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创新药领域,一个来自中国的突破正在引发巨大关注:PD ( L ) 1 双特异性抗体(bsAb)。这类新一代肿瘤免疫疗法,正被视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 "DeepSeek 时刻 " ——不仅因为其技术原理的颠覆性,更因为它可能改写全球癌症治疗的格局。
据追风交易台,汇丰最新研报指出,中国恒生生物科技指数今年迄今已上涨 91%,远超大盘 26% 的涨幅。这一显著表现源于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在创新药物研发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特别是在被称为 "PD ( L ) 1 bsAb" 的先进肿瘤治疗领域。这类新型癌症免疫疗法采用双靶向策略,能同时与两个不同靶点结合,增强免疫反应。
过去十年,默沙东的可瑞达(Keytruda)几乎定义了免疫肿瘤治疗的黄金标准。然而,中国药企康方生物研发的依维珂(AK112)在全球临床试验中,已展现出超越 Keytruda 的疗效。今年世界肺癌大会上公布的临床数据更是直接点燃了市场热情,比喻为中国创新药的 "DeepSeek 时刻 "。
根据汇丰的预测,全球 PD ( L ) 1 市场将从 2024 年的 530 亿美元增长至 2035 年的 1000 亿美元,其中 bsAb 将占据约 65% 的份额,成为新的主流。这一过程中,中国药企的先发优势将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关键作用。
双特异性抗体,肿瘤治疗的未来,千亿美元机会
报告指出,传统 PD-1/PD-L1 单抗药物(如 Keytruda、Opdivo)通过解除免疫抑制让 T 细胞攻击癌细胞,但仍有相当比例患者无效或耐药。PD ( L ) 1 bsAb 的优势在于能同时靶向两个通路(如 PD-1/VEGF),不仅增强免疫反应,还能突破耐药瓶颈,覆盖更多肿瘤类型。
在汇丰的基准情景下,预计全球 PD ( L ) 1 市场在 2024-2035 年以 6% 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 2035 年达到 1000 亿美元,其中双特异性抗体将占 65% 的市场份额。
这一增长将受到多种因素推动,包括主要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在 2027-28 年推出、这类药物强大的抗肿瘤效果和标签扩展能力,以及单克隆抗体专利到期。
对中国市场,汇丰预计 2024-2035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8.5%,到 2035 年 PD ( L ) 1 市场将达到 100 亿美元,其中双特异性抗体占 70% 的市场份额,总价值约 70 亿美元(约合 520 亿人民币)。
中国药企的 " 先手棋 "
这一颠覆性疗法的研发主场在中国:全球逾 300 条 PD ( L ) 1 bsAb 管线中,约九成出自中国企业。
康方生物:AK104 和 AK112 已在中国获批,并通过与 Summit Therapeutics 达成高达 50 亿美元的授权协议,正加速进军美国市场。
信达生物:其 IBI363 在肺癌、黑色素瘤等癌种中释放积极信号,计划 2025-2026 年启动全球三期。
三生制药、君实、恒瑞等则通过临床突破与大额授权交易加速出海。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全球制药巨头尚未拥有 PD ( L ) 1 双特异性抗体资产,而是通过授权中国资产进入这一市场:
5 月份,辉瑞支付 12.5 亿美元获得三生制药 SSGJ707 的权益,总交易价值高达 61.5 亿美元;
6 月份,BioNTech 与 BMS 达成 111 亿美元的合作开发协议,项目同样源于中国初创公司 Biotheus。
汇丰预计,未来会有更多交易跟进,先发优势将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关键作用。
谁将成为下一个 "Keytruda"?
多家领先企业正积极推进临床开发,报告指出:
康方生物的 AK112 和 AK104 正进行 10 多项全球和中国 III 期临床试验;
BioNTech ( Biotheus ) /BMS 的 PM8002/BNT327 也处于 III 期阶段,专注于肺癌和三阴性乳腺癌;
三生制药的 SSG707、科济生物的 LM299 和信达生物的 IBI363 预计将于 2025-26 年启动全球 III 期试验。
汇丰认为,这头部五家企业有望瓜分 80% 以上市场份额," 赢家通吃 " 效应或将重演 Keytruda 与 Opdivo 的格局。
尽管前景广阔,PD ( L ) 1 bsAb 仍面临挑战:复杂分子结构带来的研发与生产难度、毒副作用管理,以及医药关税的政策风险。但从长期来看,这些因素不足以改变市场对其 " 颠覆性 " 的判断。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