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蛋
最近,吴京的名字再度被推到风口浪尖。但这一次,却不是因为票房奇迹或者硬汉传奇,而是几段古早发言引发了舆论海啸。
" 我跳过楼你跳过吗?我让坦克轧过,你轧过吗?中国的蚯蚓我吃遍了,你吃过吗?" 吴京这些十多年前采访里的豪言壮语,被网友们重新翻出,配合他夸张的肢体动作,再套上魔性的背景音乐,瞬间成为了 2025 年互联网最终的抽象素材。
在抖音上,这些片段被反复剪辑、恶搞,摇身一变成为 " 万能梗 ",被用于调侃社畜、恶搞追星、甚至套用在各类社会新闻里,形成一场全民狂欢。
短短几年,吴京从票房神话的缔造者变成了网络玩梗的对象,这种落差并非吴京本身的骤变,而是观众的文化心态发生了转折。吴京还是那个吴京,他的经历、作品和态度并未有太大变化。真正变化的,是互联网 Z 世代的集体审美与表达方式。
新一代网友在抽象文化的语境中成长,他们不再盲目追随权威,对硬汉人设保持警惕,对任何企图用 " 伟光正 " 标签来收割情绪的行为,往往很难买账。吴京的跌宕轨迹正好映射了时代情绪的一次大迁移。
战狼滤镜的碎裂
吴京真正成为全民偶像,是在 2017 年《战狼 2》横空出世的时刻。
那一年,56.8 亿的票房不仅刷新了中国电影史的纪录,也将 " 战狼精神 " 镌刻进时代叙事。吴京身穿军装、孤身冲锋、手握国旗在异国海域逆风而立的画面,成为一代人的全民记忆。那句 "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 更是被赋予了极强的情感力量,吴京本人因此成了 " 硬汉 " 的代名词。
彼时,观众甚至把他的银幕形象和现实身份直接绑定,仿佛他就是那个随时可以替国出征的 " 战狼 "。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观众逐渐发现,电影里的热血叙事已经无法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心理支撑。十年前,人们会把银幕上那句 " 中国护照,可以在任何地方带你回家 " 当成信心来源;而今天,国人已经有了足够的底气与从容,不再需要通过电影去获得额外的安全感。
现实里的中国人,早已能够自信地走向世界,年轻一代留学生、创业者、科研人员,正在各个领域展现实力。他们的自信并不是来自某部电影里的口号,而是身边真实可见的环境变化与国家的整体进步。
于是,当代网友在面对同样的 " 战狼叙事 " 时,心态发生了微妙转变。那份爱国的热血并没有消失,只是变得更加理性。大家开始意识到,依赖电影角色来投射民族信心的需求已经过去,我们更希望电影带来的是真实的故事、细腻的人物,而不是一遍又一遍的宏大口号。更何况,吴京所塑造的硬汉英雄,本质上也是一种经过商业包装的理想化形象。
在电影市场极度需要民族叙事的年代,他的角色恰好契合了社会心理需求," 战狼 " 两个字就被无限放大。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吴京的超级英雄形象到底是对现实的真实回应,还是一场商业上的精准营销?
诚然,吴京确实为中国电影付出了心血与热血,真刀真枪地跳楼、滚炮火、下水拍摄。但也正是这种极致的拼命,被放到现实社会里去解读时,进一步成了他被讽刺的落点。因为观众明白他拼的是电影,是票房,而不是现实。
抖音上,甚至有网友把《战狼 2》的经典桥段改编成搞笑短视频,用 PS 把吴京摇头晃脑的表情包制作成周边,还有人把战狼冲锋的场景与现实里的美好生活并置,配文 " 现实没有剧本 "。这些行为并非单纯的娱乐,而是年轻人通过戏仿来表达对 " 战狼滤镜 " 的祛魅。
当理想和现实的距离被一再揭开,那个带着滤镜的英雄,终于被看作是一种幻象。" 战狼滤镜 " 的碎裂,代表着观众心态的成熟。人们不再愿意沉浸在由电影营造的虚拟强大感中,他们要求更多现实逻辑的回应。
而吴京,恰恰成了这种转折的象征。
" 个人英雄主义 " 的失效
如果说 " 战狼滤镜 " 的碎裂来自观众对虚拟英雄的质疑,那么 " 个人英雄主义 " 的失效,则更直观地体现在票房冷暖之中。
回到 2017 年,《战狼 2》不仅是一部电影,更像是一种全民情绪的凝聚点。当时的经济发展向好,观众愿意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 " 战狼 " 这类激进的正面人物之上,把走出影院时的热血澎湃当成一种集体共鸣。吴京凭借这一模式,实现了从演员到 " 民族叙事符号 " 的飞跃。
