愿力、但他们更是愿力践行者、快速行动者。

正如马斯克所言:" 足够的想象力,快速行动,挖掘一切可能去做不可能 "。

二、心力就是觉知力、认知力。

禅宗强调 " 明心见性 "," 念念见性 ",将觉知力视为心的根本动能,作为心力本体,它既是修行的起点(能觉之心),也是终点(觉行圆满)。

禅宗一方面主张通过修行使心澄明,从而使人更清晰地认知这个混沌而不确定的世界,在混沌中找到方向,做出正确的决策;另一方面,主张 " 觉知即解脱 ",不断地突破 " 觉知障 " 与 " 认知局限 " 以超越烦恼、超越生死,获得真自由;临济义玄 " 随处作主,立处皆真 " 的奥义在于:当嗔怒生起的刹那,觉知到嗔怒的那个 " 知 " 本身即是解脱,《维摩诘经》:" 淫怒痴即解脱 " 在禅宗的实践中,烦恼炽盛处正是觉知力最猛的修持道场。

僧问云门:" 如何是超越佛祖之谈 "?文偃答:" 糊饼 "。这两个字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 当咬嚼面饼时,味觉的清晰觉就是超越生死的涅槃之力 "。

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家一方面都是产业机会的先知先觉者,洞察者及行动者;另一方面也是认知边界的突破者,企业家挣不到认知之外的钱,这就需要企业家不断突破认知局限与 " 所知障 ",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自由。柯达固守胶片认知而错过数码革命,诺基亚专注功能与硬件而认知不到智能与生态。

此谓《金刚经》" 若见诸相非相 " 的反面例证:执着现有认知相,便无法照见新生的非相(颠覆性创新、跃迁成长机遇)。当认知突破二元对立,财富的疆域自然广大而虚空。真正的商业悟道者,能够在用户皱眉的瞬间,深切感知到用户真正的痛点和需求,在技术裂痕的光影中,窥见亿万蓝海。

三、心力就是专注力。

禅宗的心力(般若)与专注力(禅定),是圆融一体的修行实践中相互渗透、层层递进的觉知状态与内在能量。专注力是心力的基石,如《六祖坛经》云:" 定是慧体、慧是定用 ",无散乱之定,则心力易堕为狂慧或枯寂,专注力为心力提供稳定容器。心力是专注力的升华。当专注力穿透摡念执着(如 " 我在专注 "),即转化为照天照地的般若慧光(心力),此时 " 专注不再是刻意维持的状态,而是心体本然的自动自发 ."

禅宗的专注力又称 " 定力 "" 一念心 ",并非世俗意义的集中注意力,而是 " 无住而住 " 的觉知状态,不执着于任何对象,却能清晰照见一切。禅宗的专注力的本质是 " 不专注之专注 ",是 " 无相之定 ",不是 " 心系一缘 "" 死守一物 " 的强制专注,而是 " 于相离相 ",在行动不被相所困住,自由而活泼的专事一心。

禅宗修习专注力的主要方法有:

1.以 " 数息观 " 与 " 随息观 " 收摄六根、修习专注力。" 数息观 " 就是静坐数息,松弛身心,自然呼吸,不控制呼吸,默数出息(或入息)从 1 数到 10,发现散乱,从头再数,循环往复。" 随息观 " 就是放弃计数,单纯觉知呼吸进出时的鼻端触感(冷热、长短)。

2.以 " 话头禅 "(临济宗)与 " 默照禅 "(曹洞宗)斩断纷飞妄念,回归内心澄明寂静。" 话头禅 " 即当纷繁复杂的念头(妄念)升起时,选择一个 " 话头 " 质疑,话头通常是一个看似荒谬、不合逻辑的问题。如公案中的关键疑问句," 念佛的是谁 "," 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 "," 父母未生前,如何是你的本来面目 "。

它的目的,是持续地让你将注意力拉回到这个单一的话头疑问上, 让你将全部的生命能量,聚焦于这个问题本身,安住于这个问题。直到有一天,在 "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 的刹那,像利剑斩断众流,迫使意识从散乱的状态中收敛、聚焦,从而为顿悟创造条件。这种疑情,不是普通的怀疑,而是一种全身心投入,迫切想要 " 参究 " 和了知的巨大能量和专注状态。

这种参究话头不是要寻求逻辑答案,而是要打破思维惯性," 撞击 " 常规范式,当疑情积累到极致,专注也达到顶峰时,可能会发生 " 桶底脱落 " 的顿悟体验,这种体验本身会改变心的专注品质。

