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茅也撑不住了
最近网上流行一个热梗:要去大户家当丫鬟。
这个梗的源头是奔驰裁员,采用了 N+6+3+2+ 年终的小众赔偿方式,直接馋哭所有牛马打工人。
然而打工人的悲欢并不相通,奔驰大气裁员的时候,有不少人却在经历断崖式失业:
有人上午还在上班,下午老板就通知撤店;
有人刚交完房租,三天后只能被迫撤离。
这个哀嚎遍野的行业就是药店。
去年全国关店 3.9 万家,闭店率达 5.7%,有机构预测今年还会继续关店 6-10 万家。
与其他行业的惨淡不同,两年前的药店还是开一家赚一家的黄金赛道,曾被誉为" 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 "。即使到现在,街边的药店仍比便利店和奶茶店还多,100 米内能开出 5 家。
谁也没想到短短 1 年时间,药店便跌落神坛,就连行业龙头们也难以独善其身。
有 " 国内最大药店 " 之称的国大药房,一年半时间里关闭了近 20% 的门店;山东老字号漱玉平民药店,股东一年减持四轮,有董事更是一把套现 1.4 亿离场;广东万店药企大参林的创始人更是身陷囹圄。
去年还疯狂赚钱的药店生意,为何突然凉透了?
药店的寒气," 药王 " 都扛不住
春江水暖鸭先知,药店从业者也很快体会到了行业的寒气。
最先感受到的是药店打工人,社交平台上,有不少相关的帖子发问:" 药店突然倒闭,你们现在都在干什么?"
这个问题的评论区几乎成了大型 " 诉苦 " 现场,纵观大家的评论离不开一词:突然。
毕竟两年前,药店扩张速度比奶茶店、咖啡店还快。
无论是一线大城市,还是十八线小县城,几乎每隔 50 米就能看见药店的身影。这些药店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一年 365 天都营业,比便利店还拼,并逐渐和商业街一样,成了中国城市的统一标配。
疯狂开店速度也给了医学生大量就业岗位,彼时药店就像便利店一样,白天晚上两班倒,有时候一个社区药店的服务员比奶茶店服务员还多。
如今,在这一年多倒闭的 4 万家药店背后,有不少药店人被迫进厂或去送外卖。
药店倒闭潮中,最惨的一批人当属药店老板。
曾几何时开药店是门 " 躺赚 " 生意,老百姓大药房董事长谢子龙曾坦言:"2015 年以前,特别是 2010 年以前,我们整个行业中没有哪一家药店不挣钱。无论是夫妻老婆店还是全国连锁,都可以挣钱。"
然而药店行业的黄金时代一夜之间戛然而止。有老板在社交媒体分享,辛辛苦苦干了一年结果亏损 2000 万。这些撑不住离场的老板中,既有经营了十几年的老店铺,也有前两年下海捞金的新店。
2023 年药店还在疯狂扩张时,很多药店开业不是为了卖药而是卖店,只要开起来就有资本收购,一度形成了 " 新开 + 并购 + 加盟 " 的新型产业链,算得上一劳永逸的暴利生意。
然而,这门生意随着去年全行业集体踩刹车,也成了 " 创业巨坑 "。最后一批入局者既卖不出药也卖不出店,只能含泪转让。
前两年药店一路狂飙多亏了资本青睐,如今行业遇冷,资本跑得比谁都快。
漱玉平民股东阿里健康减持套现,董事秦光霞一把卖出 3% 股份;广东的大参林更魔幻,老板柯金龙因行贿罪判刑三年半,公司却拖了半年才公告,期间私募股东偷偷清仓跑路。
不少上市连锁药店的净利润下滑比例都是 60% 起步:国药一致和健之佳预计最高下滑 65%,一心堂的最高下滑大约 72.7%,最惨的是漱玉平民,预计从盈利 1.33 亿元变为最高亏损 2.2 亿元。
如今,药店仍然开遍大街小巷,但生意却是 " 苦上加苦 "。
从躺赚到亏钱,药店被三重枷锁绞杀
药店行业的集体遇冷,并非偶然事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必然结果。
首先,社区医院横刀夺爱。
药店与社区医院的相爱相杀,这两年变得格外激烈。
随着年轻人开始血脉觉醒 ",社区医院逐渐成了打工人的 " 养生天堂 "。在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年轻人分享自己去社区门诊过周末的经历。
社区医院虽然治不了什么大病,但胜在离家近且遍布在城市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里。很多朋克养生达人周末会去社区医院来一套中医按摩、艾灸和推拿一条龙。
如果有点头疼脑热,直接连吃带拿。今年夏天很多社区医院的三伏贴始终处于断货状态。
在精明的年轻人眼里,不是药店去不起,而是社区医院刷医保更有性价比。
原本就与社区医院存在竞争关系的药店,痛失年轻人的同时还失去一波中老年人。
