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理模型塑造了大规模发展的新曲线,即推理规模定律 "
作者:苏打
编辑:tuya
出品:财经涂鸦(ID:caijingtuya)
公司情报专家《财经涂鸦》获悉,9 月 11 日,源码资本投资合伙人、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宏江在 2025Inclusion · 外滩大会开幕式主论坛中,分享了对于大语言模型、AI 智能体和智能体经济的思考。
他表示,大模型的 " 规模定律(Scaling Law)" 仍然有效,而智能体与经济结构转型将深刻重塑社会。
同时," 推理模型的出现,塑造了大规模发展的新曲线——推理规模定律(reasoning scaling)"。他指出,上下文(Context)、记忆(Memory)等层面对计算的需求,也将会持续推升 scaling up。"
此外," 大语言模型通缩 ( LLM flation ) " 也将进一步强化规模定律。大模型单位 token 的价格在过去三年中快速下降,随着大模型性能的持续提升,使用成本会不断降低。
产业化方面,AI 正在驱动基础设施大规模扩张。例如,OpenAI 的 Stargate 和 Musk 的 Colossus 等项目,100 万个 GPU 的耗电量,相当于北京市用电量的八分之一,2025 年美国主要科技公司的 AI 相关资本开支预计超 3000 亿美元。
" 人类正在进入智能体群(agent swarm)时代,也就是数量庞大的智能体之间彼此交互、执行任务、交换数据、交换信息,甚至交换任务," 张宏江总结道,而人类与这些智能体群的交互,将构成所谓的 " 智能体经济 ( agent economy ) "。
未来,模型和 GPU 算力会成为组织的核心资产,Agent 将重塑企业流程," 超级个体 +agent" 会带来巨大的结构性变革。
以下为张宏江演讲原文(根据表述需求有所删减):
各位嘉宾早上好!刚才我们仰望了星空,现在让我们聚焦落地实践。接下来我将回顾过去半年(尤其是春节以来)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进展,重点解析大模型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落地的实际表现。
过去半年中,首先最令人振奋的进展莫过于 DeepSeek 的横空出世,发布后七天用户规模就突破了 1 亿,刷新了历史纪录。 这一成就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同时实现了 " 性能接近全球顶尖模型 " 与 " 成本仅为行业零头 " 的双重目标。
当模型同时具备低成本和高性能时,一个经济学基本规律被激活——成本下降会直接刺激需求的大规模增长。这一现象正在推高全球对算力的需求。
其次,大模型普及加速。大模型的普及程度如何?以美国市场为例,早期阶段大模型的日活跃 / 月活跃用户比例仅约 14%,2025 年 3 月这一比例已提升至超过 30%。7-8 月,大模型使用增长率达 71%,且用户行为发生质变——许多人不再仅将其用于搜索或问答,而是将其视为 " 生活陪伴者 "。
这一趋势直接体现在用户规模上:美国大模型的周活跃用户已超过 7 亿。同时,企业端对大模型工具的接受度也在快速提升,尤其是推理模型推出后,OpenAI 的 GPT 系列(如 GPT-4)、Anthropic 的 Claude 等产品的企业用户使用率显著增长。
综合来看,2025 年堪称大模型应用的 "5G 转折点 ",正从 " 辅助工具 " 迈向 " 核心交互伙伴 ",并开始冲击传统应用的地位。
同时,大模型的崛起,正在重塑互联网应用的格局,其中 Web 搜索受到的影响最为显著。
数据显示,大模型的普及已导致传统 Web 搜索流量下降 15%;而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垂直领域(如健康搜索),流量跌幅更是高达 40%。
这一数据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未来许多我们认为 " 至关重要 " 的应用(如搜索),其地位可能被重构甚至替代。大模型通过更自然的语言交互、更精准的信息整合能力,正在逐步接管用户获取知识和服务的主要入口。
过去一年,业界曾普遍担忧大模型的发展是否触及 " 天花板 " ——即推理成本与性能优化的瓶颈,但推理模型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焦虑,并开启了新的增长曲线。
推理模型不仅提升了模型的思考能力,还为未来引入更多维度奠定了基础。这些新维度的加入,将进一步推动计算需求的增长——因为更智能的模型需要更复杂的资源支持,如更大的算力、更精细的数据处理等。
与此同时,语言大模型的推理成本持续降低。可以预见,大模型性能与成本的正向循环将持续推动产业前进。
早期的云厂商将大模型视为 " 服务 ",但如今,大模型已进化为 " 定义新平台的核心 ",正如当年的 PC 操作系统(Windows)或移动操作系统(iOS)一样。这个新平台将催生一系列关联产业,比如芯片产业、云计算与 IDC 产业、电力与能源生态等。
典型案例是马斯克旗下 xAI 建设的算力中心,这是全球首个单一集群一次性部署 10 万张 GPU 卡,三个月后又新增 10 万张,证明了 " 单一 IDC 内构建超大规模算力 " 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对比中美两国过去五年的算力发展,美国在 AI 驱动下的算力建设投入尤为迅猛,这也反向要求芯片产业和 IDC 基础设施同步提速。
总结来看,大模型生态已形成 " 模型→芯片→云计算→电力→能源 " 的全产业链联动,成为过去两年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最后,我想谈谈大模型技术演进的核心趋势,Agent 能力的崛起。
今年年初,相关研究(如 Richard Southern 团队)已证实,强化学习已成为 AI 的核心技术,但其爆发依赖于推理模型的成熟。过去 12 个月,推理模型的 " 思考时间 " 每六个月翻倍,这种指数级进步正推动 AI 从 " 工具 " 向 " 伙伴 " 转型。
这种关系的转变将深刻影响社会运行模式,尤其是企业的工作流程(Workflow)。当前,企业的流程多由人类设计并依赖人工执行;而未来,Agent 将逐步取代这些人工设计的流程。
更进一步,当企业内 Agent 数量增多时,它们将形成 "Agent 群 ",通过数据交换、信息共享与联合决策,构建一个庞大的协作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每个 Agent 都是一个类似于神经元的 " 节点 ",而人类可能更多扮演 " 数据提供者 " 的角色。由此催生的 "Agent 经济 " 将重构社会资产的核心定义——
过去,企业扩大业务的首要目标是 " 雇佣更多人 ";未来,首要任务可能是 " 扩展算力(如购买更多 GPU)、增强模型能力、丰富数据储备 "。
如今,这种变化已引发连锁反应,比如就业冲击,斯坦福大学研究指出,新入职者的传统工作机会正被 AI 大规模替代;组织形态创新,扎克伯格近期高薪招募 AI 科学家与工程师等。
前几天,我曾看到过一个广为流传的笑话。
某公司三位高管在讨论业务扩展,CFO 担心地提出,培养员工成本高,若员工跳槽到竞争对手怎么办?CEO 表示,我们不信任他们,留不住人会影响效率 "。这时候,CTO 接话道,机器永远不会离开。意思就是, AI 算力与智能体永远不会离开,终将成为公司最稳定的 " 资产 "。
这将会给未来社会带来结构性变化,所以我们从 2019 年就应该思考,未来的社会架构的应该是什么样?未来的税务体系在什么样的?未来我们应该我们的教育应该怎么样?应该给年轻人提供什么样的机会?等等。
归根结底,大模型正以超出预期的速度重塑世界,而我们正处于这场变革的核心。
谢谢大家!
本文由公众号财经涂鸦(ID:caijingtuya)原创撰写,如需转载请联系涂鸦君。
添加涂鸦君个人微信(ID:tuyaclub)
加入【公司情报社群】
参与资本市场讨论
获取一手情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