短短几年后,今年的市场情况已发生明显变化。2025 年,中国电影市场热闹不再,各类大片的声势一再减弱。以春节档的《蛟龙行动》为例,虽然同样主打宏大叙事和家国情怀,最终只收获 3.93 亿票房,远不及预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没有明显主旋律标签的《唐探 1900》拿下 35 亿,成为年度爆款。
再比如今年暑期档上映的《南京照相馆》,虽然同为主旋律大片,却依靠细腻的人物与生活化的表达,赢得年轻观众的青睐。这些票房对比的背后,正是市场趣味的流向、整个社会环境的巨变。
换句话说,观众并不是不爱 " 战狼 " 或者没有民族情怀了,而是不再买 " 个人英雄主义 " 的账。过去,吴京的作品在情绪上把握了观众的心理需求,人们愿意在银幕上投射情绪。但当这种模式被一再重复,观众就会产生疲劳感,甚至会反感情绪绑架。
在社交平台上,经常可以看到网友调侃:" 电影票房不是爱国测谎仪 "" 爱国不该用票房来证明 "。这些评价可以说精准刺中了 " 吴京模式 " 的要害:当爱国成为收割票房的手段,那份真诚就被打了折扣。
更值得注意的是,观众对 " 爱国符号化 " 的敏感正在提高。比如,在《东极岛》的宣传中,片方依旧试图用 " 这是属于中国人的英雄主义 " 来引导情绪,但观众却普遍冷漠,甚至觉得是 " 老套路 "。年轻人如今更愿意相信 " 小人物的叙事 ",他们更想看到《南京照相馆》里小人物的生命尊严,而不是一遍又一遍的举国奇迹。
当吴京的 " 英雄主义 " 被质疑成一种廉价化的包装,一旦被戳穿,旗帜便不再能随风飘扬。
某种程度上,吴京的困境也等于整个主旋律大片的困境。他不是不努力,而是时代真的换了。新一代观众对 " 民族叙事符号 " 的期待,不再是看谁能喊得更响、谁能打得更猛,而是希望看到与自己有关的温度与故事。
吴京依然可以拼命,但拼命本身已经不再能换来掌声。
大众审美变迁以后
从 " 战狼滤镜 " 的碎裂到 " 爱国营销 " 的失效,吴京遭遇的质疑与冷遇,其实还在指向同一个核心——大众审美正在极速变化。尤其是到了 2025 年,互联网文化的主流风向已经彻底进入了 " 抽象文化 " 的时代。
吴京那句 " 坦克是没有后视镜的 ",如今成为了梗图工厂的原料。网友们把这段发言剪辑成 " 社畜版 ",配文 " 加班是没有加班费的 ";又有 " 追星版 ",通过整理粉丝的 " 特种兵行程 ",配文 " 追星是不用吃饭和睡觉的 ";甚至出现了 " 主理人版 ",不少品牌方也借梗搞营销,说自己 " 加量是不加价的 "。
吴京的严肃姿态被抽象思维无限解构,而这正是这一代网友崇尚的互联网文化,即 " 把权威变成素材,把庄重变成笑点 "。
与此同时,审美多元化的趋势也在进一步削弱 " 战狼叙事 " 的价值。
在过去,阳刚气质与血性担当曾是电影工业里的稀缺资源。但如今的社交网络里," 温柔 "" 细腻 "" 个性化 " 的男性形象蔚然成风,吴京的硬核人设再次显得格格不入。就像有网友把吴京和女演员邢菲的照片并列,标题是 " 猜猜谁当过兵 "。事实上,长相秀气从不乱秀肌肉的邢菲,才是真正当过兵的明星。
而女性主义思潮的崛起更是在不断挑战旧有叙事。吴京式的 " 男性主义 " 曾是电影叙事的主导,如今,越来越多女性观众拒绝接受这种单一的阳刚神话。
尤其当吴京在采访中说的 " 漂亮女人别进娱乐圈,水太深 " 被翻出来时,这种 " 好心提醒 " 式的父权口吻势必会在当下引发争议。新一代网友迅速指出其中的傲慢与偏见,吴京的人设在这些古早物料的翻炒中进一步崩塌。对年轻人而言," 吴京 " 不仅过时,更显得 " 登味儿 " 十足。
事实上,吴京的遭遇也并不是孤例,而是整个娱乐生态的缩影。任何一个被神化过的形象,最终都可能在 " 去神化 " 的浪潮中坍塌。互联网文化的逻辑就是如此,从不允许某种 " 完美 " 长久存在,而是通过不断的解构、调侃和重组,来表达自我的独立性。
吴京曾经说过一句话:" 每一次摔倒,身体都会记住那个姿势,下次就知道怎么调整重心。" 在电影里,他一次次用身体的极限换来真实感。眼下在现实里,他或许也必须学习如何在新的文化环境中调整重心了。
毕竟,吴京还是那个吴京,但网友,已经不是那一代网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