" 默照禅 " 即理清思绪,让内心澄静,修习稳定、清晰、广阔、无分别的专注力。" 默 " 指止息妄念攀缘,通过理清思绪,调整身心(如端正坐姿,自然呼吸),让心逐渐平静下来,不随念头跑,让妄念如云飘过天空,自然生灭。这为专注提供了稳定、清静的基础。" 照 " 指保持清晰,无差别、广阔觉知,心像一面明亮的镜子、任何现象(念头、情绪、外在声音)生起时,都能够被觉知照亮。

" 默 " 偏向 " 定 "(止)的稳定力 ," 照 " 偏向于 " 慧 "(观)的觉察力," 默照禅 " 追求的是定与慧的平衡统一,在这种状态下,专注力不是狭窄的聚焦,而是 " 稳定、清晰、广阔且灵活的觉照 ",这种专注力具有强度高、穿透力强的特点,既能容纳变化,又能保持整体的清醒与安定。

四、心力就是创造力。

禅宗的心力是一种能够穿透表象、直抵本质,并从空无中生出万有的心灵能力,是一种最高效、最本源地 " 激活心智,唤醒内在创造力 " 的智慧。

1.禅宗 " 心性本净 "" 智慧本有 " 的思想揭示了人的创新与创造力是人本自俱足的内在力量,是人内心本有潜能的显现。禅修心无杂念、本然纯净的状态,有利灵感与想象力的涌现。

2.禅宗的空性思维能让人不执着于任何固定的概念、成见、知识和经验,勇于打破常规、直接催化创新。禅宗认为 " 缘起性空,本无实体 ",一切事物本质上是空的,不具有固定不变的、孤立的实体,正如《心经》所言:"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真空生妙有。

换言之,一切现有的规则、理论、方法、商业模式都是 " 空 " 的,它们只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因缘和合的产物,并非永恒真理,这使得创新者能从根本上质疑现状,挑战权威,打破框架,去创造新的价值;时空性思维使人思维开放流动,包容无限,创新的灵感往往来自看似不相关领域的连接与碰撞,一个 " 空 " 的、不充斥成见的大脑,更容易建立跨学科的、异质性的连接。

达 · 芬奇之所以能在艺术和科学上都取得惊人的创新成果,正是得益于他那种对世界万物充满好奇,不设界限的 " 空心 "。

3.禅的 " 离相-见性-真空有 " 的思维为创新提供沃土并找到最佳路径。" 相 " 指事物的外在形态、标签、概念和可被感官捕捉的表象,它是我们通过感官和思维习惯所构建的关于世界的 " 景象戓地图 ",但这张地图并非 " 真相 " 本身;" 破除外相 "," 于相而离相 " 就是我们身处于有相有形的世界之中,但我们的心,却不被这些相所迷惑和束缚,只有内心解构这些固有的认知,才能够跳出思维习惯牢笼,直接洞见 " 相 " 背后那个无形又决定一切的本质(见性)。

禅宗认为,执着于 " 相 ",是烦恼的根源,是创新的心障,只有 " 破除外相 "、才能穿透表象迷雾,洞见本质," 生出妙有 ",让灵感和创意自由自在涌现。

4.禅的直观、顿悟激发直觉与灵感涌现,实现颠覆式创新。直观指不依赖逻辑推理,概念分析,语言符号等中介,而是用一颗纯净、不分别的心去直接体验和照见世界。《心经》中的 " 照见五蕴皆空 ",这个 " 照见 " 就是 " 直观 "。

" 直观 ",就是打破 " 概念化牢笼 ",直接与现象本身相遇,让我们看到事物鲜活的本然面目,这为发现事物间全新的、非逻辑的联系(创新的核心)创造了空间。同时," 直观 " 的状态要求身心高度集中又极度放松,物我两忘,为灵感营造了最佳 " 心流状态 ",在此心流状态下、思维流畅而高效,灵感往往会不期而至,创意会自然涌现。

" 顿悟 " 是在 " 直观 " 的持续修行或极致状态下刹那间打破无明,洞察真理的瞬间。创新不是线性推理的结果,顿悟的本质是一种 " 非逻辑的跨越 ",它允许思维从一个点直接跳到另一个看似不相似的点,从而实现突破与跃迁。阿基米德在浴缸里发现浮力定律,凯库勒梦见响尾蛇而发现苯环结构,这种突破性创新就是来自这种 " 顿悟 " 或 " 灵感 "。

" 直观 " 与 " 顿悟 " 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种打破常规,直探本源的认识论,为灵感和创新提供了最强大的心理机制和创新源泉。

