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警,在百姓眼中算得上是最吸睛的警种之一,他们帅气、英武,穿着不一样的警服,总是出现在最危险的现场。在北京市公安局反恐怖和特警总队,民警们各怀绝技,面对穷凶极恶的嫌疑人,面对随时可能炸响的爆炸物,面对隔绝空气、光、声音的深水环境,他们在高压下接受住了考验,屡屡化险为夷。
不管是临危受命处理案件还是日常训练,特警队员的身体和心理都随时处在 " 备战 " 中。特警总队蓝剑突击队队员张权给这样的状态一个注解," 我们的任务就是直面危险,保障身后群众的绝对安全,我们不能输,在关键时刻‘出手就得拿下’。"
当时,排爆民警尹辉的世界是这样的。
远处隐约的警笛声,身后队友通信器里传来的小心翼翼的呼吸声,都被隔绝在厚重的排爆服之外。
排爆服内是蒸笼般的高温,自己的呼吸声在头盔里被放大,汗水沿着额角滑下,蜇得眼睛生疼,但抬手擦汗是不现实的。60 多斤的排爆服压在他的肩背上,每向前迈出一步,都像是在深水中跋涉。这身衣服虽能防止爆炸造成的严重伤害,大大提高生存的机会,但排爆手们心里清楚,如果眼前这枚爆炸装置威力巨大,一旦响了,这副 " 铠甲 " 并不能完全消除所有风险。
前方的它,也许是一个普通的背包,也许是一个不起眼的纸盒,安静地躺在马路边、垃圾桶旁、或者一辆车的底部。但在他的世界里,它是无异于一个危险的潘多拉盒子。他缓缓靠近,稳定呼吸,脑中精密如同计算机般书写出眼下需要严格执行的每一个程序。
与排爆服不一样,排爆手套轻薄柔软,他选中了一件工具,金属质感带来一丝安全感。他所有的气力都凝聚在那一个小小的点上——一个需要被解除的触发机制。尹辉手指沉稳地施力,剪了下去。危机解除,令人窒息的压力这才如潮水一样缓缓退去。
这不是电影里的桥段,是尹辉工作中要面对的真实场景。
尹辉自幼喜欢拆东西,因为父亲是电工,家里的拆装工具、电器、机械元件是他童年世界里的乐高玩具。20 多年后,穿上警服接触爆炸物,尹辉第一反应就是觉得自己可以很快上手。
2011 年进入总队后,尹辉先是成为一名狙击手,2013 年转岗来到五支队排爆大队,正式开始接受排爆科目训练。拆装爆炸物之前,他要学习无线电原理、机械工程基础,甚至化学知识。入队后的前三年,尹辉需要进行无数次重复记忆、反复拆解模拟爆炸物,随后才逐渐开始独立操作。在这段时间里,他认识了成百上千种电子元器件,以及各类炸药。" 有些装置甚至会根据环境的变化发生爆炸,比如根据天气、土壤湿度等。"
▲尹辉在研究手雷引爆机械系统。北京公安供图
化学是尹辉需要学习的重点,对炸药属性的掌握是对爆炸物了解的基础。纸上得来终觉浅,尹辉反复通过实验来测试不同化学品的反应。" 比如黑火药,它对摩擦非常敏感,如果瓶盖上有残留,轻轻拧动时就可能引发爆炸。" 所以,排爆的第一条规则就是 " 不能轻易触碰 ",只有充分了解炸药性质、装置构造后,才能制定出适合的拆解方案。
在真正的排爆现场,总有无法预测的情况。
尹辉记得刚独立操作时,他遇到过一个无法确认的疑似爆炸物。" 我们用 X 光机看到里面有爆炸物的影像,但周围杂物的干扰让我无法判定它的引爆装置是什么。" 最后,他只能一层一层地用剪刀小心剪开包裹,用电光照亮观察里面的结构,直到最终确认这是一个老式的引爆装置。
那次,他深刻感受到排爆工作中的 " 盲区 " 是探索不完的。即便现在自己已经是经验丰富的排爆队员,他也不敢讲未来的每一次都能轻松应对。
在排爆大队,冷静、沉稳是刻在每个人骨子里的特质,这份工作不仅仅是技能上的较量,更是心理上的考验。因此,高压下保持稳定心态也是他们训练的内容。在尹辉眼里,这不需要什么独特的方法,而是浸入日常事务中的一种习惯。他会把每一次的训练都当做真正的实战,哪怕一次拆解持续四十分钟,甚至一个小时,头盔压得他脖子生痛,他依旧要保持冷静的状态。在进行高难度拆解时,尹辉还会专门进行穿针引线练习,帮助他在极度危急的状态下保持手和脑的稳定,并把这种状态变成面对爆炸物的本能反应。
