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 " 易中天 " 之后,阳光电源(300274.SZ,股价 136.98 元,市值 2839.89 亿元)股价屡创新高,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关注。
截至 9 月 8 日收盘,阳光电源市值约 2840 亿元,超过隆基绿能(601012.SH,股价 17.99 元,市值 1363.29 亿元)和通威股份(600438.SH,股价 24.08 元,市值 1084.08 亿元)市值总和。按照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曹仁贤持股比例 30.46% 计算,其个人持股市值在一周时间已经增长超 200 亿元。
2025 年半年报显示,阳光电源储能系统产品的销售收入超过光伏逆变器。一代光伏逆变器龙头,晋升光储新王。本着 " 生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储备一代 " 的思路,阳光电源还将启动新业务,布局 AIDC(AI 数据中心)电源业务,重点瞄准海外市场。
安徽高校老师 " 突围 " 光伏逆变器
" 老师 " 是曹仁贤最早的光环与头衔。曹仁贤生于 1968 年,1985 年考入合肥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1989 年本科毕业后留在本校攻读电力电子专硕学位,1993 年毕业。毕业后,曹仁贤进入合肥工业大学任教。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业内人士喜欢称呼曹仁贤为 " 曹老师 "。1997 年,曹仁贤创立阳光电源,从一间不足 20 平方米小屋白手起家,最开始生产一些传统能源产品,如 UPS 不间断电源和应急电源,以此反哺逆变器业务。2003 年,公司自主研发出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10 千瓦光伏并网逆变器,打破了国外企业技术垄断。
2004 年,曹仁贤做出一个大胆决定,砍掉盈利的传统电源业务,专注于光伏逆变器。当时,中国光伏企业几乎一片空白,行业正历经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阶段。彼时,我国对光伏发电实施了特许权招标和金太阳工程以及对非招标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实行全国统一的标杆上网电价、对风电实施了分类的风力发电上网电价等。在政策东风下,阳光电源不断壮大。
2011 年 11 月,阳光电源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公司业务迎来转折点,将扩大产能、拓展市场和提高研发水平视为主要任务,并将国际化战略进行到底。
2024 年 12 月,阳光电源披露计划在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2025 年 8 月 25 日,公司公告拟发行 H 股并申请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2025 年上半年,公司海外业务销售收入达 253.79 亿元,同比增长 88.32%,占总营收的 58.3%。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公司已在海外设立超 20 家分支机构和 600 多个服务网点。
而凭借阳光电源出色的表现,曹仁贤的个人财富也水涨船高。在《2024 胡润百富榜》中,曹仁贤、苏蕾夫妇以 520 亿元财富位列第 72 名,自 2013 年起已连续十二年登榜。
主营业务格局有变化:储能成增长主引擎
光伏逆变器业务的耀眼光芒,在一定程度上让同期成长的储能系统业务显得较为 " 低调 ",事实上,阳光电源很早就展示了对储能业务的重视,也是国内最早布局储能领域的企业之一。
2017 年,曹仁贤曾撰文指出,储能是实现可再生能源高比例接入电网的必要手段。无论从现在还是长远看,储能都是解决间隙能源稳定出力的最终出路,是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健康发展的最佳解决方案。它的效益不仅体现在存储电量上,而且能够平滑电力资产,打破传统电网主架构,最终实现彻底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变革。
据悉,阳光电源储能业务依托全球领先的电力电子、电化学、电网支撑 " 三电融合 " 技术,打造专业储能系统。
如今,光伏行业仍在重构格局与产能,但阳光电源已经提前走出独立行情,这与其抓住储能业务爆发的风口息息相关。
储能系统逐渐成长为阳光电源的核心业务,该部分业务爆发在 2024 年已见端倪。2024 年 11 月,公司与英国 Fidra Energy 签署 4.4GWh 储能合作协议,系欧洲最大储能合作协议。同年 12 月,又与一家菲律宾上市企业签署 1.5GWh 储能系统合作协议,系东南亚最大储能系统订单。
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公司储能系统收入达到 178.03 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 127.78%,营收占比达到 40.89%,成为拉动业绩增长的 " 主引擎 "。
同时,作为公司支柱的光伏逆变器业务,2025 年上半年营收比重已降至 35.21%。前不久,市场研究机构 InfoLink 发布了 2025 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系统出货排名,阳光电源超过特斯拉,跃居全球第一。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