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丽展示传统老月饼
扫码看视频
在城关区火车站街道红三村社区市场南口,每天天还未亮,一家不足 20 平方米的馒头店已亮起暖黄的灯。蒸汽裹挟着姜黄、香豆的醇厚香气,从半开的店门里漫出,这是兰州人记忆里传统月饼的味道。作为土生土长的兰州人,"80 后 " 赵文良夫妇守着这个小店 17 年,从凌晨 3 时的揉面声,到傍晚售罄时的满足笑脸,把日子过得像刚出锅的月饼一样,扎实又香甜。
凌晨 3 时的约定
小店里的 " 月饼江湖 "
早上 6 时,熟客李阿姨笑着走进来:" 文良,今天的月饼还有吗?给我留两个,孙子就好这口。" 赵文良擦了擦额头的汗,指了指玻璃柜里仅剩的几个月饼:" 就剩这几个了,再晚来就没啦!"
每天天还没亮,赵文良、王丽丽夫妻二人就踩着夜色到店:王丽丽负责提前检查前一天发好的面团,指尖按下去能弹出细腻的纹路,这是发酵 8 小时后的最佳状态;赵文良则忙着烧开水、架蒸笼。
" 咱这月饼讲究‘千层色’,一步都不能省。" 王丽丽一边说,一边把面团擀成直径 30 厘米的薄皮,胡麻油均匀地抹在面皮上,油香瞬间散开。她手腕轻抖,姜黄粉、红曲粉、香豆粉依次撒下,金黄、绯红、翠绿在面皮上晕开,再铺上一勺自家熬的玫瑰酱,甜香裹着花香,连路过的行人都忍不住驻足。最关键的是 " 叠层 ",王丽丽会把抹好料的面皮切成 10 等份,叠成方形,再用整张面皮裹紧封口。这手艺,是父亲当年手把手教的,如今成了小店的 " 招牌 "。
10 多个蒸笼轮流上阵,每次能蒸 60 个月饼,要花 3 个小时才能熟透。刚出锅的月饼个头饱满,每个近 1 斤重,咬一口能尝到多层馅料的香气,姜黄的微辛、玫瑰的清甜、香豆的醇厚在嘴里化开,这是兰州人记忆里的 " 老味道 "。夫妻俩每天最多能做 300 个月饼,现蒸现卖,下午 4 时前准能卖空。
人生转角处
老丈人的 " 碱面秘方 " 救了急
谁也没想到,如今把传统月饼做得风生水起的赵文良,早年竟是卖水产品的。1981 年出生的赵文良,老家在榆中县小康营农村,20 多岁时就到兰州市城关区张苏滩市场摆摊,卖新鲜的鱼和虾。凭借实在的性子,他的水产摊生意不错,还结识了在旁边做餐饮的王丽丽。当时,王丽丽跟着姐姐打理小吃摊,经常来他这儿买鱼,一来二去两人就熟悉了。
" 那时候他每次都给我挑最鲜活的鱼,还帮我处理干净,觉得这人靠谱。" 王丽丽想起当年的相遇,嘴角还带着笑。随后,两人结婚,赵文良的水产生意依旧红火,日子眼看着就要往好里走,可没几年,张苏滩市场因为城市规划搬迁,老客户散了,他的水产摊不得不停业。
那段时间,赵文良整天闷在家里,看着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心里又急又慌:" 一家人要吃饭,娃还要上学,总不能一直闲着。" 就在他站在人生十字路口发愁时,老丈人找到了他:" 文良,别愁了,来跟我学蒸馒头吧,饿不着。"
赵文良的老丈人是皋兰县出了名的面食高手。跟着老丈人学了半年,从发面、揉面到蒸制,赵文良把每一步都练得熟练。2008 年 11 月,夫妻俩凑了些钱,在红三村社区市场南口租下了这个 18 平方米的小店,一开始主要卖馒头、花卷,后来老丈人提议:" 兰州人爱吃土月饼,你试试做这个,肯定受欢迎。" 没想到,这一试就成了 " 爆款 "。第一年中秋节前,夫妻俩做的土月饼每天能卖 100 多个,到了第二年,就增加到 200 多个。有一年中秋节前,店里的蒸笼突然坏了一个,赵文良急得满头是汗。老丈人听说后,从皋兰县赶过来,还带了自家的旧蒸笼," 别耽误了生意,咱这手艺不能砸了。" 那天,一家三口忙到半夜,终于赶制出了第二天要卖的月饼,看着老丈人疲惫的背影,赵文良心里又暖又酸——是老丈人的手艺,撑起了这个家的希望。
