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19小时前
创新药半场倒车?已有17家市值创历史新高,37家仍破发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经济观察报 见习记者 刘晓诺

9 月 11 日,A 股和港股多家创新药企股价大幅下跌。

9 月 10 日晚,《纽约时报》报道,特朗普政府正考虑一项拟限制美国公司购买中国在研药物的行政命令草案。不过白宫发言人随后称,政府并未积极考虑该草案。

自 2025 年年初起,由创新药 BD 交易(狭义:药物对外授权)点燃的股市热情已延续了大半年。据经济观察报统计,已有 17 家创新药企的股价在 2025 年创下历史新高,包括百济神州(688235.SH)、信达生物(01801.HK)、百利天恒(688506.SH)、康方生物(09926.HK)等头部创新药企。

不少在 2021 年— 2024 年经历股价 " 腰斩 "" 脚踝斩 " 的创新药个股,股价自年初以来实现翻倍。

这轮大涨之下个股亦有分化,目前仍有 5 成创新药企的股价低于上市时的发行价,其中不乏当年资本市场的明星企业。

17 家企业达市值巅峰

据经济观察报统计,截至 9 月 11 日,有 9 成港股 18A 和科创板创新药企的股价较 2025 年年初大幅上涨。

其中,有 17 家企业的股价和市值在 2025 年创下历史新高,股价创纪录的时间集中在 7 月— 9 月。

总体而言,这些企业都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创新药收获期:其中 12 家企业已迈入商业化阶段,形成稳定的收入来源;百利天恒、和誉(02256.HK)的创新药虽未进入商业化阶段,但已有管线处于临床后期或即将商业化;和铂医药(02142.HK)则依靠对外授权交易(BD)持续三年盈利。

2025 年股价和市值创新高的创新药企

具体来看,各家企业在今年经历了不同类型的关键事件。

百济神州、信达生物与艾力斯(688578.SH)的股价,均在半年报发布后几日内拉升至历史最高点。

百济神州与信达生物被称为 " 创新药一哥 " 和 " 创新药二哥 ",两家企业在 2025 年上半年首次实现盈利。

百济神州上半年净利润约 4.5 亿元,去年同期则亏损 28.77 亿元,扭亏主要依靠泽布替尼在海外市场的持续放量。信达生物上半年净利润为 8.34 亿元,一方面得益于 PD-1 等肿瘤药物在国内市场的持续增长,此外,其年初与罗氏达成的 BD 交易也贡献了近 6 亿元的收入。目前信达生物市值已超 1500 亿元,为上市首日市值的 9 倍多。 

艾力斯因其创始人曾是 " 南通包工头 " 而闻名,核心产品是一款肺癌药物。其已连续 5 年盈利,尽管 2025 年上半年其营收和净利润增速相比往年放缓,但增幅仍保持在 50% 以上。

科伦博泰(06990.HK)、荣昌生物(688331.SH)、复宏汉霖(02696.HK)、和铂医药,均在今年达成药物 BD 交易。和誉曾在两年前与跨国药企默克达成 BD 交易,今年该交易有新进展,其全球权益落地行权。

科伦博泰是 " 输液大王 " 刘革新创立的公司,于 2023 年 7 月登陆港股,股价自上市以来一路抬升,9 月 9 日盘中创下 541.5 港元的新高,目前总市值超 1100 亿港元,接近上市首日市值的 9 倍。

科伦博泰通过与默沙东等企业的 BD 合作,2024 年进账 18.6 亿元,今年上半年又有 6.3 亿元收入。上半年另一个业绩亮点是:将一款刚获批半年的创新药卖出了 3 亿元。

" 山东医药新贵 " 荣昌生物 A 股股价也在 9 月 9 日触及每股 111.6 元的历史最高位,当日其宣布泰它西普成为干燥综合征领域全球首个申请上市的生物药。今年 6 月,泰它西普出海美国,达成一笔潜在总额超 42 亿美元的 BD 交易;8 月,荣昌生物另一款药物与日本企业达成 BD 交易,潜在总交易额超 15 亿元人民币。

无论在 A 股还是港股,荣昌生物都是年初以来股价涨幅靠前的创新药企,A 股股价翻涨 246%,港股股价翻涨 625%。在 2024 年 9 月,荣昌生物 A 股股价尚处于每股 22 元的历史最低位。

另外 9 家企业没有出现盈利或 BD 交易事件,但有新药、新适应证获批上市,或进入临床试验后期阶段的在研药物取得关键性进展。

5 成创新药企仍破发

在上述企业创下历史新高的同时,仍有 5 成创新药企的股价低于发行价。

Wind 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9 月 11 日,在 55 支港股 18A 创新药股中,有 31 支破发。在科创板 19 支创新药股中,有 6 支破发。