5.禅宗的 " 洗心革面 ",以突破性的思维破除 " 我执 ",是不竭的创新源泉。禅的 " 洗心革面 " 是指内在心灵的彻底净化与革新,它意味着:首先要回归初心,要像初学者一样,对一切保持好奇、开放、无成见的状态。其次,要有空杯心态,洗心就是主动倒空杯中旧茶(固有成见),才能装入新茶;洗心就是 " 大死大活 ",一个人只有彻底地死过一回,彻底地放下所有的我执,才能真正地迎来一次脱胎换骨的新生。

再次,明心见性,涤荡尘埃,回归心的本然纯净,让心空明、开放、自在,如实映照万物;只有 " 洗心革面 "," 大 " 才能真正突破 " 我执 " 局限,走出固有的思维定式,摆脱对成功的路径依赖,从而打破认知框架,克服对失败的恐惧,跨越创新的障碍、在自由的想象、非同寻常的联结中产生 " 顿悟 " 式的颠覆式创新。

第五,心力就是 " 无住力 "。

"心无所住 ",具有穿透得失、安度顺逆的自在力量,是禅宗所追求的最高层次的心力。" 无住 " 源于《金刚经》的核心思想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住 " 就是心的执着、停滞、粘附的意思,当我们的心被某一个念头、一种情绪、一个过往的成功或失败死死缠绕时,我们就 " 住 " 了,我们的心就失去了活力和生命力,就心如一潭死水了。

" 无住 " 就是心不执着于任何现象,让心在自由自在中保持一种流动、不滞留、不粘着、澄明的自在状态,这正是 " 无住 " 的状态所自然生发的内在力量,既强大无比,又本自具足,自然而然,源源不断,在全然的开放与流动中,进行全然的创新创造。

这种 " 无住 " 的心力体现为这三种状态:

1.不粘着、具有穿透力。当你的心不驻留在任何一个过去的烦恼(悔恨),未来的担忧(焦虑)及当下的喜恶(贪嗔)时,就心如明镜,能照见事物的本质,穿透一切表象。

2.不滞留,具有应变力。当心像流水一样,无住于任何形状,遇石头就绕、遇悬崖成瀑布、永不停滞。能够汇成最强大的洪流,因为 " 无住 ",所以能应对高度不确定、复杂多变的环境,遇机应变,妙用无穷。

3.不执着,具有自制力和忍耐力。不执着,所以顺境中不惊不躁,逆境中安静如素。心不粘着任何顺逆境遇,痛苦来了,不叠加抗拒;快乐来了,不害怕失去。这就是真正的自在力和忍耐力,一种与万物和谐共舞,自在无碍的力量。

结语

成为一个觉悟的、有心性的人并不是遥不可及、不可把捉:绝对相信本自具足的佛性,就是禅宗的信仰,也是觉悟的根基!

在数智文明时代,有觉悟、有心性的人才,是组织最核心的资产,是人类能够驾驭硅基人并用好AI 的核心能力之所在AI 智能人在知识储存、检索、归纳及解决问题等许多方面可以远超人类,但永远超越不了有觉悟、有心性的人类。有觉悟、有心性的人才具有强大的心力,具有超越 AI、驾驭 AI 的心胜之法。

禅宗智慧不是玄学,而是数智文明时代最先进、最与时俱进的人才开发系统,以禅宗智慧融入现代人才培养开发体系,必将培养和开发出更具想象力、行动力、创造力、抗压力与协作力的顶尖人才,从而真正释放人类生产力的终极创新创造潜能,驱动新质生产力的跃迁。

  —— · END · ——  

为您推荐 :  

周末到北大听名家讲课!

项目:

学制:2 天,16 课时。

时间:正在报名中,2025 年 9 月 13-14 日开课。

结业:颁发北京大学结业证书。

点击链接了解详情

为您推荐:

华夏基石最新推出 2025 企业内训大课:

这套实操方法论,目前已为一线城市的企业内训超 300 场,超 60000 名企业家和管理精英参与学习,2 天学会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顾客经营体系,助力企业实现市场突破和组织变革。

点击链接了解详情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

中国管理咨询的开拓者和领先者

彭剑锋、黄卫伟、包政、吴春波、杨杜、孙健敏领衔

战略丨营销丨研发丨生产丨运营丨品牌

企业文化丨组织人力丨 AI 应用

咨询合作扫码

感谢阅读和订阅《管理智慧》,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最新推送,敬请星标本公众号。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人力资源 机器人 污染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