每次排爆任务需要一名主排手和一名副排手搭档完成,前者需要穿上排爆服去直面爆炸物,后者则主要是配合,给主排手辅助着装、准备工具。在排爆大队不成文的规定里,每次处置警情前,主排手会让副排手拍一张照片,任务结束,爆炸物被成功拆解,这张照片就删掉。
▲尹辉(左)和徒弟,也是自己的副排手王思训练时的合影。北京公安供图
第一次作为主排手执行任务前,尹辉拍完照给女朋友打了个电话," 我出个现场 "。当时只有这简短的一句话,他便挂了电话。多年后,已经成为尹辉妻子的她在看到排爆民警出任务前的采访视频后,突然想起多年前那句 " 我出个现场 ",她问 :" 那个现场,是排爆现场吗?" 尹辉说 :" 对 "。
他们知道,成为一名排爆手,就是选择了站在最危险的地方做最冷静、最精细的活儿,需要年复一年千锤百炼成就的拆弹绝技。这份工作不容出错,因为身后有人民群众、有队友、有家人。
在总队还有一支队伍,他们也要独自面对寂静,甚至还有黑暗。
这就是北京市公安局反恐怖和特警总队五支队潜水大队,是全国公安系统第一支潜水队伍。
曾经的专业游泳运动员张念五,在入警前五年里,游泳依旧是他的日常,是爱好,也是体能训练的一个项目。五年后,他被调入潜水大队。
成为一名特警 " 蛙人 " 后的第一次专业训练,就让自觉深谙潜水技能的张念五真切感受到了压力。
压力来自身上六七十斤的装备,作为专业处突力量的特警潜水员,入水与游泳不同,他们不仅需要背着氧气罐,还得身着厚重的防护服维持身体温度,以保持长时间水下作业。
压力还来自水。根据任务的需要,他们往往需要深入到几米、十几米的水下去搜寻或者打捞重要物证。因此,成为潜水队员前,每个人都要扛得住 " 高压氧舱测试 "。潜水员需要进入高压氧舱并被施以 3 个气压,相当于水下 30 米深的压力,测试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调压能力。一般人下水 2 — 3 米耳朵会疼,而他们必须克服这个不适,并逐渐适应,以下潜到更深处。
压力也来自自己。潜水任务执行地点常在野外湖泊河流,未知的深度、水流、能见度以及水下的淤泥水草、玻璃木棍等杂物,都会带来未知的风险。更极端的情况是,有时候需要潜入的水域就是一个 " 臭水坑 ",恶臭气味增加了对工作的干扰。但不管环境怎样,这些困难,必须克服。
▲准备在野外进行下潜训练的张念五。北京公安供图
张念五记得,训练刚开始在室内进行,初入水下潜,自己因为水感很强,很快就游刃有余,指哪去哪。但一到了开放水域,未知和恐惧交织,一臂开外自己的手都看不见,当时他无法劝服自己静下心来寻找目标物。
头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需要进行侧挂训练、模拟打捞训练、水下平行搜索法训练、长距离脚蹼耐力训练……而熟悉这些,也只能说是 " 才入门 "。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 " 蛙人 " 需要经过漫长而持续的训练过程。正因此,特警 " 蛙人 " 是专业门槛高、技术难度高、危险系数高的 " 三高 " 警种。
第一次执行任务,已经是张念五入队的两年后。那是一次搜寻物证的任务,野外湖泊虽范围不大,水深也只有两三米,但水下能见度很低。和排爆一样,潜水任务也需要团队配合,岸上的队友会根据现场了解到的情况,通过安全绳发出信号指引张念五水下摸排的路线和方向。同样是通过这条绳,张念五也要给岸上传回水下的信息,包括是否找到目标物、是否需要帮助,自己是否安全等。
那一次,张念五心里很紧张,预期很快能完成的任务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水下摸排,上岸沟通,循环往复了好几次,但没有找到物证。队友们也对最初的判断产生怀疑," 到底是不是在这一带?"
