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高校新生家长会成为网上热议的焦点,不少网民直言大学新生家长会让大学成为高中的延续,更有人谈到这是培养巨婴。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从各高校的家长会内容来看,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家长会主要向家长开放大学校园并介绍人才培养方案和校园生活;昆山杜克大学等高校更是定期举行家庭周末活动,向家长介绍学校的教育模式和学校文化。
从高校人才培养来看,大学新生家长会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对学生、家长和学校来说,都有特别的价值。而从学生的成长以及教育的发展来看,多一些对教育的了解和理性认知,少一些对教育的 " 围观 " 和 " 信马由缰的想象 " 和指责,让教育回归教育,才能为我们的育人提供更好的环境。
学生成长新阶段教育的 " 离合与换挡 "
众所周知,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时,对学生或者幼儿的培养,强调的是家校共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目前来看,小学时期家校高度绑定,边界模糊,家长和学校共同介入学生的生活学习过程和细节,形成 " 管理共同体 ",帮助学生日常生活、行为规范、价值养成;中学阶段家校进入过渡式协同,学校承担更专业的知识传授和升学指导、能力培训。家庭转向辅助支持,逐渐减少对日常事务干预,但仍关注学业如升学备考表现、行为规范。学生进入半自主状态,逐步树立自我意识,自主规划学习和社交选择,但仍需家校引导。
大学阶段家校关系更多体现 " 守望式协同 ",各方以 " 学生发展独立成长 " 为共同目标,学校不包办、家庭不干预、学生不依赖。
当学生进入大学后,学生是学习成长决策的主导者,自主选择学业、生涯、生活,对结果负责,逐步实现独立自主的成年人的转变。学校提供平台和条件,负责专业教育、创新资源、能力拓展。家庭发挥情感支持和价值选择的支持者,尊重和鼓励学生健康成长,不再干预学业社交等具体事务。
但是,当下即便是高中期间,很多时候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对待学生仍然可说是大包大揽,大到学生的志愿选择,小到日常的生活琐事,更不用说家长们往往如临大敌的电子产品管理。在这样的情况下,期待暑假 3 个月后,学生就已经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思想成熟的成年人,这并不现实。
而近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新生报到的仪式感和开学典礼,并且广泛开展新生家长见面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提醒学生,大学第一天就是学生开始独立成长的出发站,而家长会往往也意味着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交接棒,同时也提醒家长面对孩子的成长、独立,进入 " 守望者 " 的角色。
让家长更多了解大学,是全球高校通行做法
其实,家长会不仅仅只有中国的大学有,可说全世界知名大学都将家校沟通作为一项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而家长会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当然,大多数高校的家长会都并非强制性的,而是为家长提供了解自己孩子成长环境的一种选择。
比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高校不仅会在新生入学时有家长见面会,还会举办家长周末活动,比如,2023 年 3 月,哈佛大学邀请 2024 届学生的家人来校园,参加哈佛学生事务办公室主办的家长周末活动时,就举办了校园开放、讲座、参观哈佛博物馆、图书馆和宿舍等活动。哈佛的校长、学院的院长也会在以学生生活、毕业典礼和毕业后职业为主题的活动中向家长们发表讲话。
耶鲁大学每年也都会举办家长周末活动,比如,向家长提供了 " 大学最新情况 " 介绍,展示学生团体、开展宿舍接待等活动,以及众多文化、学术和社交活动。
斯坦福大学有举办家庭周末的传统。去年 2 月的家庭周末活动有 5500 多人参加,除了开展校园游览、小组讨论、在宿舍用餐等活动之外,校长理查德 · 萨勒(Richard Saller)和助理教务长沙山克 · 乔希(Shashank Joshi)还主持了名为 " 新生谈话 " 的小组讨论,为家长提供了解学校和学生生活的机会。
瑞士富兰克林大学还会举办家长和家庭迎新活动,这一活动包括介绍各类信息、校长接待以及 " 瑞士风味 " 自助晚餐等,让家长了解校园生活。
家长会究竟谈什么?
从笔者了解到的大多数国内高校的家长会而言,大学更多基于 " 立德树人 " 而非 " 应试为本 " 的逻辑共识,向家长传递的信息更多是 " 放手让学生试错 "" 尊重学生自主性 " 的理念,而非讨论学生成绩、人际关系,更不会像中小学家长会那样,对学生进行评判。
学校传递这些信息,是希望通过让家长更多了解学生自主管理的相关内容,鼓励家长主动 " 划界 "、逐步 " 放手 ",避免包办解决所有问题,以及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具体事务的过度干预,更是缓解家长对 " 成绩排名 "" 评优保研 " 的过度焦虑。因为,近年来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改革,学校通过向家长说明大学培养方案、学分制度、心理健康支持等 " 陌生领域 ",让家长减少焦虑,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另一方面,学生在长期包办的情况下,确实存在进入大学后心理难以调试,甚至学业无法适应的情况,学校与家长建立沟通桥梁,也是方便为学生及时提供支持,家长在了解到情况后,也可以有的放矢地和学校或者学院进行沟通,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并且在遭遇特殊情况下和学校建立必要链接,如学业预警、心理危机等,避免过度干预,如频繁联系 " 安排 " 学生生活、挤压学生成长空间。
当然,我们也要提醒,家长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支撑力量,有独特的情感优势,家长尊重教育规律和高校管理规范,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理解并支持学生自主理性选择,而非只问成绩,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成长,避免过度介入个人事务和管理细节,当学生遇到正常挫折时,家长不必通过 " 向学校施压 " 方式解决孩子本可自主处理的问题,而是鼓励孩子主动与老师沟通,培养其韧性和责任意识。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双方应及时对接形成支持合力。
当家庭和学校能够匹配学生成长节奏、明确各自责任边界、动态调整互动方式,从而实现从家校 " 绑定 " 到 " 协同 " 再到 " 守望 " 的有序过渡,彼此 " 不越位、不错位、补位不缺位 " 时,才可能更有利于学生从 " 被动成长 " 到 " 自主成熟 ",这也是遵循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和坚持。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