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派财经原创(ID:paicj314)
文:李唐
育儿补贴落地,奶粉品牌急着寻求增长?
随着 3600 元 / 每年的国家育儿补贴落地,一则 " 育儿补贴还没到账,奶粉就涨价了 " 的说法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引发众多育儿家庭的担忧。
深层次原因,在于对早已经受到产业红利周期见顶影响的奶制粉品牌而言,算得上是政策或者市场信心层面的及时雨,可也可能想趁机谋求利益。
诸多品牌中,以飞鹤尤为明显,曾夺得市场冠军后独占行业鳌头的头部品牌,多年以后,时代红利愈发变少,飞鹤利润大跌超过 40%,至于其他几个品牌,也同样承压。
大背景是,近年国内奶粉陷入产品同质化、营销低层次和市场规模体量萎缩的多重困境,在此环境下,国内婴儿奶粉头部企业极致内卷。
对整个行业而言," 增长 " 瓶颈成了诸多品牌玩家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奶粉行业的增长难题
我们以拆解飞鹤的业绩为例,"增长难"成了整个婴幼儿奶粉行业最显著的特点。
据飞鹤发布 2025 年上半年业绩报告,飞鹤实现营收 91.5 亿元,净利润 10.3 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64.8 亿元,营收同比减少 9.98%,净利润同比下降 46%,净利润大跌。
回看历史,下滑并不是这家企业今日才出现的业绩难题,而是历经了过山式的业绩变脸,在 2021 — 2024 年期间,飞鹤奶粉虽然连续 4 年保持了全球销量榜首的位置,但高峰辉煌时代则成为历史。
到 2024 年,虽然业绩有短暂恢复增长,飞鹤实现营收 207.5 亿元,同比增长 6%,净利润 36.5 亿元,同比增长 11%。但从更长时间维度看,飞鹤从 2020 年开始业绩就呈下滑趋势,尤其是净利润,2020 年约为 74 亿元,到 2024 年已降至 36 亿元,近乎腰斩。
飞鹤的业绩承压并非孤例,而是整个婴幼儿奶粉行业困境的缩影。除飞鹤外,头部品牌均面临市场规模萎缩与竞争加剧的双重挑战。
伊利金领冠虽在 2024 年实现双位数增长,但据行业数据,其增速较前几年已明显放缓,且为维持市场份额,渠道促销力度持续加大。
君乐宝方面,尽管婴幼儿奶粉增速领先行业,但渠道库存压力显现,同样不得不通过一些活动活动消化库存。
至于一些国际品牌,当前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持续被本土品牌挤压,2024 年合计市场占比跌破 30%,为应对竞争,部分产品价格较 2023 年下调 10%-15%。
行业整体受出生率下滑影响显著,2024 年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规模同比下降 7.4%,所有品牌均面临 " 存量博弈 " 的残酷竞争,规模化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业绩变动往往来自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飞鹤自身给出的理由是," 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向消费者提供生育补贴,致使公司收入有所下降;为落实 " 鲜萃活性营养 " 战略,保持货架产品的新鲜度及健康度,降低了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渠道库存;公司收到的政府补助减少以及对全脂奶粉产品进行减值计提。"
明面上这合理解释了企业经营层面的数据指标变动,站在行业视角实则更多地来自产业红利周期的稀释殆尽。
换句话,规模收缩已成企业业绩增长顽疾。
数据显示,我国 0-3 岁儿童数量从 2016 年的 5090 万人降至 2024 年的 2820 万人,降幅达 44%。2023 年中国出生人口降至 788 万(出生率 6.5 ‰),奶粉市场规模也同比萎缩 4%;2024 年出生人口虽因 " 龙年效应 " 小幅回升至 954 万,但对行业整体的带动作用有限。
婴幼儿奶粉高度依赖婴幼儿的规模数据,生育率的下滑对奶粉行业的影响显而易见,尤其是对规模需求较大的行业龙头企业。
研究数据显示,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市场规模自 2021 年起持续下降,从 2021 年的超 1700 亿元下降到 2023 年的超 1400 亿元。预计到 2028 年,规模将不足 1200 亿元。而据 AC 尼尔森数据,2024 年婴幼儿配方奶粉销售额下降 7.4%,下降幅度较 2023 年收窄 2.4%。
但奶粉行业内卷不会因此而浮现曙光,玩家们的应对周期变动的反应还是慢了半拍。
在一业内观察人士看来," 在供给方面,部分奶粉大品牌继续追求业绩增长,增加供给,导致奶粉市场价格难以稳定;在渠道端,由于客流量的整体下滑,为了争夺客户,部分母婴店不断降价恶性竞争,甚至把部分热门产品卖成负毛利,赔本引流。"