5 万粉丝与未赴的远方
把小日子 " 蒸 " 得有滋有味
" 大家看,这就是我们家的传统土月饼,每层都有不一样的料,刚出锅的最好吃!" 晚上 9 时,店里的活儿忙完了,王丽丽坐在小桌前,打开手机剪辑当天拍的视频。镜头里,刚出锅的月饼冒着热气,赵文良正给顾客打包,脸上带着憨厚的笑。
" 以前不知道网络这么有用,就是想记录下店里的日常,没想到真有人来。" 王丽丽说,几年前,她看到身边的人都在玩抖音、快手,她就想着也拍点视频宣传小店。一开始,她不会剪辑视频,就跟着网上的教程学,每天忙完店里的活儿,就坐在小桌前琢磨:哪个角度拍月饼最好看,怎么说才能让大家记住兰州土月饼。慢慢地,视频有了起色,粉丝从几百涨到了 5 万多。有一次,一位西安的游客刷到她的视频,特意趁着来兰州旅游到店里买月饼," 我就想尝尝你视频里的味道,果然没让我失望!" 还有不少在外省的兰州人,看到视频后联系她,让她帮忙寄月饼。王丽丽每次都用真空包装仔细包好,并附上保存方法寄出。
网络让小店的名气越来越大,但夫妻俩的生活依旧简单:每天凌晨 3 时到店,忙到下午 4 时,轮流守一会儿店,晚上 7 时关店回家。17 年来,他们没有一次出去旅游度假,唯一的两次 " 远行 ",还是几年前带着女儿去省内的甘南草原和西安,加起来不过 5 天。" 不是不想去,是走不开。" 王丽丽说,有一次女儿放暑假,想让他们带着去海边,可店里正是忙的时候,夫妻俩只能跟女儿道歉:" 等忙完这阵儿,一定带你去。" 可 " 这阵儿 " 一推就是好几年。
不过,日子也在慢慢变好:女儿考上了高中,每天放学能来店里帮忙。夫妻俩在附近买了商品房,不用再租房子住了,小店的生意越来越稳定,顾客越来越多了。有一次,女儿在作文里写道:" 我的爸爸妈妈很平凡,每天都在揉面、蒸月饼,但他们很伟大,用双手给了我最好的生活。" 王丽丽看到作文时,偷偷抹了眼泪:" 再累也值了。"
17 年坚守
把传统味道做下去
如今,赵文良和王丽丽的小店,成了红三村社区的一个 " 地标 " ——早起的居民会来买个热乎的馒头,放学的孩子会缠着家长买个月饼,街坊邻居路过时会进来聊几句家常。夫妻俩依旧每天凌晨 3 时到店,揉面、蒸月饼,重复着 17 年的日常,但他们从不觉得枯燥。
"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会做传统土月饼了,我们想一直做下去,让大家有个念想。" 赵文良说,有时候,会有年轻人来店里问,能不能学做土月饼,他都会耐心教:" 这手艺不是我们的,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能有人想学,我们高兴。"
今年中秋节前,夫妻俩打算多做些月饼,还想试着做些小份的,方便顾客携带。王丽丽说,他们的愿望很简单:让更多人知道兰州传统土月饼,也想多抽点时间,带女儿去看看海边,圆孩子一个心愿。
傍晚时分,夕阳透过店门的玻璃,洒在夫妻俩忙碌的身影上。蒸汽依旧在店里弥漫,姜黄、香豆的香气飘得很远,这是属于兰州的人间烟火,也是一对 "80 后 " 夫妻 17 年的坚守——他们用双手揉面、蒸月饼,不仅 " 蒸 " 出了自己的小日子,也把兰州的传统味道,一点点传了下去。
本报记者 孙建荣 见习记者 包玉霞 文 / 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