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淮海新天地,寸土寸金的商圈开出一家名为 " 淮爱∞ " 的公益商店。从书籍、衣物到运动器材,大多陈列商品近乎崭新,却按二手品定价。这家公益商店凭借高性价比 " 圈粉 ",开业迄今近 4 个月,义卖收入近 10 万元,获 12 万元企业捐赠,同步建起近 500 人的线下社群。小店成功造血、实现 " 自运转 ",离不开上海创新探索并推广的社区慈善组织形态——社区基金会。
《上海社区基金会建设指引(试行)》发布 10 年,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社区基金会不仅遍布全市,更从 " 输血 " 转向 " 造血 ",不少专家看来,社区基金会堪比社区治理中的 " 天使投资人 "。从老旧设施更新改造到嵌入各类亲子活动,只要社区有需求,居民有意愿,社区基金会就能出资、埋单。
2025 年 " 上海慈善周 " 今天启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市社区基金会总数达 91 家,年度收入合计 7180 万元,年度公益事业支出 6335 万元。
从鲜活生活场景入手 " 立项 "
社区基金会能否自我造血,直接关系 " 钱袋子 " 和美誉度。
作为全市首家且目前唯一一家具有公募资质的社区基金会,浦东新区洋泾社区公益基金会有发言权。该基金会秘书长任艳萍归结出 " 三多 " 探索——多元治理、多元筹资、多元项目矩阵。
"9 位理事、3 位监事分别来自街道、公益、法律、企业、社区、媒体等不同领域,大家各展所长,助力基金会的内部治理、有效运转。" 她介绍,该基金会鼓励支持居委会联合居民设立社区专项。目前,该基金会的资金来源多样。其中社区小额众捐模块累计逾 500 万元,居民个人的年捐赠数量稳定在逾 2 万人次。
居民为何踊跃捐赠?从该基金会新启动的公益项目能看出一二。今年 1 月起,洋泾社区公益基金会启动 " 亲子收纳营 " 项目,引导孩子整理物品、规划空间,增进亲子关系。
" 从具细鲜活的生活场景入手。" 在任艳萍看来,社区议事活动中有不少金点子。倘若没有社区基金会牵头对接街道、物业等执行主体,并提供相应资金、人力支持,这些金点子很可能就不了了之。
" 通过‘捐赠 - 决策 - 参与’的过程,强化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认为,社区基金会重在鼓励本地居民关注并参与解决本地问题。
从上门要资源到合作找上门
在地性是社区基金会的一大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发展空间仅局限于社区。
10 年前,普陀区在全市率先实现社区基金会街镇全覆盖。普陀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鲁瑶透露,面向社会募集资金的 4 年多时间里,全区各社区基金会累计支持 835 个社区治理创新项目。
她认为,独立募资能力、项目创新能力、平台联动能力等,都是考校社区基金会综合水平的重要指标。凡此种种,指向关键——如何平衡财政支持与自主发展之间的关系。
先从摆脱 " 场地依赖 " 开始。
社区基金会开设公益商店,按传统路径,背靠街道或民政部门既省力又稳当。但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基金会执行秘书长钮明洁作出一个很可能 " 吃力不讨好 " 的决定—— " 看看街道之外的空间 "。
公益商店要造血盈利,市口是关键。钮明洁首先面对的是租金难题。黄金地段商铺的租金,动辄十几万元起步,这并非一家社区基金会可负担。
她带领团队头脑风暴,与商场 " 磨 " 出一套新方案——以月收入的一定比例作为租金。虽然这一模式仅能三个月续签一次,但可控的启动成本,让小店顺利开张。截至目前," 淮爱∞ " 公益商店的收入扣除房租等各项成本后,不仅能维持运营,还略有盈余。
她进一步分析,社区基金会举办的活动通常被收录在各类官方推送中,契合了商场的品牌宣传需求。从上门要资源到合作找上门,她感慨," 公益商店不仅是二手循环小店,也是链接各方资源的重要枢纽。"
杨浦区四平路街道社区基金会执行秘书长孟海勤也有相似观点。" 社区基金会要做价值发现者,探索针对个人的低门槛公益参与路径。" 依托腾讯公益的 " 好事地图 ",该基金会积极鼓励辖区内的商铺化身 " 公益坐标 ",激活社区商业资源、空间资源、专业技术资源,让社区公益可见、可及、可参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