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东西 09-11
王坚院士外滩演讲全文:开源不只是开放代码,把AI送入太空人类才能走出地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智东西

作者 | 陈骏达

编辑 | 心缘

智东西 9 月 11 日报道,今天,在 2025 Inclusion · 外滩大会的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发表主题演讲,回顾了 AI 技术与开源理念的发展历程,并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在 AI 时代,开源的内涵正在发生 " 革命性变化 " ——从以往 " 源代码的开放 " 逐渐转向 " 资源的开放 "。模型权重的开放本质上即是对数据资源与计算资源的开放,这也构成了 AI 时代开源的核心特征。

王坚还分享了他对 AI 进入太空的愿景,之江实验室今年已经发射了 12 颗卫星,并组成 " 三体计算星座 ",还在此星座中首次部署了一个 8B 参数量的大模型,第一次实现了在太空中卫星之间的互通互联。

这一突破的意义在于,随着人类往深空探索,数据处理已经无法依赖地球算力,只有把 AI 和算力送入太空,人类才可能真正走出地球。这也是王坚眼中,未来 10-20 年内最激动人心的一件事。

在回顾 AI 发展历程时,王坚提到,从图灵 1948 年提出 " 神经元数量足够多时便会涌现智能 " 的设想,到 Hinton 于上世纪 80 年代与心理学家合作揭示权重的重要性,再到 2012 年 GPU 算力推动深度学习实现突破,直至 2017 年 Transformer 架构与 tokenization 技术的提出—— AI 的每一个重大进展,始终伴随着 " 开放 " 的力量。

他强调:" 开放的话题不是今天才重要,在互联网时代就是关键的变量。" 不过他也强调,开源并不代表计算不再重要,而是意味着个体不必重复投入巨大资源。而构建高质量模型,依然需要庞大的资源支持。

以下是王坚在外滩大会开幕式上主旨演讲的完整实录:

一、开源经历革命性变化,已成 AI 竞争关键变量

各位朋友,很高兴有这么一次机会跟大家分享。在今天的 AI 背景下,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开放。今天我把几个可能大家熟悉但又比较困惑的事情,从我的角度说一下。开源这个词有不同的理解。我们今天正在经历一个非常具有革命性的变化,从代码的开放开源,到资源的开放开源。

最近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从 AI 的角度来看,2025 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今年 1 月 13 号,美国公布了对 AI 的出口管制。大家比较熟悉的是关于芯片集成电路、半导体的出口管制,但在同一个出口管制上,美国第一次明确了要对 AI 模型的权重进行管制。

这个管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也可以讲是一个漏洞。他只是明确提出了对闭源权重的出口管制,而专门强调了开源的权重不在管制之列。这背后有一个重要的假设,在当时 1 月 13 号,也就是大半年以前,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基础模型都在美国头部的几家公司。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在 1 月 18 号,Jeff Hinton 到过上海。他是极其反对让 AI 模型开源的人,有他自己非常重要的理由。

随着 Qwen 的开源,DeepSeek 的开源,今年 1 月 30 号,OpenAI 联合创始人兼 CEO Sam Altman 说过一句令人震撼的话:" 在(开源)这个问题上,我们站在了历史的错误一边。" 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我不多说了,它不是一个策略性的错误,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选择。

2025 年神奇的一件事情是,开源这样一个说不清还道不明的事情,甚至是沿用的软件时代的概念,变成了今天 AI 竞争的关键变量。没有人可以绕开这个变量,来说未来要怎么做。

二、神经网络的开源先驱,始于心理学家对权重的探索

对产业而言,这个变量不是新的。1998 年,互联网要兴起的时候,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浏览器。Netscape(网景)是当时最好最开放,也是改变了格局的浏览器。在互联网时代,Netscape 的开源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分水岭。

开放的话题不是今天才重要,在互联网时代就是关键的变量。

很少人知道,其实是在 1998 年的 4 月份开源这个词—— open source(开放源代码)——才被一批极客固化下来。当时有很多不同的叫法:自由软件、免费软件。open source 这个词是在 1998 年固化下来,其实离我们并不远,但开创了我们互联网的那个时代。

再谈到图灵奖。2018 年 Hinton 和几位开创者得了图灵奖的时候,很多事情才刚刚开始。后来 Hinton 做过一个演讲。在这个演讲上他说了两个重要的观点,跟今天的开源有关系。

他讲到 AI 的两个最重要的方法:逻辑驱动、逻辑启发的方法,以及受大脑、神经元等生物学特性启发的方法。因为有第二个方法,也就是用神经元或者生物学方法来驱动的方法论的演进,使得我们有了权重的概念。

即使 8 年以后,Hinton 在 7 月上海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重复了八年前讲的两句话,这是有原因的。以生物学作为思想的驱动,不是从 AI 开始的。图灵在 40 年代末就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基本观点:今天所有神经元基础的东西都有一个名字,叫连接(connection)。

红线标注的地方很有意思:受神经元的启发,和真正的神经元没有关系,所以加了引号。但一个重要的事情是,当神经元的数量足够多时,就会产生智能。这是图灵在 1948 年提出的。所以今天讲的第二个路径就是这个路径。