从上市年份看,2021 年— 2023 年上市的港股创新药企目前破发率最高,在 70% 以上。2018 年上市的港股创新药企目前破发率最低,仅华领医药(02552.HK)一家。

破发创新药企统计

当前股价与发行价差距较大的包括:腾盛博药(02137.HK)、开拓药业(09939.HK)、嘉和生物(06998.HK)、药明巨诺(02126.HK)、北海康成(01228.HK)、兆科眼科(06622.HK)等。

破发跌幅前十企业

这些破发幅度前 10 的企业绝大部分是当年资本市场的明星,都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有 7 家企业呈现上市即巅峰的特点,在上市后三个交易日冲到历史最高点后便进入漫长的下行通道;在 2024 年最难熬的时刻,有 8 家企业的股价相比发行价跌去 90% 以上,多家企业股价跌到 1 港元以下。

腾盛博药于 2021 年 7 月上市,是当时的新冠概念股,发行价 22.25 港元,仅两个月后就涨至 52.6 港元 / 股的历史高点。2022 年其新冠药物开始上市销售,获得 5160 万元营收,随着新冠疫情结束,这款药物很快完成了它的使命,公司股价也不断走低,2024 年底时已低至 0.8 港元。即便目前股价较年初已翻涨 122%,仍远不及发行价。

除了腾盛博药这类股价受新冠疫情波动的企业外,还有两类企业的股价坐过 " 跳楼机 ":一是上市时押注的核心管线研发失败,二是企业预期在政策环境下变差。

开拓药业便是第一类。2020 年 5 月上市时,开拓药业已拥有 5 款在研药物,其中最快的已进入三期临床阶段,用于治疗前列腺癌,不过该管线在此后的临床试验中表现不理想,开拓药业一度曾试图挽救该药,尝试用其治疗新冠感染,终告失败,相关三期临床试验数据发布当天,开拓药业股价大跌 70%。

药明巨诺属于第二类。药明巨诺是推出首款国产 CAR-T 的企业,这款每支 129 万元的 " 天价药 " 自 2021 年获批后多次尝试进入医保均失败,销售量受限,到 2024 年时其销售额甚至出现了下滑。

这种跌太狠导致爬升难度过大的情况,在前述 17 家市值创历史新高的企业中出现得较少,只有歌礼制药(01672.HK)与和誉等少数企业。

歌礼制药是 "18A 第一股 ",在 2018 年和 2020 年曾推出两款丙肝创新药,但后来,丙肝药物市场被吉利德的特效药索非布韦彻底改变,歌礼制药的创新药丧失了竞争力。2024 年时其股价跌至 0.76 港元 / 股,相比发行价跌近 95%。

2025 年上半年,歌礼制药的重点是 GLP-1 受体激动剂口服片,用于体重管理,其多次更新在美国的临床试验进展。歌礼制药股价自年初一路爬升,到 2025 年 8 月时终重返发行价,一度超过发行价 30%。

除了过往跌幅过大之外,对比前述 17 家市值创新高的企业,这些破发靠前的企业还有一个共同点是:2025 年几乎未发生 BD 交易。仅有腾盛博药公布了一笔 BD 交易,不过不属于出海,交易对象是国内企业健康元(600380.SH),且未公布交易金额。

3 家企业股价较年初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在多家创新药企股价纷纷反弹的同时,有三家创新药企的股价相较年初出现了下滑,分别是同源康医药(02410.HK)、华昊中天医药(02563.HK)、友芝友生物(02496.HK),股价相比年初时分别下滑 70%、54%、32%。

同源康医药于 2024 年 8 月上市,进展最快的药物处于即将申请附条件上市阶段,这是一款期望成为 Best-in-class 的药物。同源康医药曾在 2025 年 3 月宣布,这款药物在二期临床试验中头对头击败了阿斯利康的重磅药物奥希替尼,不过随后其迎来药物微创新技术有风险、临床试验数据尚不成熟等质疑。同源康的股价自年初以来下跌 69%,近期无回弹趋势。

华昊中天医药被称为 " 合成生物学医药第一股 ",2024 年 10 月上市,有一款药物上市销售,一款药物处于三期临床,其余药物均在临床前。2025 年 4 月至 6 月,该股处于停牌状态,原因是其未按时披露 2024 年年报,背后涉及到部分 IPO 款项用途未获毕马威核数师认可直至核数师辞任。不过,7 月复牌至今,华昊中天医药股价已上涨近一倍。

友芝友生物有 6 条药物管线,进展最快的是一款治疗癌症并发症(恶性腹水和胸水)的在研药物,目前处于三期临床阶段。今年以来,友芝友生物相关管线尚未出现关键性进展。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信达生物 港股 a股 美国 白宫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