以前慢病顾客是药店的摇钱树,如今随着医保统筹实施,社区医院也正抢走慢病客户,随之抢走零售药店的金饭碗。
其次,看家本领被互联网偷家。
线下药房生意日益惨淡,与线上平台的冲击密不可分。
近两年越来越多互联网巨头杀入药店生意,除了线上送药,线下药店也一家接一家地开。
线上药店的加入,不仅买药更方便快捷,更激发了打工人的 " 算账基因 "。
去年医保还上线了比价系统,原本就精打细算的年轻人线上一查价格,货比三家后线下门店瞬间没了优势。
毕竟靠低价搞流量是互联网巨头的拿手好戏:太极藿香正气液进货价 14 元,线上敢卖 2 元,卖一盒亏 12 元,就为抢流量。
就算线下药店打不过就加入,平台的抽成和配送费也要拿走差不多 15% 的利润,扣掉各种人力成本、租金成本、运营成本等之后,毛利率大打折扣。
最狠的一道枷锁是,赚钱套路被强行砍掉。
医保刷卡稳如 ATM 机——这句话是过去药店赚钱套路的真实写照。
对于药店而言,医保是其命门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药店都会动套取医保资金的歪脑筋,有药店靠刷医保卡卖保健品、日用品薅羊毛。最夸张的是哈尔滨四家药店,被曝光伪造万张处方套现上亿元。
医保政策收紧后,药店的赚钱小道直接被堵死:药品追溯码让虚假购药无所遁形,医保刷卡越来越难;个人账户削减,能刷的钱越来越少;飞行检查严格,药店违规随时被冻结医保资格。
有药店老板表示:" 以前医保刷卡占营业额六成,现在只剩两成。"
这三条隐形枷锁,彻底打碎了药店高价卖药的美梦。
从零售业偷师的本领,终究要还回去
离开政策红利和资本输血后,很多药店都开始靠 " 偷师 " 求生。
有些个体药店把药店当超市来开,为了提升营业额手段百出:" 开店送鸡蛋 "" 满额促销 ""0 元换购 " 的活动每天不重样。
有些会紧跟潮流,针对年轻人的养生需求,把保健品当成 " 镇店爆款 ",用它们来扛起盈利大旗。
一些连锁药店甚至向文创店和奶茶店偷师。
北京老字号白塔寺药店把总部门店二层改成 " 文创堂 ",卖起文化 T 恤和中草药香囊;上海老字号药店童涵春堂卖起中药奶茶,一下子成了网红打卡地;北京同仁堂则抢起了餐饮的饭碗,开起了中医健康餐饮体验店。
然而这些跨界业务大多治标不治本,就像一心堂哪怕在店里卖彩票一年营收 8000 万,也止不住亏损的步伐。
如今还在市场上挣扎的药店,想要躲过这场行业寒潮,还有两个护身符。
一是从拼规模拼速度,改为拼服务和体验。
药店关店潮的结局,在其和咖啡奶茶店比开店速度那天就已经注定好了。
这些年,连锁药店为了实现万店目标疯狂扩张。
一心堂从上市前的 2389 家增加到了 11372 家,10 年扩大了将近 5 倍;
大参林有 16833 家连锁店,是增长最快的连锁药店;
漱玉平民更是实现加盟占比从 22.4% 到 50.9% 的跨越式增长。
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扩张模式,导致管理半径过大、品控难度增加、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在政策利好的情况下,药店开的越多赚的越多,如今市场环境已经发生改变,如果仍把红利当能力,自然难逃倒闭魔咒。
益丰药房的经历颇具警示意义,2024 年其加盟店数量持续增加,但关闭的 1078 家门店中,多数是经营不善的加盟门店。
毕竟,奶茶咖啡好歹是高频次消费,也有很大的创新和利润空间,但药店本就是非刚需买卖,大家路过奶茶店会随手买一杯,没人路过药店随手买盒药。
如果无法开流,就要尽最大可能留人。
有的药店以健康讲座 + 免费体检绑定社区,定期办健康讲座、健身课程,通过建立会员社群扩大药店的使用场景。
这样的场景下,药店不仅有产品、有服务、有体验,甚至有社交,不仅吸引了年轻人,还真正解决了复购与粘性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药店躲过寒潮的第二个护身符才能奏效——回归专业。
现在已经有不少药店找到了突围的路:用 AI 问诊。
有药店通过和药店智汇合作,安上 "AI 问诊智能体中台 +AI 中医体质辨别中台 ",有了 AI 医生的加入,药店就不再是单纯的零售场。
未来的药店行业,将不再是 " 开得越多越赚钱 " 的粗放时代,而是考验专业能力、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的精细化时代。
倒闭潮不是唱衰而是洗牌,活下来就有更多可能。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