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松下电子材料(上海)有限公司(下简称松下电子材料)位于奉贤区的新工厂将正式动工建设。过去 6 年里,松下集团已在中国落地 20 个投资项目。
" 我们会继续深耕中国市场。"8 月底,松下控股株式会社全球副总裁、集团中国东北亚总代表本间哲朗在日本东京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松下控股株式会社全球副总裁、集团中国东北亚总代表本间哲朗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陈鹏丽 摄
在过去的 2024 财年(2024 年 4 月至 2025 年 3 月),松下集团实现营收 84582 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4074 亿元)、纯利润 3662 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176 亿元),其中在华收入规模占全球营收的 24.4%,利润规模占全球总额的 30%。
目前,家电和住宅设备业务收入约占松下集团在华收入的 1/3,电子元器件、自动化生产设备、电池和汽车零部件业务收入约占 2/3。
本间哲朗告诉记者,未来 3 至 5 年,松下集团在中国市场的能源和 AI 两大板块业务预计会有很大变化,这也是松下集团主要的投资方向。
松下集团认为,中国不仅是制造大国,还是创新大国、工程师大国,未来,松下集团将在中国市场强化现地化研发。
下一个五年押注什么?
" 在华日本企业对中国未来市场的期待没有很大变化⋯⋯我觉得很多日本企业对中国市场拥有相当大的期待。"8 月底,本间哲朗在日本东京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提起了中国日本商会近日新鲜出炉的《会员企业景气 · 营商环境认知问卷调查》结果。该调查结果显示,尽管部分受访日企表示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有所下滑,但仍有超过半数受访企业将 " 增加或维持 " 在华投资。
7 年前的 2018 年,本间哲朗接到松下集团高层的一项任务——弄清楚 " 为什么松下在中国市场不行了 "。
2019 年,松下集团 " 对症下药 ",宣布成立将事业和地域统括职能合二为一的松下中国东北亚公司,总部设置在北京,这是松下集团首次在日本以外成立事业公司。
之后,在本间哲朗的带领下,松下集团在华业务重回增长轨道。现在,本间哲朗还担任着中国日本商会会长一职,向日本企业传递中国市场的变化、经验。
本间哲朗告诉记者,2025 财年第一季度(2025 年 4 — 6 月),松下集团在华销售额同比增长 3%,营业利润同比增长 26%。他介绍道:" 在电子元器件和生产设备方面,由于生成式 AI(人工智能)服务器的需求扩大,加上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和造船业表现强劲,使得(中国市场)过去 15 个月的业绩一直保持良好。"
2024 财年,松下集团的全球营业额与纯利润均重新同比下滑。今年 2 月,松下集团对外宣布,集团内部将进行大刀阔斧的经营改革,希望借改革求变,实现收益改善。
本间哲朗就此向记者进一步总结称,这次松下集团的经营改革主要是对日本和欧洲市场进行,对中国市场的影响比较有限。过去 6 年,松下集团的家电和住宅设备业务在中国设立了地域性事业公司,让 " 中国成本 "" 中国速度 "" 中国模式 " 成为松下集团 5 万名在华员工的工作准则。" 这次我们的挑战是——过去 6 年在中国实现的改革如何在全球展开。我认为,几个产品的全球运营中心未来很可能从日本转到中国来。" 本间哲朗表示。
下一步,松下集团主要的投资方向有哪些?本间哲朗给出的答案是:AI、能源领域。其中能源方面囊括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钙钛矿电池、氢能等。
松下草津工厂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陈鹏丽 摄
AI 浪潮下的机遇与危机
" 我们会继续深耕中国市场。松下电子材料的团队在上海等城市投资建新工厂,这是为了支持中国的生成式 AI 团队、半导体团队还有电动车动力电池团队。" 本间哲朗介绍。
8 月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走访和调研了松下机电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松下机电,亦称 PID)在日本东京虎之门的总部。在这里,松下机电工业自动化系统 BU 长张健向记者介绍,在 2024 财年,松下机电实现总销售额 1.1 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530 亿元),占松下集团整体收入的 13%。其中,PID 在中国的总销售额为 168 亿元人民币,员工约 1 万名。松下机电在全球拥有 77 个基地,在日本之外的海外国家和地区分布着 48 个基地,在中国大陆有 12 个,可见中国市场对松下机电业务的重要性。
目前,松下集团在中国也正加快投资布局 AI 相关业务。据悉,今年 9 月,松下电子材料位于奉贤区的新工厂将动工建设。
本间哲朗透露,公司针对 AI 服务器的电容器在 2024 财年实现销售额翻倍,电子材料销售额也同比增长了 133%。张健也告诉记者,接下来,PID 会将经营资源重点投入于车载 CASE(CASE 指联网、智能化、共享和服务、电动化)、情报通信基础设施(AI 服务器等)、智能制造三个重点领域。
机遇之外,松下集团也有危机感。本间哲朗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道,现在中国国内利用 AI 技术的趋势非常明显,所以 " 我们不好好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话,也不容易生存下去 "。因此,松下集团在中国推进了 " 全员 AI" 的想法,让所有员工使用 AI。
记者获悉,日本本土企业在 AI 赛道上的脚步与全球市场并不十分接轨,存在一定差距。这是因为在日本的社会文化里,对新技术规模应用的态度偏向严谨,相比之下,中国更倾向于 " 边做、边用、边改 "。
本间哲朗说,在 AI 业务上,松下集团的规划是:一方面为 AI 服务器的供应商提供关于零部件、生产设备的服务;二是用 AI 技术支持开发 ToC(对消费者)产品和 ToB(对企业)软件。他透露,松下电器软件开发(大连)有限公司正致力于 SLM(小模型)的开发,以此用于智慧家电和住宅设备的控制。
强化现地化研发布局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在本间哲朗的带领下,松下集团过去 6 年中在中国人才开发本土化、人事政策本土化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一批来自中国的年轻管理层走到了事业部主管岗位。
现在,松下集团在中国的 5 万名员工中,有 1 万名从事软硬件研发、品质技术和生产技术研发工作。"6 年前,我来中国时,(这里)软件开发人员大约有 1000 人,现在增加到了 2000 人⋯⋯我希望未来 5 年,这些软件开发人员数量至少翻一倍。" 本间哲朗展望道。
本间哲朗说,在松下集团眼里,中国不仅是制造大国,还是创新大国。" 因为日本是一个人口减少的国家,即便我们努力尝试,在日本国内也难以招聘到这么多的研发人才,所以希望在中国扩大研发人才(数量)。" 他介绍说。
张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我们希望把中国和日本做区分,日本主要做要素技术研发,着眼未来 10 年的技术开发,而中国要做产品的现地化研发。"
本间哲朗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 我们希望继续扩大 FA(工业自动化)中国研发团队。之前他们仅支持我们在中国销售的产品而已,现在我们已经开始挑战(看看)供给欧洲的产品能不能在中国研发。有这种想法。"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