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晚,杂技剧《天山雪》谢幕舞蹈舞台的 C 位属于 12 岁的穆海麦提 · 艾沙江。自今年 7 月加入《天山雪》后,这位来自巴楚县的可爱男孩用爽朗的表演感染了剧组所有人。伴随着欢快的民族音乐,沪疆两地共同跳起新疆传统舞蹈 " 麦西来甫 ",就像 " 石榴籽 " 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2025 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70 周年,《天山雪》作为自治区成立 70 周年祝贺演出剧目载誉归来,循着故事的脉络回到起点——新疆。既 9 月 5 日 -6 日在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剧场连演两场后,这部凝聚沪疆心血的作品步履不停来到喀什,于 9 月 10 日 -11 日在喀什大学上演,跨越 70 年的深厚情谊在天山脚下再度升温。
为了观看儿子的演出,艾沙江的妈妈汉祖热古丽 · 亚森特地从巴楚县乘车两个多小时来到喀什市。" 谢谢上海对艾沙江的指导,让他变得这么厉害!" 这位精心打扮的母亲带着腼腆的笑容对记者说。演出有谢幕,《天山雪》背后的温暖故事将会一直延续下去。
自带两地基因
今年是上海杂技团连续第三年来到新疆演出,巧合的是,2023 年《天山雪》新疆的首站演出也正是在喀什大学完成。" 在《天山雪》的演出履历中,新疆是具有特别意义的一站。" 上海杂技团团长梁弘钧感慨。自诞生起,《天山雪》就带着属于上海和新疆的两地基因。这部由上海杂技团、上海市马戏学校与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三方联袂创排的作品,用高难度的杂技语汇,通过力量感与美感兼具的表演,写下沪疆两地交流交融的历史长卷。
" 担忧、新鲜、温暖。" 梁弘钧用三组词语总结了这三年来文化润疆的心理变化。" 如果说一开始是带着‘冒险’的心态把《天山雪》带到新疆,那现在所有的演职人员都在这里体会到家的感觉。" 梁弘钧告诉记者,与其他地方观众多用掌声和欢呼不同,新疆观众还会以吹口哨的方式表达对作品的喜爱。正是这一次次清脆的口哨声,让《天山雪》越演越顺、越演越有信心。
" 这是《天山雪》的第四版。" 剧中饰演杂技教练 " 王雪峰 " 的王怀甫掰着手指算道。王雪峰出生在新疆,他的父亲是 60 多年前上海赴新疆支边的一员。王怀甫将他的《天山雪》表演历程分为 " 来新疆前 " 和 " 来新疆后 " 两个阶段。" 演出大幕拉开,就是王雪峰在夜深人静的练功房里画设计图,起初的演出中,我的心始终静不下来,一直咚咚跳。" 三年前,王怀甫因为《天山雪》第一次来到新疆,亲眼见到天池、大巴扎后,他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心居然在演出中沉静了下来。" 踏上这片土地、深入了解这片土地,自然而然地为我的表演增添了底气。"
有掌声也有苹果
吃完晚饭,美合日班 · 艾合麦提骑上电动车,带着儿子与父母从三公里外来到兵团草湖项目区用来举行活动的操场。即使时针已过八点,这里日光未暗。表演开始前一个多小时,操场上已经坐满了 200 多名小朋友与当地村民。" 这是我第一次看杂技,今天上午知道演出的消息后,我和邻居们都第一时间报名。"1993 年出生的美合日班对记者说。
2025 文化润疆天山行中,一支由上海杂技团与上海马戏学校 00 后年轻演员组成的队伍在巴楚二中、喀什月星广场等地带去了十多场演出,用好看易懂的表演近距离与当地居民交流。" 哇!" 眼见演员的巧手不断变出小狗、爱心、王冠等物件,开场秀就让前几排的孩子们沸腾起来。随后,魔棒手彩、顶技、艺术杆等精彩与惊险并存的表演接连奉上,现场的气氛一浪高过一浪。
" 人越多、掌声越响,我就越兴奋。" 个头娇小的乔雨轩力量惊人,在短短四分半的艺术杆表演中,乔雨轩展现了三套高难度的动作,单腿倒挂、双腿倒挂让台下观众惊呼连连。下台后,乔雨轩有些喘气," 新疆的空气比较干燥,对演员的体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跨越千里到新疆演出,不同的气候难免让演员们有一些水土不服。乔雨轩告诉记者,就在前一天临近上台前,她突然流起了鼻血,进行紧急处理后她随即登台,保证演出正常进行。
" 这里的观众非常喜欢年轻人的表演,丝毫不吝啬他们的掌声。" 梁弘钧印象深刻,一次演出结束后,演员们好奇地走进村民的苹果园,没想到村民们见状立刻招呼,想摘多少摘多少。魔术演员蒋紫依连续第二年来到新疆演出,尤为喜爱这里表演的氛围感," 平时在上海大多在室内剧场的灯光下演出,室外虽然会给道具摆放造成一定难度,但吹着风为观众表演的感觉特别好!"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