再次下潜,冰凉的湖水让呼吸、行动都变得缓慢,但思考不能停下,张念五脑子里反复 " 回放 " 平时训练时设计过的情境,想不出自己遗漏了什么。很突然,腿部碰到的一个树干似的条状物让他警觉,他后退几下,伸手去摸,是它!黑暗中,恐惧再次袭来,被张念五狠狠压住,他顺着水流轻轻拉出物证,然后用绳语给队友发出信号," 找到了 "。
" 水底未知因素再多,只要心里有底,就不怕。" 这是张念五应对水下任务的秘诀。
有一年冬天,队里接到冰下打捞任务,当时水面已经上冻,只能凿开一个洞,由 " 蛙人 " 潜入寻找、打捞。打捞难度很大,冰面下刺骨的水流不仅加剧体能、热量、氧气的消耗,更是对潜水队员意志品质和专业技能的极端考验。
▲冰潜训练成为潜水大队每年冬天的必训项目。北京公安供图
在冰层之下的潜水,无论是完成还是中断任务,都须按原路返回,从破冰口出水,辨位难度极高,需要冰下潜水员和岸上的队友高度默契配合。现场勘察、出水保障、应急备案等一系列措施都要完备,可谓 " 一人下潜,全队出动 "。
那一次,张念五和队友们配合严丝合缝,圆满完成了任务。
后来,冰潜训练成为潜水大队每年冬天的必训项目," 我们的职责,就是在别人无法到达的地方,完成任务。"
作为国家一级搏击运动员,张权十几岁起就站在赛场上,早已习惯了高压下的对决。
比赛的高压与多年后他与犯罪分子的较量终究不同,虽都需要在高压环境下作出精确判断、迅速出手,但与犯罪分子的较量却必须做到一招制敌、一击制胜,才能确保百姓平安。
2015 年,张权从首都体育学院毕业后成为北京市公安局反恐怖和特警总队的一名特警,凭借大学期间保持的竞技状态、长期训练积累的身体素质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他被选入总队里的王牌队伍蓝剑突击队。
▲比赛中的张权。北京公安供图
作为首都公安的尖刀力量,张权和队友们都知道,一旦警情下达,说明事态紧急。
多年前发生的一起案件中,现场情况异常复杂,嫌疑人将自己反锁在屋内拒不配合民警工作,蓝剑突击队奉命强攻。
特警队员迅速破拆房门,门开瞬间,攻坚组突入,张权最先进入嫌疑人所在的屋内,在对方还没反应过来前便将其制服,整个过程不足 30 秒。
嫌疑人被控制住后,尽管是深夜,小区里的群众还是激动鼓掌并喊出," 人民警察好样的。" 这赞誉声让张权心里的紧张感瞬间消解,即便是在事发多年后的讲述中,他刚刚拧紧的眉头瞬间散开,笔直的腰板不自觉又挺了挺," 很开心,很骄傲,说不出的热血澎湃,同样是经历对峙,但这是搏击赛场上不会有的感受。"
在一次行动中,他与师父再次搭档,要对一名惯犯进行抓捕。对方体格健壮,一米九的身高,体重超过 200 斤。
为了做到万无一失,他与师父制定了详细的抓捕计划,并在对方从住所前往地下车库的路上展开了行动。全程也就五六秒的时间,张权和师父从后路包抄,迅速将对方制服。相较于此前的正面强攻,他感到这次行动更从容,也更冷静。
蓝剑突击队处置的警情复杂、多样,演练一直在进行,重复的动作 " 喂 " 给肌肉形成记忆,持续的体能训练保持着队员们随时出征的状态,此外,他们还会根据新的犯罪类型设计出新情境,做好应对一切的准备。
▲在张权看来,唯有日复一日严苛、不间断地训练,才能在最需要的时刻展现出 " 竞技状态 "。北京公安供图
从 6 岁开始学习传统武术、跆拳道、搏击,到如今,无论勤务、出警、休息如何轮转,他每天都要抽出一到两个小时进行力量训练,在他看来,健硕的体形和干练的气质本身就能形成强大威慑。
张权的 " 备战 " 状态从没有消失过,竞技体育让他对成绩、名次有近乎极致的追求,如今在工作上,无论是面对什么样的任务,都让他笃信,唯有日复一日严苛、不间断地训练,才能在最需要的时刻,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身体状态和高度集中的 " 竞技状态 ",确保关键时刻 " 出手就得拿下 "。
如今的对决,他不仅不服输,而且绝对不能输,因为身后不再是看体育比赛的观众,而是需要他挺身而出去保护的人民群众。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