很久之前就有人在探索这件事情。这篇文章发表在 1986 年的《自然》杂志上,非常明确地讲到了权重在模型中的重要性。第三作者是 Hinton,前两个作者是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学家。

在 80 年代中期,与神经元相关的探讨是以心理学家为核心的小组讨论的,而计算机科学家主导的 AI 方向是逻辑驱动的方法。那时候如果要做这件事情,有一本教科书,这是 1986 年以后我接触这个领域时的教科书,叫作 zuo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上次在上海碰见 Hinton,我提到这套书时,他还蛮激动的,说当年设想的东西今天都变成现实了。这本书就是他和几位心理学家一起完成的。

还要感谢互联网。这两本书背后专门出了一本实验手册,第一次真正把所有关于理论的代码都开放出来。到今天为止,你还可以去下载它的代码。尽管这个代码运行在 DOS 上,是最原始的操作系统。而开放的时候还没有开源这个概念。开源是在 1998 年才被固化下来。

三、开源并不削弱计算的价值,是推动行业前进的必要环境

开放资源的概念不是因为有开源一词才出现的。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很多先驱已经这样做了。以生物学神经元为基础的方法论的先行者,为我们做了探索。后来 2012 年,Hinton 和两位学生把数据、模型和算力 GPU 结合起来,带来了人脸识别的时代。

但那时资源的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因为数据量不足够大,模型不够复杂,算力也有限。他们只用了两块普通的游戏 GPU。

2017 年,几位作者提出了 Transformer 和 tokenization,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 token。tokenization 是一个关键技术,使数据真正资源化,这是里程碑。同样因为这两个东西的出现,当时的数据、模型和算力又叠加了一个更大的变量——规模。所有东西的规模成千上万倍增加,使 AI 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当规模到达一定程度时,资源就变得极其重要。模型权重的开放,本质上是数据资源和计算资源的开放。有了模型开放以后,你不需要再花那么多计算资源去重新做,有人替你完成了。我想说一下,开放以后并不意味着计算不重要,而只是意味着个体不用花这么多资源,因为有人付了这笔钱。

但要做更好的模型,需要更多资源的投入。今天,仅仅开放源代码,不能解决我们过去在软件时代用开源解决的问题。开放资源,特别是数据和计算资源,才是推动行业往前走不可缺失的环境。这就是 AI 时代开源的重要特点。我更愿意把它叫作 open resource。但 open source 和 open resource 翻译成中文,都是开源。

四、AI 不应缺席太空,或将帮人类实现深空探索

开源不只是模型。太空一直是我们最大的资源。AI 不仅可以用于手机电脑,也不应该缺席太空,但这里有算力的障碍。

当拥有上述三个组合的时候,就有机会重新定义。就像当年把手机重新定义为电脑。今天我们有了通讯卫星、导航卫星和遥感卫星,因为 AI,我们会有第四种卫星,我把它叫计算卫星。同样因为这种卫星的存在,使我们有机会把 AI 送到太空。

我自己还是挺幸运的,因为在之江实验室工作。今年 5 月 14 号,我们第一次把 12 颗卫星同时送上天,而且在这 12 颗卫星组成的星座上,第一次把一个地面上完整的 8B AI 模型放到太空去了。

不是用了一个简单的深度学习算法做个小程序,而是一个跟地面上一模一样的完整 AI 模型。第一次进去的时候,非常激动,也第一次感受到 AI 不能缺席太空。

这 12 颗卫星到了太空以后,就可以保证在卫星到达的地方,就能完成所有数据的处理。在这之前,卫星只和地面发生关系,卫星之间没有关系。这是第一次实现了在太空中卫星之间的互通互联,给 AI 在太空带来机会。

这件项目被叫作 " 三体计算星座 "。很多朋友知道 " 三体 " 是从小说里读来的,但它是彻头彻尾的科学概念,最早是牛顿提出来的。他说,在太空中如果只有两个物体,比如月亮和地球,是有解析解的,也就是能用数学来解释两者的关系。但如果再加第三个物体,比如太阳,就没有解析解了,没有确定的解了。要描述它们的关系,一定要假定另一个物体固定不动,这就是牛顿所说的三体问题。

背后告诉我们,一个人两个人做事情很容易,三个人一起就不好做了。中国有句古话:三个和尚没水喝。" 三体计算星座 " 希望 N 多个主体也可以完成一件事情,这是开放资源情况下必须做到的。

" 三体计算星座 " 就是希望大家共同完成这个星座,共同分享这个太空。《南华早报》听过我的演讲后写过一篇文章,本质上就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分享太空,把 AI 送入太空。

我们计划把每一颗卫星开放给全世界任何人。这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可持续发展等我就不多说了,也可以支持我们向深空探索。科学家已经在设想,几年内把卫星送到太阳轨道的 L5 点,这个点离地球 1.5 亿公里,离太阳 1.5 亿公里。

那个时候数据几乎无法传回地面处理。只有把 AI 和算力送入太空,人类才可能真正走出地球。下面的时代非常激动人心。人类去火星的路上不能没有计算和 AI 的陪伴。这就是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最激动人心的地方。

谢谢大家。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开源 王坚 外滩 出口管制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