此番现象犹如中国新能源汽车赛道的尴尬局面,通常企业会针对产业周期适当 3~5 年乃至十年的产能规划、工厂设计,在婴幼儿奶粉行业则对应新出生人口规模来规划,没想到出生人口快速减少,也带来了产能的集体过剩,企业商业化投资回报普遍面临失。
相较把增长难题症结归于人口矛盾,不妨把问题具体落到企业战略转型中来,如同上述所言,飞跃的不够快。
全龄化布局成趋势
实际上,大家对增长的探寻一直没有停止,多招齐下构成了一套自救逻辑。
第一个招数是补贴,在大多数人眼里这个招数以往大多出现在 " 电商 "" 新能源汽车 " 以及如今的 " 外卖 " 等行业,企业借助持续的价格效应以换取竞争和量的增长,某种程度上烧钱为行业带来了数字规模上的增长。
奶粉行业亦有蠢蠢欲动,甚至已经顾不得各有多内卷了。
2025 年,中国乳业三巨头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生育补贴大战。飞鹤也是率先打响了第一枪的头部企业,宣布投入 12 亿元启动全国性生育补贴计划,成为国内首家面向全社会推出此类补贴的民营企业。该计划为符合条件的孕期家庭提供不低于 1500 元的补贴。
飞鹤试图提前锁定潜在客户,为未来的市场竞争抢占先机。这种 " 放长线钓大鱼 " 的营销策略,本质上折射出飞鹤应对难增长的无奈,当前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的激烈竞争态势。
从补贴规模来看,飞鹤投入 12 亿元补贴,按每户不低于 1500 元计算,预计开发 80 万新客;而伊利和君乐宝各投入 16 亿元,以每户 1600 元的标准,目标都是百万新客量级。这场补贴大战的背后,仅从补贴规模看飞鹤貌似落后了半拍。
第二招在产品侧。目标是砸向非婴幼领域。
具体看,奶粉行业的企业们这些年不断布局成人奶粉、液态奶、营养补充品等多元化业务。
这意味着大家需要在消费者人群方面进行更有广度的渗透,其中 " 一老一小 " 方向的营养品转型仍是乳企重点布局的方向。例如,《2024 中国儿童营养趋势洞察报告》显示,截至 2023 年,我国 3-12 岁儿童人口规模达 1.68 亿,是 0-3 岁婴幼儿人群的 5 倍多。
老龄群体层面,据 QuestMobile 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 50 岁以上人群的全网渗透率达到 26.5%,人群规模已经达到 3.2 亿人,且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互联网助力数字消费发展蓝皮书》,60 岁及以上银发网民网络购物使用率为 69.8%。
两大新群体都具备数亿人的消费潜力,这对奶制粉说具备足够的吸引力,比如,实际上飞鹤的产品结构也的确已经全力向孕妇婴儿、儿童青少年、健康食品、营养健康 4 大业务领域拓展。资料显示, 其他品牌也有类似动作。
伊利早在 2018 年就布局成人奶粉、儿童营养品,欣活系列中老年奶粉市占比达到 28%。
君乐宝聚焦 " 儿童成长奶粉 " 赛道,推出针对 3-12 岁儿童的 " 小小鲁班 " 系列,2024 年该系列营收突破 30 亿元,占总营收 12%。还有雀巢,通过收购本土营养品公司加速布局成人功能性奶粉,2024 年其在中国的成人奶粉市场份额升至 18%。
但遗憾的是,这些群体对奶粉的需求频次不如婴幼儿,整个行业玩家们在产品端的 " 第二曲线 " 尚未完全浮现。以飞鹤为例财报显示,2024 年,飞鹤多元业务营收合计 16.86 亿元,占总营收不到 10%。
目前行业都持续 " 全年龄 + 全功能 " 的产品矩阵。节奏方面大家都尚有进步空间。
拐点尚待出现
奶粉行业的增长难题并非只出现在某一个身上,在全力开拓新的业务板块的同时,奶粉品牌也需要等待下一个风口。通俗地理解,新探寻的业务的商业化前景还不够明朗,行业的转型才能带来新的拐点。
目前奶粉产业日渐从单一的品类向全家营养转型,这与国家倡导的大健康趋势不谋而合,业内人士普遍认为," 待成人功能性营养品市场完全成熟后,行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和红利期。"
同时也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技术突破难度大,二是缺乏成熟的渠道体系。因为与婴幼儿奶粉拥有母婴店主流渠道不同,成人功能性营养品目前缺乏主要承载渠道。
其实在整个行业转型期,各品牌在技术、渠道、战略上的差异逐渐凸显。
伊利攻关功能性蛋白、益生菌等核心技术,其成人奶粉的 " 双蛋白配方 " 获得市场认可;渠道变革上,君乐宝加速线上渠道布局,2024 年电商营收占比达 35%,超过线下母婴店;蒙牛将资源集中于 " 全家营养 " 赛道,剥离非核心业务 .....
整体来看,行业正从 " 婴幼儿奶粉单一增长 " 向 " 全家营养多元增长 " 转型,但技术突破、渠道适配、战略聚焦将成为决定品牌能否率先走出阵痛的关键。任何企业试图通过 " 补贴加码、产品布局、出海寻路 " 等策略所形成的商业回报,都还需要市场、消费者共同检验。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