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新闻 | 湖北 15小时前
北斗:远在天边,近在身边——解码“人工智能+北斗”的武汉实践 | 大城奋进·武汉AI+优势产业调研⑤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清晨,江汉关钟楼的北斗原子钟嘀嗒跳动;白天,武汉街头无人驾驶出租车自如穿梭;入夜,长江江面无人机穿透夜幕监控航道 …… 这些场景,是武汉 " 人工智能 + 北斗 " 产业生态链的缩影。

2025 年上半年,武汉北斗产业规模突破 339 亿元,同比增长 31%,成为中部最大北斗产业集聚区。

这座 " 北斗之城 " 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近日,长江日报调研组(以下简称调研组)深入北斗产业园、重点企业及应用场景,解码武汉以创新链激活产业链,打造北斗产业高地,变 " 天上的北斗 " 为 " 身边的北斗 "。

8 月 27 日,在光谷未来科技城北斗大厦梦芯科技的无尘实验室内,一枚比指甲盖还小的北斗芯片正在经历极限测试。

透过观察窗看到,工程师将芯片置于 -40 ℃至 85 ℃的试验箱中,反复验证其稳定性。

"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新一代 AI 融合定位芯片,相比同类产品尺寸降低 50%,功耗降低 40%,而信号捕获速度提升 20 倍。" 梦芯科技董事长韩绍伟手持样品介绍说,这款逐梦系列芯片在强电磁干扰下仍保持厘米级定位,可广泛应用在无人机、智能驾驶等领域。

这款全球最小全系统全频点北斗芯片,可支持全球 6 大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评价:这标志着中国北斗芯片技术迈入 2.0 时代,过去需要搭载其他卫星定位系统的历史就此终结。

武汉的创新优势不仅体现在芯片上。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成功自主研发 " 湖北造 " 北斗卫星 " 心脏 " ——星载原子钟,已有 45 颗服役北斗三号卫星;九峰山实验室实现无人 20 米高空微波无线充电;华测卫星研发国内首套纯国产化长距高精度激光雷达。

调研组发现,技术突围的背后是持续全链条科研攻关。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姜卫平展示了一组数据:近三年武汉科研团队在 " 北斗 +AI" 领域突破 10 余项 " 卡脖子 " 技术,其中北斗星地协同增强定位技术等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应用于南水北调、雅万高铁等国内外重大工程。

武汉拥有地球空间信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实验室、全国 1/4 的北斗领域院士,这些资源正通过机制创新转化为技术突破。

中研普华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武汉北斗相关专利授权量超 5600 件,国际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 35%。其中,70% 涉及人工智能技术。

8 月 28 日,调研组走进位于光谷的依迅北斗技术研发中心。北斗高精度智能网联终端,一款搭载 AI 视觉识别的北斗农机导航仪能自动识别作物长势,结合北斗定位生成施肥处方图,每亩农田可减少化肥使用量 20%。

" 厘米级定位让单块模组可监管百亩耕地,北斗正成为农业‘新农具’。" 该企业品牌总监徐丁介绍。

在鸣飞伟业技术有限公司车间里,工程师向调研组对比演示传统无人机与加装北斗模块的设备。据介绍,有了夜视功能加北斗技术,无论是黑夜还是雨雾天气,定位都能达到厘米级。

" 目前,这套设备已经应用在长江沿线荆州到重庆的多个站点。" 鸣飞伟业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梦奎说,今年上半年,该企业营收同比增长了 16%。

调研组一行看到,北斗 " 链主 " 企业的虹吸效应日益凸显。光谷北斗产业园已集聚企业 200 余家,覆盖芯片研发、终端制造、位置服务全链条;在新洲 " 星谷 ",一条 " 星箭研产—地面设备—应用服务 " 的航天产业链已然成型;在投资 3.8 亿元的珞珈创新港产业园,北斗与通信技术融合的花园式科创小镇初现雏形,目标是吸引百家上下游企业。

" 从单点突破到全链布局,武汉已集聚 300 余家北斗企业,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2 家、上市企业 5 家,形成芯片、终端、服务的完整生态链。" 市北斗产业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 年北斗产业规模达 640 亿元、同比增长 14.3%,今年产业规模有望突破 800 亿元,明年将冲刺千亿元规模。

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斗作为时空智能的关键基础设施,能与 AI 大模型算法、5G、高精度室内定位等融合;未来,武汉还要谋划推动 80 个北斗产业应用项目,赋能工业制造升级。

从物理距离看,北斗远在天边;从心理距离看,北斗就在身边。

在武汉,已有数百台常态化自动驾驶测试及商业化运营的出租车、小巴、配送车,在北斗精准的车道级定位导航下,安全平稳地跑在路上。

武汉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的智能网联测试道路里程超 3379 公里,开放道路里程与覆盖面积均居全国首位。

这样的 " 智慧触角 " 正延伸至城市每个角落:在中心城区,10 余条无人机物流航线,让汉正街商户从汉口北调货仅需 20 分钟;在光谷广场建成 " 自适应信号灯系统 ",早高峰通行效率提升 40%;在黄陂区永旺智慧农场,无人播种机精准控制行距和深度,每亩水稻增产近二成 ……

转变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思维。8 月 22 日,武汉 " 空天智链云 " 平台上线,标志着北斗生态进入 " 云端时代 "。

" 过去是‘北斗 + 技术’找场景,现在是‘ + 北斗’需求牵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表示,随着 " 北斗 + 高精度室内定位 "" 北斗 +5G" 发展,时空智能将赋能万物互联,创造多个万亿级新质生产力产业。

调研组梳理,聚焦打造千亿产业集群,目前国内各区域竞逐加剧。《2024 中国北斗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北斗产业已进入规模应用新阶段,以武汉、郑州和长沙为核心的华中地区是北斗产业发展的 5 个热点区域之一。

从技术研发到场景落地,武汉的实践揭示了一条清晰路径: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打通 " 产学研用 " 链条,让北斗与人工智能在千行百业中深度融合。

这座 " 北斗之城 " 的雄心不止于此。随着低空经济、元宇宙等新赛道崛起,"AI+ 北斗 " 的想象空间正在打开。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所言:" 武汉有望成为全球时空智能创新的策源地。" 在这场面向未来的产业竞逐中,武汉已锚定航向,全速前行。

来源:长江日报

相关标签

武汉 卫星 芯片 人工智能 ai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